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作者严歌苓沿袭电影的改编工作后接手电视剧改编,并在提前的采访里表示电视剧更接近原著,只是匆忙完成例行通告之后出国,而后没了音信。《四十九日·祭》究竟差在了哪儿,与张艺谋同班的张黎早前在接受访问时说:“中国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戏太少”,可是《四十九日·祭》并没有再续他在《大明王朝1566》《人间正道是沧桑》《锦衣卫》时的辉煌,张嘉译饰演的泼皮神父以及小宋佳饰演的“藏玉楼”头牌玉墨,也并没有展现出与他们目前在中国演艺圈地位所相匹配的惊艳效果,《四十九日·祭》就这样湮没在了2014年压轴大戏里,成了最令人意外的“炮灰”。为什么?
首先播出平台。湖南卫视的电视剧定位一直以《神雕侠侣》《风中奇缘》《美人制造》等青春流派电视剧为主,收视群体也固定在85后、90后。让年轻人不忘历史的初衷并没有错,但是《四十九日·祭》的故事发生在南京,又是由摄影摄像大视觉出身的张黎主导,这样一个整体格调偏冷偏深沉厚重的戏,放在喜欢热闹耍宝的芒果台播出,浮动在0.7—0.8左右的收视率兴许已经差强人意。要知道在《四十九日·祭》首播当晚,电视台还利用上一部屡屡排名全国收视第一的电视剧《因为爱情有奇迹》硬生生挤出来的20多分钟作为大结局,全力以赴带出众人瞩目的《四十九日·祭》。就算这样,还是没有达到预想效果。
第二演员阵容,面铺太大,人太多!介于电影与电视剧艺术形态的不同,改编自原著《金陵十三钗》的《四十九日·祭》把故事的范围从南京溧水的一个教堂扩展到整个南京城,从南京城沦陷前的七天说起。除了藏玉楼玉墨、红菱等秦淮河畔的那些女人,教会学校的女学生,服侍神父和孩子们的基督信徒,单是这些就已超过了20人,再加上南京城里的士兵,安全区里的若干群像,这边还没有顾上完整记住出场人物的个性和长相,那边又出来一个毫无新意和看头的角色。开篇玉墨与书娟父亲孟繁明还来了一场婚外情,错综复杂,实在不知道导演究竟想要说好哪个点,也不知道导演想通过哪个人物的眼睛表述这段历史。这样的构造,就算有张嘉译、小宋佳的强阵容也无力回天。如果电影版中书娟的眼睛是故事的线索与脉络的话,那么电视剧版里,随时端着相机的她倒不像是勾连人物的那根线,而是导演表现自己超现实主义拍摄手法的“利器”。第三钱都去哪儿了。号称投资了1.2亿的《四十九日·祭》究竟钱都花在哪儿了。导演在开播前的访问中曾提及在南京郊区大张旗鼓地搭景,想要还原历史,可反观演员身上的着装,小宋佳的服装造型相当老气,发饰的装扮下完全无法妖娆到惊艳秦淮河,倒是像极了几个教堂孩子的妈妈;张嘉译头顶泼皮帽宛如新疆人,偶尔蹦出几句后期配音的英文和并不入流的南京话;孩子们身上的服装更完全不是那个年代的学生装……究竟钱都花在了哪?拖沓的情节下,琐碎的流水中,没有感受到美感,更没有发人深省的伤痛感。如果书娟手里的相机定格下来的图片码在一起,剪辑出一个10分钟的纪录片,反而会比电视剧好看太多。
最后还想说,不是所有的民族主义不动脑筋只有情绪就可以令人深思的。开播前湖南卫视放出的宣传词很惊艳:“有些演绎无需言语,便能直击心灵;有些妩媚,无需妖娆,便能沁人心扉。有些突破,无需修饰便能耳目一新”,如此震动的字眼加上配合上去的音乐,原本以为这回《四十九日·祭》该会是2014年压轴的大戏吧,万万没想到的是这部戏的叙事这么不动脑筋。已更新至十四集的电视剧还没有看出张嘉译的个性,除了血流成河的大特写,断裂的故事单元,就算表现沦陷区的异同,也只是通过几个无关紧要的士兵口述呈现。不得不让人怀疑张黎导演的故事叙述能力,而最初访问阶段他对自己“讲故事”能力言之凿凿的确信可能是应付媒体的“谎话”。从目前来看,张嘉译这个“神父”的特殊身份完全可以不要。本剧不但浪费了若干人物,从拍摄格局上来说,也完全没有展示出“围城之内又围城”的空间感,或是嗜杀下的压迫感和自我反思。一句话总结,《金陵十三钗》还是只拍电影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