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后庆:知识联系生活,理论结合实际,学习观照实践

澎湃新闻记者 汪华
2020-08-13 13:51
来源:澎湃新闻

2020年的疫情让中国2亿青少年首次集体体验在家线上学习的新模式,也冲击出“无界”学习的理念。我们不禁思考,在未来,“无界”学习到底会进化成什么样?当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之中,面对面的传授也不再是必须,教育者如何应对?孩子们又该具备与运用怎样的素养,来应对变化中的社会?“无界”学习的潜力是什么?更交互、更平等、更个性化、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会开启吗?打破界限之后,我们面临哪些挑战?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原副主任尹后庆

“无界学习”,它的“界”到底在哪里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无界学习”这四个字的时候都会问:无界就是指校内校外还有随时随地学习嘛?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原副主任尹后庆认为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得更加广泛一些,而不是纠结于事物之间的隔阂。他说,“任何事物,作为一个特定的事物存在,它一定具有内在的、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是事物之间存在区别的依据。因此,‘界’是永远存在的。今天讲的所谓‘无界’,其实是在承认事物之间有区别的同时,强调它们之间的联系。其实这是事物的两个方面。今天之所以提出‘无界’,首先是因为‘有界’,只不过因为过于囿于‘界’而忽略了事物与事物之间客观存在的内在联系,需要‘纠偏’。第二,当然也有的是因为客观事物发生了变化,某些事物之间区别的依据不存在了,界限也就不存在了。但是改变之后的本事物与它事物还是有区别的。因此,‘有界’和‘无界’都是相对的,是发展变化的。今天倡导‘无界学习’,突破某些界限,是针对当下的问题,是特定时代的使命所致,当然也具有前瞻性。”

近几年来,有学者提出的“无界学习”这种概念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当信息科技的发展有可能去满足不同人、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多样化学习需求的时候,当人们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催生出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时候,当下统一内容和进度的班级授课制必然受到冲击,学校学习组织方式就需要变化,“无界学习”的概念正是针对这个变化和冲击提出的理念。

疫情过后,教学模式是否会改变

疫情期间,上海采取“同一学段、同一播出时间、同一批授课老师”的方案推出面向全市的在线教育,尹后庆指出这其中有两个环节值得关注:一是在统一授课之后的互动和辅导环节仍由原来的任课老师组织,这使得学习者在群体学习意识得到延伸的同时,又初步尝试了虚拟的学习社区环境。二是学生通过电脑、平板、手机等终端接入空中课堂,开展听课、作业、互动交流,一定程度上尝试了智能的、泛在的教学活动。

但是在疫情过后,学校是否可以让这些积极的因素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不是又回归到原来的形态去?多样化的学习终端的能不能继续在学生学习中普遍延续使用,而且是更频繁、更有意义的使用?翻转课堂、微视频教学、学习分析技术乃至自适应学习技术等能不能顺势得到更加广泛的尝试和推广?教育界以更主动地去适应人类学习方式变革的客观态势,去逐步改变基于讲授和训练的学习范式,去催生教学流程再造?

面对这些广泛的提问,尹后庆总结了自己进四十年的教育管理工作经验,认为当下校方应该利用疫情期间形成的工作基础乘势而上,加快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把面对面的教学与在线教学结合起来,让混合式学习成为新常态,让学生的知识获取方式和在教与学中师生关系发生深刻变化。

同时,他认为因为获取信息的便利性,人们从课堂获取信息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课堂需要向讨论和探究转变,教师的角色也需要相应变化。因为学习工具的多样性和泛在学习的普遍发生,正规的学习和碎片化的学习、校内的学习和校外的学习的界限日益模糊。因为人们所需要的不仅是事实性知识,而且需要程序性知识和认识性知识,学习方式就需要强调情景化,倡导做中学,尝试项目化,推广体验式,评价也需要相应转变等等。这些都需要打开原来边界,重构教学的秩序和流程。

尹后庆为了更好解释“打开课堂边界”这个概念,分享了自己的一个访学案例:我曾经观摩过芬兰的小学课堂,从中了解他们是怎样打开教学边界的。我听的这堂课设计了冬天野外的雪地生活情景。野外生活着很多动物,以冬天动物的生活作为主题和情景,把语言、数学、音乐、制作等学科的学习任务在场景中展开和延伸。我认为这样的课堂最值得关注的是把知识的学习放在情景中进行。场景与学习内容联系在一起,让知识与生活建立了直接联系。当学生学习用符号表征的知识、事实的知识的时候,如果能与生活情景紧密结合,知识及其鲜活的价值往往会转化为学习者内心的真实感受,转化为对外部世界的真切理解,从而在学习中让知识与能力、与情感同步得到发展。当然,这仅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一种做法。

未来,我们希望培养出怎样的无界学习人才

回顾自己的学生时代,尹后庆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在他这个年龄段的人士几乎都因为当时特殊的时代原因没有在年轻时受到完整的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然而,社会生活的实际体验以及自学的经历,成了这一代人具有独特意义的学习生涯。加上在一切恢复正轨,学校重新开启后参与了不同形式的补偿学校教育,这一代人最终在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体验的交替中完成了学业。同今天的学生主要以书本为媒介、间接地感知人类的经验和知识不同,尹后庆他们这一代人更多的是通过直接的体验认识世界、了解人生的。

尹后庆从自身的学习经历中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我们是不是该为今天的学生创造不同形式的人生体验的机会,使这种机会与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结合起来,从而使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更为强烈、执着,让学习成为丰富和感知人生价值的生命过程。他说,“大概在10年以前就有学者著有《无边界课程》一书,作者强调的是,课程即经历,课程是对经历的加工、提炼与吸收。在跨越课堂的物理空间,跨越书本知识世界的意义上看,与“无界学习”的追求是一致的。”

面向未来,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改革实践和行动探索来塑造下一代的年轻人才,尹后庆提出了几点建议:     

首先,比较迫切的是要让年轻的一代具备数字时代的能力,比如信息处理、批判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如何使用各种新技术,包括了解音频制作、图像处理,学会掌握社交网络、在线交流、数字居民之间的协作。要让不再是单纯以文本阅读为主要信息获取形式的年轻一代,以“启屏在网、问疑索知”为特征的数字化阅读方法成为他们的学习习惯。

当然,我们的改革不仅要让教育适应技术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适应变化了的时代,因此,我们

1、要让教育更好地助力青少年的心智成长,培育思维力量,滋养人生,提升境界,实现精神世界的成长和升华。

2、要让人们在“左书右网”、实体和虚拟、文本和超文本的双重空间中遨游和穿梭的时候,保持宁静而致远的学习态度;

3、培根曾经说过,读书本身是学不到应用之道的,相反,应用之道是在书本之外和书本之上的一种智慧,是靠体验而获得的。因此,我们要让“知识联系生活,理论结合实际,学习观照实践”的学习原则和方式能够保持;

4、要通过教育过程的充分展开让学生“情感更丰富、道德更完善、精神更健全”,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人;

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要让古往今来的有志之士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得以发扬。

这些都呼唤创新的理念和务实的行动,包括倡导“无界学习”的理念和行动。对今天的教育而言,我们需要突破,我们又需要坚守;我们需要创新,我们又需要传统。我们需要在充满辩证的思维和抉择中去把握“变于不变”。

即将在8月14日召开,由澎湃新闻主办、上海市静安真爱梦想教育进修学院联合主办的“无界学习·2020素养教育峰会”上,尹后庆会长将会在现场参加高峰论坛,现场众多行业大咖也将会一起探讨“无界学习”这个热点话题,分享自己高屋建瓴的看法和观点。

    责任编辑:李淑平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