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洛斯·福尔曼: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局外人生

澎湃新闻记者 程晓筠
2018-04-14 21:47
来源:澎湃新闻

米洛斯·福尔曼 视觉中国 资料图

当地时间4月13日,一代名导米洛斯·福尔曼(Miloš Forman)在他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因病离世,享年86岁。福尔曼一生共执导过14部剧情长片,其中不乏《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和《莫扎特传》(Amadeus)这样脍炙人口的影史经典。

原名杨·托马斯·福尔曼的他,1932年2月18日生于捷克中部小城恰斯拉夫,父亲是教师,母亲在当地经营民宿,在他上面还有个比他大12岁的哥哥,原本一家四口过得其乐融融。不料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纳粹以参与地下抵抗运动为名,将他父母双双投入大牢。最终,福尔曼的双亲相继死在了臭名昭著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和奥斯威辛集中营里。年仅8岁,他已沦为孤儿,只能靠着各路亲戚甚至是陌生人的救济过活,尝尽了颠沛流离的滋味,而这种孑然一身的局外人处境,后来成为他整个人生的注脚,也反复出现在了他所执导的影片之中。

二战结束后,福尔曼先是就读于乔治国王寄宿制中学,之后幸运地走入大学校园,入读了刚成立不久的布拉格表演艺术学院,专攻编剧。不过,那时候的他,相比电影,似乎对戏剧更感兴趣。而且,当时的捷克电影工业早已今非昔比,每年出产的新片数目以个位数计,新人难有发挥空间,福尔曼在1955年毕业后,也只是执导了几部纪录短片。

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举办世博会。那是二战之后在欧洲大陆上第一次举办大型世界博览会,捷克也热情投入其中。知名舞台剧导演阿尔弗雷德·拉多克(Alfred Radok)在“捷克馆”里上演了他名为“魔灯”(Laterna magica)的多媒体剧场秀,吸引无数人潮。时年26岁的福尔曼,也作为他的助手,在布鲁塞尔度过整整半年的欢乐时光,第一次有机会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多年之后,他曾回忆起那段经历,说他那六个月里,每天只要有空,就往美国馆跑,听爵士乐,看美国电影。从此以后,他便成了美国流行文化的忠实拥趸,彻底爱上了那个国家。

世博会结束,“捷克馆”获选当年最佳展馆。但福尔曼的戏剧梦却未能实现,几经挫折,他最终还是决定以电影为职业。不过,精彩的“外面的世界”和剧场的经历催生了他的第一部长片——纪录片《才能竞技》(Konkurs)。“我永远不会忘记1950年代那些意识形态上的愤怒,那时候你甚至不能提‘摇滚乐’这个词……能够在银幕上看到正常的人,他们讲话或唱歌,就像他们平常讲话或唱歌的样子,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幅美景。”多年以后,在纪录片《捷克斯洛伐克60年代新浪潮电影二十五面体》中重新谈起那段经历,福尔曼仍难掩愤怒之情,正是出于对突破禁锢的渴望,他才自行购买器材,如同作坊里没有师傅领进门的小学徒一般,开始独自摸索进入第七艺术之门的道路。

《黑彼得》海报

1963年,福尔曼完成首部剧情长片《黑彼得》(Black Peter)。该片在第17届瑞士洛迦诺电影节上拿下最高荣誉。在捷克本土上映时,也获得了不错的票房,甚至还为福尔曼揭开了他过去并不了解的身世之谜:原来,他母亲曾与捷克建筑设计师奥托·科恩(Otto Kohn)有过婚外情,后者才是福尔曼的生父。母亲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时候,自知大限将至,才将这事告诉一位狱友。后者看到《黑彼得》上映,辗转找到了福尔曼,终于让他了解了自己的身世。

《金发女郎之恋》海报

1965年,福尔曼的第二部剧情长片《金发女郎之恋》(Loves of a Blonde)继续获得肯定,并代表捷克参加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竞逐(负于法国影片《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还被送去了威尼斯电影节。虽然最终负于维斯康蒂的《北斗七星》,但也令欧洲影坛见识了所谓“捷克电影新浪潮”的魅力。

然而,两年后的喜剧片《消防员的舞会》(The Firemen's Ball)却让福尔曼品尝到了痛苦的滋味。因为涉及外资(在威尼斯电影节上结识的意大利著名制片人卡洛·庞蒂给这部电影投了一部分资金)的关系,捷克政府以“丑化工人阶级队伍”的名义,禁止该片上映(该片直至1980年代才在捷克正式解禁)。讽刺的是,按照福尔曼的说法,卡洛·庞蒂看过样片后,也对剧情十分不满,声称要撤回投资。

1968年,“布拉格之春”爆发。福尔曼恰好身在巴黎,并未卷入其中。不料,早已上了黑名单的他,最终还是被国营电影厂以非法滞留境外的罪名开除。彻底失望的福尔曼,只得孤身一人流亡美国,住进了纽约第23街上那栋艺术家云集的切尔西旅馆。

1971年,环球影业投资福尔曼执导了他到美国后的首部作品——《出走》(Taking Off)。该片在当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收获了评审团大奖(与《无语问苍天》并列),却在美国国内遭遇票房惨败,让投身资本主义世界没几年的福尔曼深感意外。据他在自传中回忆,一部《出走》拍完,和环球影业一结帐,他不光片酬一分钱都拿不到,反而还倒欠对方500美元。那一阵子,精神几近崩溃的福尔曼一连三个月没迈出过切尔西旅馆一步。资本主义世界的电影观众就这么为原本从来不用担心票房的他,好好上了一课。

不过,曲高和寡的《出走》在走入大学校园时,倒是吸引到不少年轻观众的青睐,其中就包括当时正在加州大学念戏剧的“星二代”迈克尔·道格拉斯。他一直想把老爸柯克·道格拉斯1963年时演过的舞台剧《飞越疯人院》搬上大银幕。看过《出走》和《消防员的舞会》之后,他相信福尔曼正是理想的导演人选。

《飞越疯人院》海报

不过,影片的拍摄并不顺利,在经历了预算超值(从200万美元飙升到440万美元)、拍摄超期、合作不快(杰克·尼科尔森与福尔曼一度水火不容)等不利因素之后,《飞越疯人院》终于在1975年11月上映,并立即获得影评人与观众的欢迎。翌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它成为继1934年的《一夜风流》后,首部横扫“五大”(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男女主角)小金人的作品,而导演福尔曼也在那一年正式成为美利坚公民。

在此之后,他执导的反战歌舞片《毛发》(Hair)和关于20世纪初期美国社会状况的《爵士年代》(Ragtime),也都获得好评。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作品所关注的都是道地的美国文化,米洛斯·福尔曼似乎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融入与转型。

1979年,彼得·谢弗(Peter Shaffer)创作的舞台剧《莫扎特传》在伦敦首演,福尔曼受友人邀请,也在观众之列。原本对该剧并不抱多大兴趣的他,看过之后立即喜欢上了这部作品,第一时间找到谢弗,表达了希望能将剧作搬上银幕的愿望。

《莫扎特传》海报

1983年1月,福尔曼率领剧组,回到了睽违多年的祖国捷克,完成了《莫扎特传》的拍摄。在1985年举行的第57届奥斯卡颁奖礼上,该片拿下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8座小金人,成为当届的最大赢家。

福尔曼在1985年举行的第57届奥斯卡颁奖礼上。视觉中国 资料图

1989年,福尔曼执导的《最毒妇人心》(Valmont)因为与同题材作品《危险关系》撞车的缘故,反响平平。而他对于美国社会、文化的强烈兴趣,又促使他接连执导了两部传记片——以色情杂志《好色客》创始人拉里·弗林为主角的《性书大亨》(The People vs. Larry Flynt ),以及以英年早逝的谐星安迪·考夫曼为主角的《月亮上的男人》(Man on the Moon)。后者为福尔曼赢得了2000年柏林电影节的最佳导演银熊奖。

2006年,福尔曼完成了美国与西班牙的合拍片《戈雅之魂》(Goya's Ghosts),由瑞典男演员斯特兰·斯卡斯加德、娜塔莉·波特曼和哈维尔·巴登主演。结果,反响平平、票房惨淡。从东欧孤身来到美国闯荡的福尔曼的好莱坞生涯,就此画上句号。

个人生活方面,福尔曼一生共有过三段婚姻,前两任妻子亚娜·布赖霍娃(Jana Brejchová)和薇拉·克雷沙德洛娃(Vera Kresadlová)都是捷克女演员,后者还在1964年为他生下孪生子马蒂·福尔曼和彼得·福尔曼。1999年,福尔曼与比自己小34岁的私人助理玛蒂娜(同为捷克人)成婚,之后又生下两个儿子,分别命名为安德鲁与詹姆斯(来自《月亮上的男人》的主人公安迪·考夫曼以及男主角金·凯瑞)。四个儿子里,彼得与马蒂都子承父业,也吃了电影这碗饭。相比之下,前者名气更大。他曾主演过1994年的捷克最卖座国产片《光纤电人》(Akumulátor 1)。2009年时,他还与父亲重回祖国,联手执导了由舞台剧翻拍而来的电影的《不如疾行》(A Walk Worthwhile)。这也是福尔曼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对于一生难以摆脱“局外人”身份的他来说,这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叶落归根吧。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