睡不着丨《小委托人》:救救孩子

沪生
2019-08-08 22:05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如果你“不想睡”或者“睡不着”,欢迎继续阅读。这里或许有个文艺片,这里或许有个惊悚片。不知道你会闷到睡着,还是吓得更睡不着。

今晚是一部沉重的电影。

韩国电影近年来可谓风头正劲。佳作频出,获奖不断,韩国电影人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他们所持有的法宝有二。一是潜心专研商业类型片(尤其是都市犯罪电影)的创作,为观众奉上了《老手》《绝密追踪》《柏林》等一系列质量上乘的作品。二是将现实主义进行到底,直指韩国社会中存在的黑暗面,批判起来毫不留情。《小委托人》无疑属于后者。

《小委托人》海报

继《熔炉》《素媛》之后,韩国影人再度将目光投向儿童保护题材。《小委托人》不仅和它的前辈一样催人泪下,而且在社会批评的深度和广度上也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从2001年到2017年,虐待儿童举报增加了10倍,绝大多数施暴者被判缓刑或者罚款,而施虐者5人中有4人为父母。”这是本片瞄准的韩国现实社会情况,而“小委托人”多彬的家庭悲剧也取材于真实案件。

律师正烨一心只想着功成名就,却意外地与多彬小姐弟结缘。就在收到盼望已久的著名律师事务所录取通知的那一刻,10岁的多彬却宣称杀害了自己7岁的弟弟,而这一切又与多彬的母亲智淑有关。感到后悔和抱歉的正烨,决定揭开多彬母亲的真面目。

多彬小姐弟

不过,影片并没有将重心放置在批判丧失基本人性的后母上。正如影片中的庭审所显示的那样,那个暴躁、可怕的女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本就是扭曲的。在她看来,能给孩子扎头发、给他们买衣服、送他们上学,就已经是个合格的母亲。至于母爱,对她来说连一个空虚的概念都不是。

因此,如果只是单纯地展现家庭暴力的残忍、不称职父母的卑劣,只会让影片的批判价值大打折扣。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不配成为父母,问题在于,我们又能为那些可怜、幼小的受害者做些什么?

影片开场,男主人公在参加律师事务所面试时就提到了一个经典案例——基蒂·吉诺维斯案。

在被害人被伤害的30分钟内,有38个邻居听到被害者的呼救声,还有很多人走到窗前看了很长时间。但最终,谁也没有去救援,甚至没有人行举手之劳,打个电话报警。

这并非闲笔,相反,它带出了本片的核心问题——部分受害儿童的不幸悲剧,并不是无可挽回的。社会的冷漠氛围,才是让他们万劫不复的关键因素。

在本片中,多彬和弟弟的悲惨遭遇,不是没有人察觉。那个凶恶母亲的掩饰技巧,也实在算不得高明。只是,大家都选择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多彬的老师明明看到孩子的脖子上有伤痕,却借故离开,不愿意听她的倾诉。多彬的邻居亲耳听到了姐弟被殴打的声音,却不想介入以免惹来麻烦。就连本片男主,在一开始与姐弟俩的接触中也显得不情不愿,之后更是差点为了更好的工作机会而放弃对多彬的保护。

该如何看待上述现象?在基蒂·吉诺维斯案里,那些不作为的围观者或许不用负法律责任,但他们是否能经得起人性的拷问?可见,本片的意义不仅在于文本之内,还在向大屏幕之前的每一位观众发问。

如何避免类似家庭暴力惨剧重演?如何保证好心人行善“零风险”?当多彬在法庭上强忍着眼泪说出,“大人们从来不会帮助我们”时,相信所有人的心灵都会被震撼。

当然,过于突出影片的社会批判价值,也给本片的叙事带来了负面影响。比如,虽然影片高潮处的情绪铺垫非常到位,小演员的演技更是令人感到惊叹,但不得不说,案件的解决完全是建立在巧合的基础上。

如果没有一样关键证据的失而复得,男主或许根本就拿那个邪恶的母亲毫无办法。而用无巧不成书来填满叙事逻辑,从来是文艺创作中的大忌。

更要命的是,本片的起承转合全都在观众的预料之中。人人都知道,可怜的孩子一定是被冤枉的,男主一定会良心发现回来帮助多彬,而案件也一定会以一场慷慨激昂的演讲来结束。相同套路在韩国电影中出现得太多,自然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看来,如何平衡社会批判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是值得电影人好好考虑的课题。毕竟,用力过猛,就会使一部电影成为现实的控诉书,而非具有审美价值的文艺作品。

但不管怎么样,愿意冒着各种风险向公众发问,向社会的阴暗面宣战,韩国电影人的勇气和责任感仍然值得钦佩。

    责任编辑:程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