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乱象的历史根源:法国对叙利亚“以夷制夷”的殖民统治

澎湃新闻 07-23 09:38

叙利亚陷入内战已有6年之久了,400万叙利亚人逃亡国外,760万人在国内颠沛流离,叙利亚国内民不聊生。浅层次上,叙利亚危机和内战是国内经济发展停滞与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产生的不满情绪,在国内外反政府势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层次上,叙利亚目前的乱局和数十年前被法国殖民的历史不无关系,法国在其殖民叙利亚的三十多年间,为自身的利益对叙利亚各部分进行了切割,打破他们之间的联系,实施了“以夷制夷”的政策,使得叙利亚内部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显著地下降了,族群对立也被煽动了起来。那么,法国为何会殖民叙利亚,又是如何殖民的呢?

在内战中被炸为废墟的阿勒颇

约旦境内一处规模巨大的叙利亚难民营

出尔反尔的列强

一战爆发后,奥斯曼帝国加入德奥同盟国阵营,对英法俄等协约国宣战,中东战线出现了对英国不利的形势。到1915年下半年,奥斯曼土耳其军队进攻了英属埃及,围困了英国的亚丁保护地(今也门南部),英军在美索不达米亚和达达尼尔海峡相继失利,在波斯湾地区还面临着一些阿拉伯部落酋长发动的“圣战”。

加利波利战役中装备了MG08马克沁重机枪的土军

在这种情势下,英国驻埃及高级专员麦克马洪向来自哈希姆家族(穆罕默德即来自此家族)的麦加谢里夫(Sharif,阿拉伯语,意为“圣裔”)侯赛因·伊本·阿里提供现金和武器,并允诺在战争结束后阿拉伯人将不再受到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阿拉伯人将成立一个统一的自埃及到波斯、以大马士革为首都的幅员辽阔的阿拉伯国家,而侯赛因将是阿拉伯之王。英国希望通过将阿拉伯人拉入战争来减轻其在中东战线上的压力。

麦加谢里夫、汉志王国国王侯赛因·伊本·阿里

1916年,在英国派出的中东通陆军军官托马斯·劳伦斯的协助下,侯赛因的汉志王国宣布脱离奥斯曼帝国而独立,并在英国支持下对奥斯曼帝国宣战,阿拉伯大起义由此爆发,起义的爆发牵制了数万本用于进攻苏伊士运河地区的奥斯曼土耳其军队,使其不得不南下阿拉伯半岛攻击阿拉伯起义军,大大降低了英军在攻势下遭土军反扑的概率,使得中东战局朝着有利于英军的方向发展。

手持阿拉伯起义旗的阿拉伯起义军士兵

1918年,英军在西奈半岛与巴勒斯坦彻底击败了土军,从埃及进入了沙姆(今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与巴勒斯坦),同时汉志王国的阿拉伯起义军攻出半岛,沿着交通线攻击土军,并围攻大马士革。同年9月30日,协约国军队攻入了大马士革,侯赛因的三子费萨尔在此宣布自己为叙利亚国王。阿拉伯人在英法等协约国的协助下,发动阿拉伯大起义,摧毁了奥斯曼帝国对阿拉伯世界的统治。

1917年至1920年间协约国军队占领的5个原奥斯曼帝国省份

然后列强们却有另一套打算,协约国军队在攻占奥斯曼帝国在中东的大片土地后,按照奥斯曼帝国原来的省份划分,建立了5个军管省,来暂时管理这些本该交给阿拉伯人的土地,阿拉伯人对这样的行为颇有微词。

《赛克斯—皮科协定》示意图,蓝色为法国势力范围,红色为英国势力范围,绿色原为帝俄势力范围(十月革命爆发后苏俄放弃了该要求),紫色为特殊的巴勒斯坦区。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后由于土军在战场上的胜利,关于土耳其本土的协定失效

在此之前的1916年,英法俄背着阿拉伯盟友,签订了《赛克斯—皮科协定》,协定完全不按照中东民族与教派分布,瓜分了奥斯曼帝国在中东的土地。法国被委任统治大叙利亚(今叙利亚、黎巴嫩与土耳其哈塔伊省),英国则被委任统治伊拉克、外约旦、巴勒斯坦与科威特,这其中没有阿拉伯人的位置。因此,1919年阿拉伯人在巴黎和会上独立建国的努力以失败告终。

1919年费萨尔参加巴黎和会,最终失望而归。(第二排右二为阿拉伯的劳伦斯)

前门拒虎,后门进狼——法国对叙利亚的殖民统治

法国一直视地中海为自己的内海,渴望将自己的影响力辐射至整个地中海,在19世纪末就已殖民控制了西地中海南岸的北非马格里布三国(摩洛哥、阿尔及利亚与突尼斯),在东地中海则与英国一起控制了苏伊士运河。

一战结束后,面对奥斯曼帝国解体后放弃的大量阿拉伯土地,法国自然不愿错过这顿大餐,决心从奥斯曼帝国手中接盘,法军踏上大叙利亚的土地,开始了殖民统治。阿拉伯人独立建国的愿望破灭了,他们在回到大叙利亚后决定以武力对抗法国殖民者,1920年3月8日费萨尔宣布阿拉伯叙利亚王国成立,试图摆脱法国的殖民统治。

1920年的阿拉伯叙利亚王国军队

奈何双方实力差距巨大,在法国军队开进后,7月14日费萨尔国王宣布投降,随后不久他的军队也被法军击溃,法国人名义上控制了大叙利亚。

法军元帅亨利·古劳德在叙利亚前线视察法军

随后,法国取缔了奥斯曼帝国时期建立的米利特制度(一种按照民族与教派划分自治范围的基层自治制度),撤销了各族群原先享有的自治权,解散了阿拉伯叙利亚王国时期的行政机构,摧毁了大叙利亚的上层政治建筑。像之前殖民非洲时那样,法国人派出了大量官僚来管理叙利亚,在叙利亚建立起了一套与法国本土近似的统治体系,力图将其本土化,并驻扎了大量法军来镇压阿拉伯人的反抗活动,维护殖民统治。

1920年至1922年间法属叙利亚托管地的划分

为了切断大叙利亚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更方便地分而治之,法国将原为一个整体的大叙利亚拆为5个部分:大马士革邦、阿勒颇邦、大黎巴嫩、阿拉维邦与德鲁兹邦。

大马士革邦位于新月沃地的西角上,其75%的人口为逊尼派阿拉伯穆斯林,还有11.3%为基督徒阿拉伯人,首府为大马士革。

大马士革的倭马亚清真寺

阿勒颇邦占据了叙利亚北部的大部分,并整个拥有叙利亚东部肥沃的幼发拉底河河谷,由此叙利亚大部分的农业资源与矿产资源都集中在阿勒颇邦。阿勒颇邦的主体居民为逊尼派阿拉伯穆斯林,其首府为阿勒颇,那里居住着大量的阿拉伯基督教徒与犹太人,另外还有一些库尔德人与亚述人。阿勒颇邦的人口主体——逊尼派穆斯林强烈地反对法国殖民者分割叙利亚的行径,与殖民者冲突不断。

阿拉维派阿拉伯穆斯林在大叙利亚的分布,深绿色为阿拉维派占主体的区域,浅绿色为阿拉维派是重要少数族群的地区,白色区域则几乎没有阿拉维派

阿拉维邦位于叙利亚的海岸线中段上,首府为拉塔基亚港,其主体人口是阿拉维派阿拉伯穆斯林。阿拉维派是什叶派的一个分支,因其教义混合了基督教的部分教义,而被其他伊斯兰教教派视为“异端”,常发生宗教冲突,因此阿拉维派阿拉伯穆斯林非常渴望与逊尼派穆斯林占主体的大马士革邦与阿勒颇邦分离。

1925年德鲁兹人在庆祝德鲁兹邦独立

德鲁兹邦位于叙利亚南部,其主体是德鲁兹派阿拉伯穆斯林,德鲁兹派是什叶派的一个分支,其教义与仪式与普通的穆斯林极为不同,不设立清真寺,也不奉行其他伊斯兰教派所奉行的“五功”,因此也被视为“异端”。

1917年大黎巴嫩的各教派分布

大黎巴嫩位于大叙利亚海岸线的南段,其首府是贝鲁特。大黎巴嫩的主体居民是马龙派基督徒,另外也有部分逊尼派与什叶派阿拉伯穆斯林居住在大黎巴嫩。马龙派基督教徒作为大黎巴嫩的主体人口,自奥斯曼帝国时期便在地方拥有极大的权力,在大黎巴嫩成立后,他们致力于维护大黎巴嫩的独立。而大黎巴嫩与叙利亚的阿拉伯穆斯林则拒绝承认大黎巴嫩脱离叙利亚而独立,他们认为叙利亚和黎巴嫩本该就是一个整体,两者的关于“统独”的斗争一直是黎巴嫩政治的主线。

在划分这五个部分时,法国人如同之前签订《赛克斯—皮科协定》时那样不完全考虑当地的民族与教派分布,粗略地进行了划分,损害了叙利亚的一体性与各地人民的利益,因而使得所有的5个邦都对法国殖民者与其人工绘制的边界怀有强烈的敌意。

法军元帅亨利·古劳德在叙利亚北部重镇阿勒颇的大街上

法国在叙利亚各殖民邦遇到的众多叛乱最能证明阿拉伯人对法国殖民者敌意之深。从1920年到1923年,法国人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才平息了所有的叛乱,尤其是在阿拉维邦、阿勒颇邦与德鲁兹邦,这些地方叛乱一波接一波。

法属叙利亚托管地的下属5个殖民邦的旗帜,最上为大黎巴嫩,左上为大马士革邦,左下为阿拉维邦,右上为阿勒颇邦,右下为德鲁兹邦

虽然在不同的殖民邦有起义,法国殖民者还是故意给了不同的民族和教派属于他们自己的土地,以期延长法国的殖民统治。法国人希望通过分化各邦内的不同团体,离间各邦之间的关系,“以夷制夷”,使得各邦为各自的利益而战,而非为了大叙利亚整体的利益而奋斗,使各邦的居民不会投身于寻求结束法国殖民统治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

1925年,叙利亚大起义的领导者之一Hilal Al-Atrash与法国殖民地当局交换战俘

此外,大叙利亚各殖民邦的政府管理由法国人掌控。法国官员完全主宰着地方上的阿拉伯人官员,并竭力防止阿拉伯人建立起可自持的领导机构。法国殖民者给予了占大叙利亚人口少数的阿拉维派与马龙派较大的政治权力,通过扶持这些少数派来制衡大叙利亚占多数的逊尼派与什叶派。

此后法国殖民者多次改组殖民地架构,将4个邦统合为叙利亚国,1930年再改为叙利亚共和国(仍然是法国殖民地)。1930年法国还把宪法延伸到大叙利亚殖民地,试图在法律上使得叙利亚成为法国的领土而非殖民地,进一步同化大叙利亚的居民。

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叙利亚大起义

法国殖民者在叙利亚的“移风易俗”包括摧毁原有的米利特自治制度,并在叙利亚政府中安插了大量法国官员,甚至安排到了最基层。而这些远道而来的法国官员并没有如之前所计划的那样,教授阿拉伯人如何管理自己国家,而是直接代替了他们的作用与位置。因此自奥斯曼帝国时期便掌握实权的上层阿拉伯人觉得自己被剥夺了权力,被有意地边缘化了。

1893年叙利亚的阿拉伯游牧民

在城市外,法国殖民者也没能控制大量的阿拉伯游牧部落。在英法根据《赛克斯—皮科协定》瓜分中东后,阿拉伯游牧部落被分割到土耳其、叙利亚与伊拉克境内,活动范围大大受限,丧失了行动自由。

随着叙利亚在法国殖民统治下开展了迅速的工业化,畜牧业的地位开始下降,大量游牧民难以维持生计,决定到城市内打工,然而职缺已被大量从土耳其迁徙而来的亚美尼亚人与库尔德人占据了,游牧部落的处境因此日益艰难。

在对抗奥斯曼帝国的阿拉伯大起义中被阿拉伯人使用的阿拉伯起义旗,之后成了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的旗帜,也是许多阿拉伯国家国旗的底板

此外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也在叙利亚蓬勃发展,其宗旨是摆脱列强的殖民统治,建立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国家。1921年,被法国殖民者驱逐的叙利亚阿拉伯民族主义者在开罗建立了叙利亚—巴勒斯坦议会,并在之后返回大马士革组建了人民党,为阿拉伯人争取其应得的利益。

点燃叙利亚大起义的导火索是法国殖民者对德鲁兹人的不公对待。自从1860年以来,德鲁兹人的首领就一直是从Al-Atrash家族中选出来的,然而1923年德鲁兹邦的长老议会就选谁为前任首领Selim Al-Atrash的继承者这一问题上发生了冲突,一部分人乘机选择了法国殖民政府派来的接管德鲁兹邦的法国军官Carbillet上尉作为临时首领,并一再延长他的任期。

Carbillet上尉在德鲁兹邦推行了一系列成功的改革,但同时也对德鲁兹人征收重税,并解除他们的武装,还强迫囚犯与农民劳动。他的一系列举措使一大部分德鲁兹人心里很不是滋味。Al-Atrash家族中最有野心的人Sultan Al-Atrash派了一个代表到贝鲁特向法军最高指挥官Maurice Sarrail上将告状,然而上将却不让代表说一句话就把他关了起来。

Sultan Al-Atrash的雕像

Sultan Al-Atrash怒不可遏,在1925年8月23日发动对法国殖民者的起义,号召大叙利亚各地不同民族与不同宗教的族群起来反抗外国统治,他成功聚集起了一大批民众参加叙利亚大起义,起义活动遍布叙利亚各地,沉重打击了法国殖民者的势力。

1925年,大马士革、霍姆斯与代尔祖尔等地均发生了声势浩大的起义

在1927年叙利亚大起义被彻底镇压后,法国决定改变原先的殖民政策,改直接统治为间接统治,由强硬转为怀柔,但是殖民统治的本质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39年亚历山大勒塔州还被法国划给了土耳其,当地的阿拉伯人居民被驱逐,由此叙利亚失去了北部的海岸线,阿拉伯人对此愤愤不平。

叙利亚妇女们上街抗议土耳其根据与法国的协议吞并了亚历山大勒塔州,将其变为土耳其的哈塔伊省

二战爆发后,法国迅速被德国击败,戴高乐带领的自由法国流亡政府再也无法维持昔日的强势,无力处理各地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运动,决定放弃一些不太重要的殖民地,1943年大叙利亚一分为二——叙利亚与黎巴嫩分别独立,1946年法军撤出两国。

法国殖民者虽然走了,却给叙利亚与黎巴嫩埋下了无数“定时炸弹”:民族之间的对立情绪,不同教派之间的仇恨……一切苦难才刚刚开始。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