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沪语版凸显上海滩的“地气”优势

洪三宇
2023-12-29 10:54
来源:澎湃新闻

毫无疑问,电视剧《繁花》是对于同名原著小说的一次再创作,甚至与前些年的沪语话剧《繁花》的观感也大不相同。原著中贯穿全书的三位男性主人公———沪生、阿宝、小毛——分处在军队干部、资本家、普通工人3个家庭背景之间错综复杂的复杂叙事线被简化为唯一主人公阿宝(胡歌 饰),而叙事主线也从儿女情长变成了阿宝的商战传奇。简单地说,阿宝有点像“了不起的盖茨比”,而《繁花》也仿佛新时代的《上海滩》。

《上海滩》是当年的港剧经典,而《繁花》电视剧里的“香港印记”亦是俯拾可见。譬如阿宝第一次到“至真园”餐馆吃港式粤菜时单独点了“干炒牛河”这个桥段,很明显就是在向港片佳作《满汉全席》(1995)致敬,甚至两个场景里评价这道菜好坏的话语都相差无几:“干炒牛河”重油,但烧得好的标准,是吃完之后盘子里不能剩油。从这个意义上说,《繁花》与《上海滩》一样,都带有几分“他者”想象上海的意味。

阿宝在至真园单点了一份干炒牛河。

当然,《繁花》毕竟不是第二个港产《上海滩》。两者之间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当然是,从制作开始,《繁花》就设定了普通话与上海话两个版本。虽然普通话版里也出现相当多的上海话特色词汇(如“打桩模子”即“黄牛”),但上海话版本显然更为“原汁原味”。

《繁花》沪语版海报

这当然是与原著的沪语底色是分不开的。譬如,《繁花》的小说里的“独上阁楼,最好在夜里”这句话也在电视剧起始处出现。其中的“夜里”就是“夜晚”,是个典型的上海方言词。《繁花》的改编,如话剧、苏州评弹乃至如今的电视剧,其表演语言都不脱吴语范围(上海话与苏州话同属吴语),原因亦在于此。不过,《繁花》原著并没有使用纯粹的上海话书面语,甚至放弃了标志性的上海话人称代词“侬”(你)与“伊”(他)。《繁花》沪语版的旁白语言仍是普通话,甚至剧中也有单纯说普通话的人物角色(“至真园”的女老板李李,辛芷蕾 饰),这与小说原著的语言风格,倒是也能看作“一脉相承”。

《繁花》沪语版海报

实际上,对于上海地区的观众而言,《繁花》沪语版的出现,可以说是唤起了已然相当久远的记忆。在《孽债》(1995)与《夺子战争》(1997)之后,本地观众已经有近三十年不曾看到新的沪语版电视剧播出了。因此令人感兴趣的问题自然就是,《繁花》里的上海话,到底“正宗伐”?

应该说,是相当“来三(沪语“可以”之意)”的。绝大多数台词,甚至包括一些明显的书面语言,演员们都能用上海话流畅地念出。当然,以沪剧或是滑稽戏中的传统上海话发音标准来看,《繁花》里的咬字也有“手续”(应读如“手镯”),“如果”(应读如“茨菇”)等几处“失误”。但整体而言,“断档”几十年的沪语电视剧能有这样的表现,仍旧可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另外《繁花》的上海话并不区分所谓“尖团”(“清”≠“轻”),这也是与电视剧的背景时代(上世纪90年代)相符的,与《孽债》里的情况并没有什么不同。

不过,与《孽债》反映了当时上海的实际情况不一样,《繁花》则带有显著的“复旧”意味,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电视剧的背景音乐出现了《新鸳鸯蝴蝶梦》,对话台词里还提到了《千年等一回》,而它们正是两首1993-1994年红极一时的流行歌曲。从这个角度而言,《繁花》里出现的“双赢”等新世纪的流行热词就显得有些违和了。

好在在更多的电视剧场景里,《繁花》沪语版显现出了“接地气”的优势。譬如“立壁角”(罚站),“撬边”(挖墙脚)都让本地观众感到亲切。电视剧第一集中所谓“上海人做生意,讲究派头、噱头、苗头”,这段生意经里的“派头、噱头、苗头”就是传神的沪语词汇。至于连《繁花》普通话版也不忍“割爱”的“洋盘”一词更是带有浓烈的商业气息。有一种说法认为“洋盘”是从 “开盘”“收盘”引申来的。这里的“盘”是指“算盘”,引申为“价格”的意思。如果来做生意的人摸不清门道店家自然要狠狠宰上一刀,报个高价,大敲一笔竹杠。这种暗中涨价行为就叫做 “洋盘”。以高价买了平常货的行为,也就被称为“洋盘”了。不过,《繁花》沪语版里似乎不曾听见上世纪90年代出现并沿用至今的流行词“淘浆糊”,算是一个小小遗憾。

“派头、噱头、苗头”的台词

另一方面,《繁花》沪语版里除了上海(市区)话之外,还出现了浦东话、苏北话、苏州话、杭州话等方言。这与上海作为海纳百川的移民城市的地位也是相一致的。不仅如此,《繁花》还利用不同方言的运用反映人物特征。譬如《繁花》就安排“至真园”餐馆大厨解说“干炒牛河”时使用苏北方言,立时就让观众想起了扬州“三把刀”(菜刀、剃刀、修脚刀)的说法。

另外董勇扮演的“范总”也值得一提。在原著中,范总是苏州人,可能是为了迁就演员的籍贯,电视剧里的范总变成了杭州人。在《繁花》电视剧里,这位范总是位相当有趣的角色:商业谈判时说江浙口音的普通话,与阿宝套近乎时夹杂了洋泾浜的上海话,谈成生意志得意满的时候又变成了地道的杭州话(电视剧第5集)……实际上,这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滑稽戏、独脚戏乃至苏州评弹等江南戏曲的表现手法,而这也成为《繁花》沪语版“接地气”的又一方面。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