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18国际博物馆日,上海韬奋纪念馆重新对公众开放。修缮后的韬奋纪念馆在细节处还原了韬奋故居的原貌,又新增了互动室和资料室。开馆当天,韬奋纪念馆在思南书局举行了“传承经典,照亮未来”——韬奋作品诵读会。
馆方根据1958年开馆时留存的照片,尽力重新还原韬奋夫人沈粹缜女士当年布置的韬奋故居。 本文图片由韬奋纪念馆提供最大限度地保存原有风貌
韬奋纪念馆坐落于重庆南路205弄万宜坊53-54号。其中,54号是杰出爱国者、出版家和新闻记者邹韬奋的居所。
1930年至1936年期间,邹韬奋与家人曾居住在此地。1956年国家以韬奋故居为基础,开始筹建韬奋纪念馆,1958年建成对外开放,用以展示韬奋生平事迹和藏品。有着61年历史的韬奋纪念馆是本市最早一批人物类纪念馆,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更好地守护这幢文物建筑,韬奋纪念馆于去年建馆60周年之际开始了闭馆大修,历经半年多完成,于“5·18”国际博物馆日重新对公众开放。
本次修缮秉持了“修旧如旧”的原则,馆方对韬奋故居的建筑细节进行了充分考证,在处理墙面渗水、木结构老化、白蚁侵蚀等问题时,也尽最大限度地保存建筑原有风貌。为更好地向公众展现邹韬奋当年的生活,馆方根据1958年开馆时留存的照片,尽力重新还原韬奋夫人沈粹缜女士当年布置的韬奋故居。
尽最大限度地保存建筑原有风貌此外,修缮时还有一些意外惊喜。如在对韬奋故居一楼厨房木质地板拆除重铺时,发现下层铺设有白色马赛克,经考证这是房屋最初的原貌。为此,此次修缮恢复了马赛克旧装,并配上了同时代的老式煤气灶。
馆方表示,近年来,为了改善居住条件,许多老建筑内部都被重新改装,像韬奋故居这样仍然保持上世纪30年代风貌的建筑已经难得一见。
此外,在这次清洗外墙和重刷过程当中,铲除原来外立面后,发现故居门旁显露出一个铜制门铃,这应该是给客人用的。有趣的是,故居二楼的卧室中还有一个相似的铜铃。馆方推测,那应该是主人呼叫佣人时使用。这些小物件生动还原了当年生活的小细节。
文物“活”起来
在修缮之余,馆方还对纪念馆进行了升级改造,在展厅二楼新辟出一间互动体验室,让参观者能在其中动一动手,完成一张属于自己的韬奋版画、制作一张有韬奋手迹的古风书签,玩一玩“英雄之路”桌面游戏和生活周刊社油画拼图。
版画专区以邹韬奋和纪念馆元素为主题,制作出各种内容和形状的图案,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组合,制作成书签、明信片等小礼物。韬奋纪念馆馆藏中有一批有关韬奋事迹的油画,其中一幅画作被制作成拼图,寓教于乐。
韬奋纪念馆馆藏中有一批有关韬奋事迹的油画,馆方挑选了其中一幅画作制作成拼图在2018年“开馆60周年文创文献展”上,一套“英雄之路”桌游吸引了许多公众的目光。在互动体验室开放之际,这套以邹韬奋人生经历为模板的益智游戏也被放置其中,让公众在游戏中了解更多邹韬奋的经历。
展厅三楼也另辟了资料室。韬奋纪念馆历年收集的韬奋研究相关书籍陈列于此。其中有韬奋纪念馆历年的出版物如《店务通讯》《韬奋手迹》《邹韬奋研究》《生活书店会议记录1933-1937》等,此外还有开馆至今收集的韬奋相关的公开出版物、内部资料、纪念册等。
其中《生活书店会议记录(1933—1937)》是“韬奋纪念馆馆藏文献”丛书第一种,为馆方首次披露的馆藏生活书店珍贵档案。这批档案信息量大、自成体系,且保存相对完整。泛黄的纸页上还留存着邹韬奋、徐伯昕、张仲实、毕云程等生活书店管理者的签名,章程的制定、制度的修改、人员的安排、店务的处理等处处体现了“经营集体化、管理民主化、盈利归全体”的生活出版合作社经营管理原则。
因为部分书籍存世量少,稀见度高,资料室仅对预约者开放。(编辑注:资料室需提前一天预约,联系电话021-63842811)
重新回“家”的韬奋先生女儿邹嘉骊朗读诠释“韬奋精神”
邹韬奋一生留下了800余万字的作品,至今仍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启示意义。在开馆当天,韬奋纪念馆举行了“传承经典,照亮未来”为主题的韬奋先生作品诵读会。
此次活动精选了邹韬奋的8个经典篇目《转到光明方面去》《一个小小的过街楼》《聚精会神的工作》《几个原则》《生活精神》《临时的组织》《新闻记者活动的正确动机》《对国事的呼吁》,将邹韬奋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和他追求真理的崇高精神以诵读会的形式再次呈现。“老三联人”吉少甫的女儿吉晓蓉、外孙女姚洁声情并茂地用朗读诠释了什么是《生活精神》。
在诵读会上,生活书店黄宝珣女儿黄明和外孙女黄进向韬奋纪念馆捐赠珍藏近80年的《鲁迅全集》一套。这套全集是黄宝珣1939年在参加生活书店“向抗战前线将士写10万封慰劳信”的运动中获一等奖的奖品,几经颠沛流离,一直带在身边。后成为了女儿黄明的珍藏。如今捐赠给重新开馆的韬奋纪念馆。“我妈妈的珍藏没有比韬奋纪念馆更好的去处了。”黄明接过捐赠证书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