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一半|城市如何助力市民减碳?

陈美安
2020-08-02 17:19
来源:澎湃新闻

2019年11月22日,山西省太原市,一辆“森林公交”亮相街头,车厢内种植有上百种植物。“森林公交”设计者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呼吁市民选择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 IC photo  资料图

个人生活方式,包括我们日常选择和消费的家电产品、食物、出行方式和办公环境等,潜藏着巨大的减排潜力,可以对城市、国家乃至全球长期的低碳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一项针对不同国家个人生活方式碳足迹的最新研究表明,样本国家中的由生活方式形成的碳足迹为每人每年5.4吨二氧化碳当量, 若要实现巴黎协定中的1.5度目标,因个人生活方式产生的碳排放需要在2030年降低到2.5吨,到2050年降至0.7吨。

尽管我们日常的生活方式可以带来减排效应,并且大量的媒体报道和研究报告也在强调气候变化的紧迫性,但是“问题认知”和“行为改变”之间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绿色创新发展中心2018年发布的《低碳城市公众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受访者对“低碳”的认知度和理解度普遍较高,然而整体上个人低碳行为的参与度却相对较低。而产生这一差距的背后则是推动个人低碳行为改变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例如经常被提及的搭便车行为,导致不少人认为在不承担成本的情况下仍然能享受到气候治理这类公共产品带来的福利,因此削弱了个体参与的积极性。另一个挑战则是气候变化所产生的远期效应难以对个人的短期利益造成影响,从而降低个人对减排行动的参与度。此外,个人所处环境以及价值取向等多种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因素的存在也提高了推动行为改变的难度。

因此,如何实现从对气候变化的“问题认知”到“行为改变”的议题也得到了很多的关注和发展,包括通过建立标准来引导个人减排行为,例如设定节能标准和标识,或者通过经济激励使得减排行为形成短期和直接的效益,抑或是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低碳行为创造环境等,以此减少个人行为改变的阻力。在减少阻力的同时,一些研究也开始关注通过调整和丰富低碳信息来使得低碳行为的参与更简单和更具吸引力,从而推动个人下意识的低碳行为的改变。在此基础上,我们以城市为切入点,观察其可以如何减少行为改变的阻力并助推个人在衣食住行中的低碳转变。

聚焦消费碳足迹,建立基于消费的温室气体清单编制

由于个人生活方式中的碳足迹主要是基于消费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因此城市可以通过建立基于消费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来摸清城市消费中主要的排放源,同时也为聚焦个人减排行动提供数据支持。目前大多数城市编制温室气体清单是基于城市边界范围内的生产活动,并没有考虑到城市边界以外为城市居民生产商品和服务产生的排放。如果将这部分排放考虑在清单编制中,将可以从消费的视角来观察个人生活方式转变中减排潜力较大的领域。全球不少城市例如温哥华、哥德堡、伦敦、旧金山和尤金等,已经开始采取基于消费的清单编制方式来关注城市消费的碳足迹。其它的城市可以参考这些实践,建立和编制社区层面的基于消费的温室气体清单的试点,为引导个人低碳生活方式提供数据支撑。

设立低碳饮食选项,调整低碳信息呈现方式

2019年10月16日,金字火腿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发布与美国杜邦公司合作生产的“人造肉”植物肉饼。 IC photo  资料图

低碳饮食被认为是个人低碳行为的关键,而目前的多项研究也显示合理的膳食搭配,尤其是减少肉类消费将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2019年发布在《柳叶刀》上的研究强调了如何通过饮食结构调整既改善健康又保护环境,并推出了“星球健康饮食(Planetary Health Diet)”,建议居民膳食结构中每天的畜禽肉类应控制在43克左右,其中牛羊猪肉为14克,家禽肉为29克。

为了推动更多的个人采取低碳的饮食方式,城市可以通过鼓励餐厅提供低碳饮食的选项并且提高低碳食物的可见度等来助推个人行为改变。来自针对食物选择与个人行为的研究显示,提高低碳食物的可获得性以及可见度将提高这类食物被选择的概率。例如当餐厅为顾客准备了单独的素食菜单并且在菜单中对低碳饮食进行简单注解的时候,选择素食的概率将可以比以往(在传统菜单中)提高50%。

此外,城市还可以通过鼓励超市或者食物供应商提供食物的碳标识或者食物的碳足迹信息来建立个人食物消费与气候变化的关联。一项来自《自然-气候变化》的研究表明,公众对于家用电器所带来的能源消耗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的认知要高于食物所带来的影响。其背后的原因之一是家电的影响更直观和可见,包括能源标识的作用、日常的电费账单以及化石能源对气候变化影响信息的普及等。但是消费者对食物产生的碳足迹的可见度并不高,食物在生产、运输、包装和零售过程的排放并不能让消费者有直观感受,因此食物的碳排放容易被低估。研究同时进行了一组对比实验,当消费者了解到所选择食物的碳足迹信息的情况下,高碳食物的购买率有所下降。

借力社会规范,助推默认设置

个人日常生活中另一个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显著的行为来自生活和工作用能,例如日常的照明、取暖、制冷以及其他家电的使用,由此产生的能源消费也很可观。而随着政府对家电能效标识的普及以及市场上智能家居产品的出现,也为消费者采取绿色低碳用能行为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在此基础上,城市还可以通过一些低成本的助推措施来实现居民用能方式的转变, 例如通过借力社会规范,用社会期望和规则来影响个人行为。其中的一个例子是通过社会期待来减少居民用能。来自行为经济学家对居民用电习惯的分析显示,包含家庭用电趋势的图表,以及将图表与往年或者社区平均值进行比较的用能数据,可以推动居民节省5%-10%的用电。这一方式在新加坡得到推广,通过提供个人水电账单与邻居和社区的横向比较数据来有效减少家庭用能。

除了对居民用电行为进行助推,城市也可以通过推广节能的默认设置选项来减少生活用能。例如夏季由于天气炎热加剧了居民对空调的需求,同时也将导致城市用电负荷的增加。因此早在2007年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布了《关于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的通知》,要求公共建筑内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摄氏度。而26度控温的设置在为用户提供舒适环境的同时也可以助力节能减排。

鼓励错峰出行和远程办公,提高步行体验

居民的日常出行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同样不能忽视,而不同交通工具的选择所带来的排放也不一样。很多城市已经通过汽车限购限号、补贴新能源汽车以及公交优先等措施来推动交通的低碳化。除此以外,不少城市也在采取新的举措让公共交通变得更具吸引力,从而提高居民的使用意愿。例如新加坡为了缓解公交拥堵,提高乘客搭乘体验,从2012年开始采取错峰出行激励项目。对于长期在高峰时段搭乘公共交通的乘客可以获得额外的积分并将其用于低峰时段,而选择低峰出行的乘客也将获得额外的可以兑换成现金的积分。苏州的轨道交通为了鼓励乘客绿色出行,在2019年推出了积分换乘车权益的活动,其中乘客选择错峰出行也将获得积分。

另外,由于工作所需要的通勤在导致交通拥堵的同时也增加了排放,很多地区也开始推行远程办公。法国在2012年已经将远程办公写入劳工法,并将远程办公纳入到减少交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的方式之一。

此外,提高居民的步行体验也可以减少对电梯的依赖。例如换乘车站中对步行通道的设计可以提高乘客选择步行的概率。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市在其主要的轨道交通换乘站上的主要台阶上绘制了一些大型的图案来吸引乘客使用台阶而不是电梯。研究观察显示,图案的出现使得在高峰时段选择台阶而不是电梯的人增加了25%,而在非高峰时段选择台阶的人增加了140%。这一通过颜色丰富的图案来引导居民选择台阶而不是电梯也被推广到澳大利亚的其他城市。

个人行为改变有着不可忽视的减排潜力,而潜力的开发,即实现个人对气候变化从“问题认识”到“行为改变”不仅需要政策支持和经济激励,同时需要城市和社区在更微观的层面通过提供和丰富低碳信息来影响个人日常生方式中产生的碳足迹。基于已有的低碳政策基础来开展这些助推的举措,不仅可以降低减排政策实施的成本,同时也可以推动个人对减排行动的参与。

(作者陈美安系绿色创新发展中心高级分析师)

    责任编辑:石毅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