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中国|北京⑤黄炳成、李守勋:“京北回族第一村”的由来

澎湃新闻 2018-05-02 11:42:26 显示图片

【编者按】

去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定宜庄主编的“口述历史系列”第二辑(《八旗子弟的世界》《城墙之外》《府门儿·宅门儿》《胡同里的姑奶奶》《生在城南》)由北京出版集团出版发行。在总序中,定宜庄如此写道,这套书“是我对曾给予这座城市以生命和活力的老北京人的背影,所做的最后一瞥”。

定宜庄是国内口述历史实践的先行者,她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陆续从事北京口述历史的相关工作,迄今已有20余年。2009年定宜庄出版了上、下两册的《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后来又主持北京出版集团的“北京口述历史”项目。

澎湃新闻请讲栏目经授权刊发“北京口述历史系列”部分内容。今天选摘的是时任西贯市村民管会主任黄炳成和阳坊中学教师李守勋的口述。

时间:2003年5月23日

地点:阳坊大都饭店

访谈者:定宜庄

访谈者按

西贯市是个村子,位于昌平区阳坊镇(访谈者注:阳坊镇辖10个行政村,西贯市是其中之一,还有一个名东贯市,就是汉民村了。),与海淀区接壤。清代碑文中对它的描述是“山川环拱,形势秀雄”,今又有京密引水渠贯穿全镇。这已经属于北京市的远郊区县。

首先,这个村子是京郊最有历史、最著名的回民村之一,有“京北回族第一村”之称。我在京城做回民的口述,每每听到与这个村子有关的故事,这在拙著《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外城编”中的满恒亮以及本书中的金宝琴口述中都已经多次讲到。该村村民习武,传说康熙朝著名镖师神弹子李五就出自该村,从清朝到民国年间前门西河沿的著名镖局东光裕、西光裕,也都由这个村子的李姓所开,可知它并不是一个与北京城市生活两不相干的村子,我因此想用这篇口述提供的信息,为前面诸位回民的故事加个背景。

其次,西贯市村之著名,还在于它与清朝的关系非同一般。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京师,次日清晨西太后携光绪帝出德胜门西逃,当晚的落脚处就是西贯市。据说这个村的回族村民热情接待了西太后一行,不仅预备了三乘骡驮轿载太后与皇上一路西去,而且派镖头杨巨川护驾,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贯市一夜”。西太后回京后,感念村民“滹沱麦饭”之恩,封杨巨川为四品引路侯,其余随扈者也各予五品官,并为该村的清真寺题写匾额,西太后题的是“灵感昭著”,光绪帝题的是“忠输亲上”,肃亲王善耆题的是“清虚味道”,成亲王题的是“奥妙无穷”。这4块匾,20世纪60年代修京密引水渠时,都被劈成包饺子用的案板了。

在前面金宝琴的口述中,讲述了一个与此大体类似只是细节并不相同的故事,事实上这样的故事远不止一个,而令我备感兴趣的,是从北京回民口中讲出来的,是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大多由汉族文人记载的并不相同的历史,以及对同一段历史不同的评价。

30年前我从内蒙古插队返城,曾在紧邻西贯市的苏家坨乡前沙涧村(当时叫大队)当过几年孩子王,闲来无事,经常与同事结伴骑车去阳坊游逛,也经常听当地人讲起与西贯市回民有关的故事,可惜全未往心里去,如今一个完整的也复述不出来了。30年后故地重游,那条京密引水渠旁的小树已经成林。那时候年轻,觉得30年漫长得望不到头,如今回首,方觉30年仅仅是一瞬间。如今,这个在“文革”期间最穷的村子之西,已然矗立起在昌平乃至京城都赫赫有名的“大都”“胜利”两个涮羊肉的饭店。村内的清真寺焕然一新,并且还在扩建。清真寺内有村史展览,文物、图片与说明词俱全。我做口述,并不想重复村史展览已经讲述的内容,而是与前面诸篇一样,想了解村民对这个村子的历史与自己的生活状况,有着何等样的表述。

西贯市清真寺(定宜庄摄于2003年)

我对西贯市诸乡老的访谈,正式做了三次,找了梁阿訇、杨学敏、李俊臣等诸人,但都不太成功,可用的仅仅是与黄炳成、李守勋二人的那次交谈。感谢阳坊大都饭店的老总周竹旺先生,在“非典”猖獗之时为我安排了这样一个安全、僻静的角落和这样有意义的采访对象,使我在那个举国惶惶的非常时期没有荒废时间。

按,黄炳成先生当时是西贯市的民管会主任;李守勋先生是阳坊中学的教师。

有关西贯市由来的传说

黄炳成(以下简称黄):西贯市这儿是交通要道,往南就是北京,往北就是张家口。北京城里好多回民都是西贯市过去的,本村跟北京城的联系也不少,相当多呢。

定:我对西贯市一直特别有兴趣,我知道这地方是一个回民村。我想问问您这里什么时候开始有回民的,把你们了解的情况从头讲讲好吗?

李守勋(以下简称李):这村怎么来的,咱们县上区里编了一本书,这是一本书上介绍的……

定:书上的事咱们不着急,咱们说你们听说的。

黄:要说一开始可能追溯到隋唐,唐朝可能在这边驻过军。我们这个地区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这儿离南口30里地,从这儿往西去有一个叫白羊沟,它也奔怀来,那边从关沟走也奔怀来。可是形成这个回民村,大概其在明朝。常遇春他们的军队在这儿驻着呢,可能就留下来了伊斯兰教这回民,这村就留下来。[访谈者注:据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礼拜寺碑记》称,西贯市清真寺始建于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当时名为“灌石村清正礼拜寺”。]

李:我也是听说的吧,那书叫作《十三陵风物人物记》,说原来西贯市这儿有一个叫石鹰头,就在防化学院这儿,大石头,我们叫它石山头,他们管这儿叫石鹰头。有那句话说是“北京有个石山头,南京有个石山尾”。有那一说法。当时金朝的时候有个金章宗,他爱上这儿游玩来,跟石头上喝酒,喝完酒把酒倒在石头上头,灌石头,所以取名叫灌石。后来一来二去这边慢慢就形成一个小村落,灌石村。这儿不是属于山区跟平原的一个交接处么,这样慢慢就有了集市了,又改成灌市了。据说当初是这么来的。这就是一个说法,也没法确证。

位于西贯市村附近的石头山(定宜庄摄于2003年)

还有一个说法,这村原来叫凤凰村。我们这儿有俩村,叫前白虎涧(剑)、后白虎涧(剑)。那边还有前沙涧(剑)、后沙涧(剑),四面的剑都射你。咱这儿老人就说,这凤凰要这么射哪儿受得了哇,后来说是改叫贯石,你这剑来了以后我给你接住,我这也不太清楚啊。

定:这传说我原来也听说过,我在前沙涧教过三年书……

李:这个传说不是书上的,就是老百姓里头说的。金章宗的那个是书上的。

黄:金章宗这个历史它是有。他没做皇上那阵儿,在这边巡游采猎。我们这地方有个地名,石山头那边,我们小时候上那边玩儿去,都管那地方叫皇上宝座。在防化学院里头。石鹰头上头有一民国将军刻的大字,相当漂亮。还有一个横着的,西贯市阳坊联合着刻的村约,不许开发山头的,也是民国时候的,字也不太清楚了,但是能看出来。(访谈者注:这里说的鹰嘴山,位于今解放军防化学院院内。)还有一个地方叫石桌石鼓,有个夹层似的,里头多少坑,你要敲吧,这儿当当当,那儿咚咚咚,各种坑的声音都不一样。(石桌石鼓)“文革”时候不知道让谁给(推之义)下去了。石头形成各种各样的仪态,多少石头好像堆起来似的,跟别处都不一样。

明朝那几个首领不都是回民么,常遇春,胡大海,沐英,闹不好连朱元璋都算,反正我看有个材料朱元璋都算(回民)。他是凤阳人,那个地方南边是回民村,北边是汉民村,他们姓朱的一大户,他父母去世的时候是用白布裹的,回民用白布裹。因为什么他改了这个(汉族)呢?这是对民族的一个保护。

定:这怎么讲?

黄:他要不说他是汉族,那汉族群众起来反对他做皇帝,末了儿还不得连你整个民族都给反了。他一个为了巩固他的统治,一个为了保护他的民族。

定:也真是啊,他的皇后姓马。

黄:是呀,马是回族姓。他们的把兄弟哥儿七个,大部分都是(回族)。而且他成事之前,当过海里凡,汉民说他当过小和尚,不是,他是到清真寺当过海里凡(访谈者注:海里凡,指清真寺内的学员。),我们叫海里麦。牛街那儿有人写了一本书,说朱元璋写过一个百字令碑,在南京可能是,刻了100个字,圣赞,赞扬穆罕默德圣人,他为什么特别崇拜穆罕默德,也说明这个。

定:可是他当了皇帝没有表现出来啊。

黄:他不能表现,一表现就麻烦了,他这统治就不成了。常遇春他们后来就退了不是?庆功宴完了就死了一部分嘛。(访谈者注:明朝推翻元朝的过程中,回族将领做出了突出贡献。明初一直流传着十大回民保国的佳话。在回族将领中当首推常遇春,至今在北京穆斯林中仍然传诵着他带兵北伐蒙元、平定中原的事迹。明朝的建立有赖于常遇春、胡大海、华云、丁德兴、沐英等回族将领的奋战。)

定:你们这是个大村是吧?

黄:都往这儿集中不是?反正回民就都奔这儿来。明朝还不怎么太兴盛呢,清朝最兴盛。而且也不知道是谁家的,有一个神弹子李五,就是西贯市的,《施公案》有这个。它写的是“家住千逢山凤凰村”,它那儿过去叫千逢山,这以什么考证呢?这儿过去不是起会吗?进香起的那个会,阳坊庙会呀,妙峰山庙会呀,各种各样的文艺吧,起会的时候那小旗上都写的是千逢山。阳坊跟西贯市挨着,分不出来。

定:神弹子李五是真有其人吗?

李:真有这人,而且这人是西贯市人。

定:那你们谁是他的后人呢?

李、黄:这就不好说了,没有那么直接下来的。没有记载。

定:村里都知道这个神弹子李五吗?

黄:好些老人都知道,往后这人就知道得很少了。

定:我听说八国联军打到北京以后慈禧出逃,第一站到的就是你们这儿。

黄:对,这是第一站。第一站的原因有什么呢?可能她父亲在西北哪个地方做过王,在那边有宅子,她选宫的时候是坐西贯市骡驮轿来的,就是两个骡子中间驮着一个轿,人赶着,后来传说说成是骆驼轿,那是错的。然后她这次一逃走呢,她又想起西贯市来了,就愿意上这儿来。

定:说她到这儿来你们祖上对她还挺好的。

:对。

定:我还听说一个故事,说你们这儿有个李家特别穷,他们因为护送慈禧到西安就有功了,被赏赐了好多钱,后来就特别有钱了,有这回事吗?

:这事反正是有,具体怎么回事儿不太清楚。因为有一个叫李福的,他是给西太后赶脚,一个康玉保的父亲给光绪赶脚。那阵儿不是轿车啊,都是坐骡驮轿走,李福他们家就是赶轿子的。他们原来穷,给人干工作,当小工。给人佣工那哪能富裕得了啊?末了儿西太后认他们两个人为干儿子,那肯定少赏赐不了。李福是哪户的李就不知道了。

骡驮轿(引自《北京旧影》,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187张。)

慈禧从西安回来以后就问北京城的情况,说除牛街以外别的地方全都烧杀闹事,就是牛街平安无事,因为牛街有个王匡阿訇,带领众乡老组织团练,保卫牛街,结果就没闹事。牛街没有受到侵害。慈禧到西贯市清真寺住过一宿不是?也有这体会。后来就捎了三套琉璃瓦,从河北无极县捎来的。给了西贯市清真寺一套,给了牛街清真寺一套,给了朝外下坡清真寺一套。又写了“忠输亲上”(访谈者注:按述者这里有误,“忠输亲上”匾额是光绪写的,慈禧写的是“灵感昭著”。参见本篇访谈者按。)的一个匾额,对回族还是有点感情的。

东光裕、西光裕

李:据我表弟李守信说,咱们村有一部分回民是从哪儿来的呢?是从山东德州。山东德州有一个石村和黄村,现在就叫石黄村,是从那儿来的。就是一部分,不是全部。反正就追到那儿。

黄:也追到那儿呀,也追到沧州。

李:对,沧州那支也是从南京过来的。

黄:由南京过来哥儿四个,哥儿三个留在沧州了,哥儿一个落在咱这儿了。据说最早形成东光裕这个镖局的就是那哥儿四个里头的这一个。后来又分出什么西光裕呀。又有老西光裕,老西光裕又分出新西光裕来。都是那哥儿一个又分下来的。

定:东光裕是什么?

黄:它是镖局呀。过去叫保镖呀。它属于长途运货。

:噢对,原来李家是特有名的镖局。

:北京八大镖局里头西贯市就占了两个,东光裕、西光裕。

:根据我表弟考证的,是先有东光裕,后来又分出西光裕。从西光裕又分出同和裕、路和居等,他说都是从那儿分下来的。都是镖局。

定:它怎么发的家做镖局呢?

:年代久远了,就传不下来了。

:你们村到底有多少户啊?

:老户主要就是两户:李家,李家就分好几户;黄家;还有一个康家,康家是后搬来的,据说是从京东康营来的,具体什么时候搬来的就不知道了;大户还有一个海家,海家也是后搬来的。

他们姓李的过去也分三户,后来又有搬迁来的,以前就分三户。一户是梢门李,一户是板子门李,一户叫红门李。就是根据家庭状况,以这门定的这三户的根源。这家安一栅栏门,那叫梢门,树梢的梢,编的那个。这家安一红门,还有一户钉的板子。现在红门李找不着根据是怎么回事儿了。就是板子门李最大,路和居,同和裕,西光裕,统一都属于板子门李。后来就是东光裕,它算板子门李。

(本文摘自北京出版社2017年2月版《城墙之外》,部分注释略)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