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开卷|金石家吴大澂:姑苏城东结古欢

澎湃新闻 08-12 08:17

今年是金石家吴大澂(1835—1902)逝世120周年。这位清同治七年的进士,原名大淳,字清卿,又字止敬,号恒轩、白云山樵、愙斋等。历官陕甘学政、河南河北道、太仆寺卿、太常寺卿等职。受到外祖父韩崇、业师陈奂等人的影响,终其一生致力于金石文字之学的研究。

近年来,学界多侧重于对愙斋所藏金石之研究,讨论其书画收藏者并不多。近日,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李军著作《结古欢:吴大澂的访古与传古》,书中介绍了吴大澂的书画鉴藏与流散。

“古欢”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出现得很早,《古诗十九首》的《凛凛岁云暮》里就有“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之语。不过,根据《文选》李善注,“古欢”意为“昔之欢爱”,指与“良人”相对的旧爱之人,后乃延伸出故雨、旧友之义。明清以后,收藏家往往将家藏古物视为良友,“古欢”逐渐频繁见于诗文别集、笔记中。

吴大澂像  吴氏家藏

吴大澂(1835—1902),原名大淳,后避同治帝讳,改名大澂,字清卿,又字止敬,号恒轩、白云山樵、愙斋等(图2)。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同治七年(1868)进士,散馆授编修。历官陕甘学政、河南河北道、太仆寺卿、太常寺卿、广东巡抚、河东河道总督、湖南巡抚等职。受到外祖父韩崇、业师陈奂等人的影响,终其一生致力于金石文字之学的研究。所著有《说文古籀补》《愙斋集古录》《字说》《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权衡度量实验考》《古玉图考》等。裘锡圭先生称“关于《说文》‘古文’的时代,吴氏的新说确是划时代的创见”,并认为较之王国维,“他也许可以看作战国文字研究的奠基者,至少可以看作最重要的一个先驱者”。罗福颐先生在梳理元明清三代学者对战国古玺印的认识后,认为“吴大澂作《说文古籀补》,亦收录玺文,是为古玺文字有著录之始”。不同学者多方面的评价,无疑是对吴氏金石学成就的肯定。

吴大澂致潘祖荫札  笃斋藏

吴大澂致潘祖荫札  笃斋藏

吴大澂致潘祖荫札  笃斋藏

吴大澂致潘祖荫札  笃斋藏

吴大澂的一生,因放任外官的缘故,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曾见其用“五岳游其三九州历其八”白文方印,堪为写照。江南、京师、中原、西北、关东、岭南、港澳、湖湘各地,无不留下他的政绩,考学抡才、勘界赈灾、屯垦息讼、督工练兵、招抚土匪,甚至为领土主权与外国列强谈判,据理力争,重立界碑,是他作为清廷要员日常政治生活的写照。至于荒野跋涉,每遇摩崖刻石,驻足摩挲,遣工椎拓,舟行旅宿,晨夕篝灯,剔抉钩摹,检书考校,纂述心得,则又是作为文人学者“与古为徒”的金石生活。

他的篆书深受吉金文字的影响,生前即为师友所推重。至于绘画则远法董、巨,近师“四王”、恽、吴,同时前辈中最推重杭州戴熙。顾廷龙先生《吴愙斋先生年谱叙例》称其画“兼擅人物、花卉、翎毛,而以山水为最工,盖宗法王石谷、恽南田,于元明及清初诸名家亦复撷采英华,乳融腕底”。在愙斋的金石生活里,文人书画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将对访碑活动的美好向往,付诸纪游图册的描绘,又如将藏器全形拓结合个人肖像的装池,作为独特的风雅寄托。这是对传统的继承,更是发扬。

第二章 第一节 书画鉴藏与流散

明代苏州经济的繁荣,催生出以沈周、文徴明为代表的吴门一派,在书画创作与鉴赏方面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余波一直延续至清代。吴大澂的祖父吴经堃(1794—1838),号慎庵,生性好古,素好米襄阳书画,得董其昌书“米庵”二字,摹以颜其室,并请奚冈画《米庵图》。吴大澂对书画之喜爱,很大程度上受到祖父的影响。吴湖帆《吴氏书画记》卷首著录王翚《春江晓别图》、傅山《道经偈》册、奚冈《仿米山水》轴三种,均为吴经堃旧藏之物。《王石谷为异公画春江晓别图》一条记周德浩题签“石谷《春江晓别图》,慎庵藏”。此图于太平军占领苏州期间曾从吴家流出,清光绪十五年(1889)秋,吴大澂于河南开封坊间见之,遂购回宝藏,并题:

此先大父慎庵公旧藏,题签为周远香先生德浩所书。光绪己丑秋九月,大澂得于汴梁,重付装池,并记。

冬花名迹今安在,春草闲房旧有图(吾家双林里故宅为金孝章先生春草闲房遗址,先大父旧藏奚铁生《春草闲房图》,兵燹后失之)。岂意虞山留尺幅,竟从合浦认还珠。劫灰久历琴书尽,祖泽难忘翰墨娱。珍重清芬传一脉,故家乔木几荣枯。大澂又题。

吴大澂得此图时,已在南仓桥营造新宅,从双林巷春草闲房(图1)迁出。《春江晓别图》后归吴湖帆,今下落不明。民国二十二年(1933)四月初一,吴湖帆又从江阴籍收藏家陈名珂(1892—1972,字季鸣,号文无)处获吴经堃旧藏傅山《道经偈》册、奚冈《仿米山水》轴。其中,傅山一册有吴慎庵藏印及春草闲房鉴赏印,吴湖帆以自藏傅山另一书册易回,奚冈一轴为陈氏所赠,吴湖帆因步吴大澂题《春江晓别图》原韵题诗:

寻思春草联吟卷,解后冬花寓意图(铁生别号冬花庵)。乌目金台完瑞璧(石谷送异公金台之作,先高祖旧藏本,红羊时佚去矣。光绪己丑,尚书公督河汴梁,乃购归焉),朱衣云笈演联珠(傅青主《云笈经偈》册亦高祖旧藏,与此图皆藏江阴陈氏,陈君同日赠余。青主号朱衣人)。遗经幸得神长护,祖典欢从劫后娱。回看米家山色好,墨华翠滴未曾枯。

吴大澂  春草闲房图  苏州博物馆藏

由此可知,傅山所书道经为《云笈经偈》。另外,叶恭绰旧藏元雪庵和尚草书《草庵歌》长卷后有观款一行:

甲申长至日,拙安陈贯霄、慎庵吴经堃、省吾汪国琛、研樵张培敦同观陈氏米庵。

按:甲申为道光四年(1824),吴经堃三十一岁,从上文所述知其与画家张培敦(1772—1846)有交往。雪庵和尚《草庵歌》长卷现藏上海博物馆,而吴经堃等观款一段则被割裂,流落于外,数次现身拍场,今归私人收藏,至为可惜。

正是由于吴经堃喜好书画收藏,促成其与云东韩氏联姻,为儿子吴立纲娶韩崇(1783—1860,字履卿)之女为妻。吴大澂自幼便在外祖父韩崇家长大,韩氏居苏州城东南石子街仁孝里,自明代韩世能(1528—1598)、韩逢禧(1576—?)父子以来,以书画收藏名世。吴大澂幼年在韩崇寒碧斋中与表弟汪鸣銮等嬉戏,十二三岁获观徐渭画册,开始书画临摹。韩氏所藏书画、文玩,因庚申之难苏城陷落,多有散失。据吴大澂《辛酉日记》所记,咸丰十一年(1861)他在上海吴云幕府中,曾多次见到外祖父旧藏之物。如正月初十日记:

清晨出北门,谒吴平斋太守,见魏文靖手札真迹卷,前后倶有外祖鉴赏图画,亦系吾吴故物,今为二百兰亭斋所藏。平翁以四王、恽、吴扇面嘱交刘清翰斋装裱。

按:“魏文靖手札真迹卷”即南宋理学家魏了翁的《文向帖》(图2),后归顾氏过云楼,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卷一著录《魏文靖文向帖》云:“今归两罍轩,子贞、信臣、平斋皆有题跋。承儿心爱是卷,以汉铜官私印四十纽易得之。”可见此帖是顾承用汉印从吴家易得,后由顾公雄遗属捐存上海博物馆。此前一天,吴大澂在徐康(子晋)处,已看到外祖父旧藏之物,不无感慨:

魏了翁  文向帖(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见拓本小品数种,中有“长寿钩”“愿君毋相忘钩”,鱼符二,龟符一,斗检封二,秦铜诏版三,皆诸城刘燕庭方伯所藏至名精品,李锦鸿手拓本。向为吾外祖宝铁斋所集,汇装小册,城陷后姚紫垣于厕溷间得之,出赠子晋者。因忆册中尚有“严道橘园”印笵,池阳宫铜行灯款识,皆有翁叔均上舍考跋,今不知流落何所。且宝铁珍藏书籍碑版、金石书画,不下数千种,一旦付之劫火,仅此区区烬余,如桐半焦,得遇赏音,枨触旧怀,不能无过眼烟云之感。去腊,子晋购得俞紫芝《兰亭真迹》,即外祖所橅石刻原本,有程心柏收藏图书,皆南阳当日曾经赏鉴。兵燹之余,尚能一再寓目,客窗展玩,如遇故人。

从吴大澂所述片段来看,韩崇的收藏已十分可观。浙江省博物馆藏元人朱玉《揭钵图》卷(图3),为陆啸霞旧藏,卷后有明顾潜、张寰、文彭三家题跋,清代恰有韩崇、吴大澂二家题(图4)。韩崇跋云:

《劫钵图》载王新城《池北偶谈》,有邓文原、赵仲穆及秋壑、钤山图书,后有董文敏书《宝积经》宾伽罗事、吴匏庵、沈石田二跋,与此卷不符。相传当时绘图不一本,是卷向为朱氏家藏,后归陆氏,亦百余年矣。今陆君啸波得诸族中,玉峰故物不致流传他所,定有佛力呵护。不知新城所见,又落谁手。展观数四,欢喜赞叹,敬识于尾。时咸丰己未夏六月,元和韩崇题。

朱玉 揭钵图(画心)浙江省博物馆藏

吴大澂观此图,与其外祖父同时,或即从韩氏处一同获见,其跋云:

鬼子母者,是鬼神王般若迦妻,有子一万,皆有大力,其最小者宾迦罗。此鬼子母凶暴妖虐,杀人儿子以自啖食,人民患之,仰告世尊。尔时即取其子宾迦罗,盛着钵底。鬼子母周遍天下,七日之中,推求不得。即至佛前,问儿所在。时佛答言:汝有万子,惟失一子,苦恼忧愁,而推觅焉。世间人民,或有一子,或三五子,而汝杀害。鬼子母白佛言:我若得见宾迦罗,永不杀世人之子。即使鬼子母见宾迦罗于钵下,尽其神力不能得取。还求于佛,佛言:汝今受三皈五戒,尽寿不杀,当还汝子。鬼子母敕受于三皈,及其五戒受持已讫即还其子。佛言:汝好持戒,汝是迦叶佛时羯肌王弟九女,汝作大功德,以不持戒,故受鬼形。右录《宝积经》宾迦罗事。

朱玉字君璧,昆山人。永嘉王振鹏在仁宗朝以界画称旨,玉从之游,尽其技。此卷所藏,颇著神异。《县志》称其内行修洁,薄于利欲,年既老,犹精谨如壮者,妙尽通灵,固非无本。展卷谛视,想见其下笔谨严,扫去一切挂碍,不仅如少陵所云良工心苦也。陆君啸霞出此嘱记,并录《宝积经》一章。时己未夏六月,止敬室学子吴大淳敬识。

朱玉 揭钵图(拖尾)浙江省博物馆藏

题跋时在咸丰九年(1859)六月,吴大淳年方二十五岁,尚未改名大澂。同年吴大澂又曾观董其昌四十五岁时在苑西墨禅室画《山水》卷,以篆书题观款:

咸丰九年岁在己未秋八月十日,铁岭杨能格、吴郡韩崇、汪锡珪、汪藻、潘曾玮同观于华光室,属吴大淳篆题于左。(图5)

董其昌山水卷  吴大澂跋  南京博物院藏

此卷原为徐邦达藏,前有赵世㭎题“董文敏水墨山水卷精品。心远草堂珍藏”签,并钤“心远草堂”朱文方印、“照读楼”白文方印、“徐懋勋鉴藏印”朱文方印等记。卷前吴湖帆题“思翁此卷,真是右丞精髓、董巨笔墨造化而成,不可无一,不能有二”。吴氏《梅景书屋题跋记》著录云:

此卷乃董文敏四十五岁时中年最精之作也。尝见王廉州题云,董氏好用高丽茧楮。是卷即所谓□楮,是也。与余藏双卷同。曾有人云董书不署“玄宰”,画不署“其昌”,睹此卷而可知不尽然矣。先尚书公篆书观款,尚未易名,咸丰九年只二十五岁云。

该卷今藏南京博物院,后有弘光乙酉(1645)杨文骢及清代万寿祺、顾大申、高士奇、张照、吴云等跋,上文所引吴湖帆跋即书于晓汀观款之后,其后又接谭泽闿、张珩、赵叔孺、吴华源、徐邦达、张大千等题记。目前所知,现存吴大澂鉴赏过的书画,以上二卷为时间最早。清末陆心源《穰梨馆过眼录》著录“文信国慈幼堂卷”末有吴氏观款一行,亦与外祖韩崇同时所观:

咸丰八年戊午夏五月,平江吴大淳敬观一过。

虽较二者早一年,但文天祥书《慈幼堂》三字一卷经端方《壬寅消夏录》著录后,民国间转归沪上小儿科名医徐小圃,据说1949年已随太平轮沉没,不复存在。更早在咸丰五年(1855),年仅二十一岁的吴大澂曾借临韩崇所藏黄公望《九峰三泖读书图》卷,今其临本尚存,原迹则杳然无踪矣。

吴大澂未改名以前赏鉴书画,除祖父米庵所遗留、外祖父韩崇寒碧斋中所见外,以咸丰十一年(1861)在上海寓目最多,均见于《辛酉日记》,稿本现存上海图书馆。原稿前有吴湖帆题记:

咸丰十一年辛酉,是年愙斋公二十七岁,正遭洪杨兵劫,避难沪上,自元旦起,至三月廿九日止,手书日记三个月。前有序言一则,越今六十余年,依旧兵戈,故乡离乱,余亦避居于此。检书重装,敬读一过,不胜枨触于怀。

时在丁丑(1937)春,与获观徐邦达藏董其昌四十五岁《山水》卷在同一年。《辛酉日记》所记虽仅存三个月,但在不足一百天里,吴大澂经眼之物却有百余种之多,内中书画颇多精品:

正月

初三日:谊亭出示罗两峰梅花扇面,一圏一点,俱得王元章遗法,洵属精品。

初四日:谒吴平斋太守,见四王、恽、吴扇面画册,内有八大山人、石涛和尚两帙,尤为奇妙。

十六日:至熙和明,同存伯候左青士之子盘伯,见王蓬心《潇湘图》卷。所藏《韭花帖》,希世之宝,闻名已久,欲索一观,奈木匣气潮紧闭,牢不可开,竟悭一面。

二月

初一日:居停接到新河镇寓中寄出书画箱。内有徐青藤册三十六帧,人物、山水、花鸟、虫鱼,无一不备,且无一不精妙绝伦,用笔奇恣,天趣生动,勃勃纸上。余一展视,似曾相识。

初六日:潘椒坡送来扇面三册,前明名人书画原合扇面六十幅一册。又人物书画一册,自前明袁尚统、丁南羽起,以迄国朝翟琴峰、改七芗止,共计书画各十六幅,皆名人真迹,精妙之品,无以复加。又明代忠贞书扇一册十二幅,始于忠肃,终金孝章。

十二日:灯下,于金兰生案头见查梅壑书画六小帧,并皆佳妙。

廿七日:候翁叔均(大年)不值,见《楝亭图》卷三轴,题咏极多,皆国初鸿博诸名人一时杰构,惜怱怱展观一过,不得细读。

三月

初八日:见颜鲁公书《赠裴将军诗》真迹卷,有元明人题跋及乾隆御笔、御玺,此内府中物也。

十七日:见宋拓《大观帖》《岳麓寺碑》,梦英编《说文偏傍》,皆宋拓致佳本。又卷册十余件,中有梅道人画竹、姚云东字画合卷,吴渔山、高澹游、马云上画三帧,并南田诸公题咏合册,邵僧弥山水册。“长毋相忘瓦”拓本册,有罗两峰绘图及翁覃溪先生诸名人题咏,尤为精品。董文敏小楷卷亦真迹妙品,惜字不多,长不满三尺。他若马远山水册,项圣谟、王石谷画合册,皆曾经眼之物。自郐以下,不足数矣。

十八日:见立轴八幅,赵文敏墨竹、王叔明《稚川移居图》、石田山水。陈沱江花鸟(白阳之子),有白阳山人长题。文休承山水,倪文正公字,赵文度山水,王石谷《寻梅图》,无不精妙,阅之心目俱快。此吾苏潘顺之太史所藏,非寻常赏鉴家可比。

二十一日:从翁叔均借观《楝亭十图》卷,手橅一帧。

恽寿平  楝亭图  国家图书馆藏

按:颜鲁公书《赠裴将军诗》真迹卷或即故宫博物院藏墨迹本,王蒙《稚川移居图》应是过云楼顾氏藏本,缘悭一面的《韭花帖》不知是否即无锡博物院藏本。惜其记录颇为简略,不能逐一加以踪迹。以上数十件书画中,吴大澂尤其欣赏翁大年所藏《楝亭图》卷,并曾数次临摹恽寿平(图6)、禹之鼎等人之作。《楝亭图》卷后经张伯驹之手,捐存中国国家图书馆。

《结古欢:吴大澂的访古与传古》李军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