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着|最后生活就是一地鸡毛

阿树树
2018-04-17 22:00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如果你“不想睡”或者“睡不着”,欢迎继续阅读。

这里或许有个文艺片,这里或许有个恐怖片。不知道你会闷到睡着,还是吓得更睡不着。

今晚聊聊伍迪·艾伦被漠视的新作。

伍迪·艾伦是一位非常值得人尊敬的电影工作者,戏剧家。很少有人像他这样,在83岁的高龄还能年复一年推出这么多自己导演的作品,而且每部戏还保留着自己编剧的习惯。每年一部新片,异常稳定的创作,媒体似乎都厌倦报道了他的新作,最近他的私生活反而更有被窥视的价值。

在去年好莱坞轰轰烈烈地“反性侵”潮流中,伍迪·艾伦的养女再度站出来指责养父曾对她有猥亵行为——虽然这一调查在20多年前已经由法庭盖棺定论他是清白的。伍迪·艾伦也保持着一贯冷淡的处理态度——毕竟在演艺圈混了半个多世纪,老头很早就选择了与名利是非保持一定距离。

事情真相如何双方各执一词,我们无从了解。可惜的是这也许是伍迪·艾伦最后一部上映的院线影片了,不少演员已经表示后悔跟他合作。也许生活真相是既没那么脏,也没那么干净,无论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圣人标准,或是日日作坏人一直坏到80岁,看起来都是挺累的。

就像《摩天轮》(Wonder Wheel)中描写的人物困境,每个人都渴望着自己的生活有些变化和美好,然而最后无非还是原地踏步。年轻观众可能未必理解这种无力感,然而80多岁的老头却十分能明白人生中这些荒谬的挣扎与最终的毫无意义。故事中中年丈夫对自己女儿过于宠溺的感情,虽然未超越人伦,却也有点怪怪的味道。然而,老头可能也明白,这种事是人物自己也控制不了的。

从故事上来说,本片已经算是近几年伍迪·艾伦作品中戏剧性较强的一部了:意思就是有很多充满人性缺陷的底层市民,同时剧情挺狗血。大致描写了一对重组的中年夫妻,老公年轻性感的女儿逃婚暂避于家中,老婆则不满生活的琐碎而一直偷偷有外遇。当外遇对象遇见了年轻女儿,两人之间萌发了毫无道德心的相互爱慕,导致原本已经微妙的人际关系几乎要全面崩盘。所幸最后,毫无变化地,大家又各归各位,重复之前本已了无希望的生活。

同样是女招待,年轻姑娘做不好,却没什么压力;中年妇女做得好,却深感绝望。各种差别,到了那个年纪,自然能明白。

核心人物只有四个,人物关系相互纠缠,场景简单,剧情变化集中、剧烈,属于典型的具有舞台风格的影视作品。伍迪·艾伦最初是个脱口秀喜剧演员,他的电影有坚实的戏剧基础,却没什么花哨的视听风格。核心看点都在人物和情节上。

情节,就像上面介绍的那样,核心抽离出来看,似乎也没什么高度。一对中年夫妇,一对小情人,一些不能说破的微妙情感。如果说这是一个中国家庭伦理剧的构架,差不多;如果说这是韩国虐心家庭剧的爱情套路,也可以;如果说这是日本情色片的家庭关系,似乎很多丈夫、非婚女儿、老婆、偷情汉的片子都是这样。说明世界各国人民都有着无比相似的、爱欲离恨的纠缠,这是人性共通的弱点。

出轨使人焕发青春,古今中外皆然。难点在于千万别被人发现。

作为一个经验了得的编剧,伍迪·艾伦的功力体现在人物状态描写的细致深入、剧情编排得引人入胜、台词中充满机锋和幽默等细节上。

在四个人物的轮转中,本片最主要的视角是一位忙忙叨叨的中年妇女。这个人物的矛盾状态最集中体现着生活的困境,以及最后构成了结局高潮。这是个过去做过演员、对文艺抱有浪漫想象、现在却陷入庸俗日常中难以自拔的女性。在伍迪·艾伦的电影世界中,男男女女总是容易陷入不伦爱情关系里。男人,多半是对女性没来由的爱慕和情欲,无论他们自述口吻中多么文艺和知识分子,本质上都是用下半身在思考问题;而女人,则陷入了文艺女青年的病态沉迷,纷纷追求一种虚幻的美好想象而难以自拔。这是伍迪·艾伦常见的自我嘲讽和剖析:他大约也是一生喜欢女性和艺术,中毒颇深。

最后一幕女主角穿上旧日戏装,有一丝惊悚的味道,和《日落大道》最后一幕挺像。

有人开玩笑说,文艺女青年的病,生个孩子就好了。可即使病好了,仍是痛苦的。因为文艺总是集中体现着最美好的那些想象,在女主角眼中是曾经披过的华美戏服、在古典园林中漫步、和爱人谈论诗歌和喜剧的那种愉悦。然而转头回到现实,却是必须当女招待挣钱养家、没玩没了地给庸俗丈夫和他女儿做饭、心烦自己亲儿子为什么年纪不大却喜欢偷偷纵火。琐碎的生活给人出了那么多难题。“是该默默忍受生活暴虐的毒箭,还是挺身反抗?哪一种行为更高贵?”到了某一个年纪,必须扛起自己和家庭的负担,就会发现文艺成了一种奢侈,而痛苦才是生活的常态。继续忍受或是不忍受,都没有更好的办法。

有纵火癖的孩子,是本片一个莫名的喜剧点,总让人提心吊胆。生活总是变着法给你出难题。

不甘心永远困在这种生活里,女主角试着和“文艺小鲜肉”发展一段爱情,渴望把短暂浪漫演变成一段更美好的婚姻。然而随着外遇对象不断接近自己的继女,女主角陷入了嫉妒、愤恨又更为渴求爱情的情绪中难以自拔。随着故事深入,人物纠结的程度越来越深。最后选择了一种不光彩的方式把继女“抹除”了。

第一次和伍迪·艾伦合作的凯特温·斯莱特,贡献了如《蓝色茉莉》中凯特·布兰切特那样逐层递进式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那部影片让“女王”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可惜本片囿于“反性侵”事件,而没有任何评价。

凯特·温斯莱特扮演贫穷坚韧的女子,总有一种结合了狂野、性感和天真的味道。她获过奥斯卡提名6次,好在凭《朗读者》获过最佳女主角奖,也没什么遗憾了。

伍迪·艾伦喜欢利用平凡事件推进同一种人物冲突,不断“抖包袱”,把情节高潮和人物情绪往更高处推,推到矛盾无法逃避爆发之时,再以某种“喜剧”方式结尾——无论打打闹闹到何种程度,最后人物往往还能复归一种稳定的生活状态之中。在更通俗的一些作品里,他会让主角动手杀死角色来解决问题——比如《赛末点》;而有的时候,借助一些外在的意外和巧合,矛盾突然就解开了——比如本片中来自黑帮的追杀力量。这种方式看上去手段更高明一些,至少在之前就铺了一条解决问题的暗线。其实也不脱离喜剧常规的格式。

从这个通道闯入舞台的不速之客,终于意外退场,于是角色得以各归各位。一种常见的戏剧架构。

本片形式上仍然延续了一些典型伍迪·艾伦的风格:朴实无华的开场,一个男性的叙述视角——代表作者自己,若干爵士音乐的点缀。令人惊奇的是摄影上的一些突破,全片大约有3、4处采用了长镜头连续拍摄,增强了舞台表演般的连续感——伍迪·艾伦之前的影片几乎都是按需分切镜头的。

另外影片大量采用了“Magic Hour”来拍摄——在电影工业中指光线最美丽的夕阳黄昏那段时间,借以表现女主角对文艺浪漫的一种向往。虽然大部分是人工打光模拟夕阳,光线上反而更自由地充满了变化,一场戏中往往能从暖光变成冷光。如此雕琢光线运用,在老头的影片中也算少见了。

人工光模拟夕阳的暖色,暗示一段浪漫爱情的开始。非常漂亮的用光。

光线变化和范围控制精准。比如这张冷暖光的交替就体现出了“浪漫中有紧张”的剧情。每一场戏都可以单拉出来好好研究一下。

因为本片摄影是大名鼎鼎的维托里奥·斯托拉罗。自伍迪·艾伦上一部影片《咖啡公社》两人开始合作。这位摄影师大佬曾三度获得过奥斯卡最佳摄影奖,作品包括《现代启示录》和《末代皇帝》。可能本片摄影对于他来说,已经属于“很简单了”。

事实上伍迪·艾伦影片的精妙之处很难通过评论来一一介绍。说到底他的影片数量太多,形式太相似,出产太过稳定,导致常用的一些溢美之词已经没办法对他一用再用,甚至观众和评论界也丧失了新鲜的刺激。只能说现在老头拍片已经进入了一种纯粹的戏剧境界之中,拍片不关乎名利,甚至也没强烈的表达欲,只是变成了一种自己习惯和擅长的工作,大约这就是“佛系拍片”了。于是每部影片最大的不足,求全来说就是蕴含的情感不再那么强烈,无法引发观众的感动了。然而作品中表现出的艺术境界之成熟,对戏剧和人物的理解之深入,仍值得反复琢磨。这种琢磨,会随着观众自身阅历增加而看出更多。至少我们大部分人走到最后,都躲避不了这一地鸡毛的生活。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