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 | 笔走龙蛇、气吞山河——王蘧常先生琐忆

王培南
2020-08-05 08:54
来源:澎湃新闻

2020年,是知名学者和书法家王蘧常先生诞辰120周年,经过多年筹备的《蘧草法帖》(全六册)近日在上海发行,而复旦大学王蘧常研究会专门为此举办了纪念座谈会。本文作者回忆了几段与先生的往事。

王蘧常(1900-1989年),复旦大学教授,补写过《秦史》(续《二十四史》),又有《中国历代思想家传记汇诠》《严几道年谱》《沈寐叟年谱》《顾亭林诗集汇注》等著述,文史哲艺俱通,著作宏富,也是现当代以章草驰名的书法大家,其章草元气淋漓,对当代书法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本文作者回忆了几段与先生的往事。

今年是知名学者和书法大家王蘧常先生诞辰120周年,复旦大学王蘧常研究会专门为此举办了纪念座谈会,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了汇集了王蘧常所书的五百余通尺牍的《蘧草法帖》,影响广泛。不禁使我回忆起了多年前的一些往事。

王蘧常先生

第一次看到王蘧常先生的书法还是在念初中的时候。1961年上海成立了上海中国书法篆刻会,并在青年宫举办了书法篆刻作品展,共有一百六十多件作品。当时的著名书法家大多是有名的文化人,其中就有复旦大学王蘧常、朱东润、郭绍虞、周谷城等诸位教授的作品。我从小喜欢书法,不过那时候年幼,还不大能识读王蘧常先生写的章草,也不知道他的章草好在哪里。过了几年,“文革”开始,这一类的展览都取消了。再次看到王蘧常先生的书法作品,已经是1979年以后的事了。那时候“文革”已经结束,我也考取了研究生又回到复旦大学学习。1979年复旦大学成立了书画篆刻研究会,我也有幸成为了书画会的会员。书画会成立以后,每年五月份的校庆期间都会举办“复旦之春”书画展览。王蘧常先生作为书画会的顾问也每次都有作品展出。经过这些年月,看过的作品多了,自己对书法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再次见到王蘧常先生的书法,觉得他的章草与其他人不同,特别浑厚苍古,百看不厌,喜欢极了。

王蘧常先生书写

由于王蘧常先生年事已高,一般不去学校,他的研究生也是到他家里去上课的。我研究生毕业留校以后住在富民路,而王先生家在宛平路,相距不远,所以复旦书画会有什么事情要联系王先生时,常常让我去跑一趟,一来二往,我这个物理系的青年教师也就有机会和哲学系的老前辈王蘧常先生熟悉起来了。

王先生为人温文儒雅,随和可亲。每次我去他都要问一些学校里的情况,对学校的教育和学生的状况非常关心。记得有一次去他家,刚坐定,他就问我:“听说现在学校里有学生在做些小买卖,有没有这样的事啊?”那时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国内的物资还非常贫乏,偶尔有南方同学会带一些从香港的电子手表,录音机之类的小商品到学校里来卖给同学,在宿舍过道上时而也会看到这类广告小纸条。不知王先生从哪里听到了这些消息,来向我求证。我把这个情况如实告诉了王先生,只见王先生脸上掠过一丝愤懑和痛惜的表情,连声说“斯文扫地!斯文扫地!”在王先生看来,学生应该专心于学业,这样做实在是有辱文人的品格,这些学生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羽毛使他深感痛心。纵观王蘧常先生的一生,无论经历怎样的艰难困苦,始终秉持一个学者的高风亮节,尤其是在日伪时期,宁可受穷也坚决不任伪职,这种刚直不阿的风骨不得不令我仰视。

那时候我正在学习篆刻,常把自己刻的印章带去向王先生请教。王先生也曾经嘱我为他刻了两方印章,一方是“人长寿”,另一方是“玉瓯斋”。他说他的史学是从读梁玉绳和赵瓯北的著作入门的,所以取斋名为“玉瓯斋”,并嘱我把斋名的缘由刻在印章的边款中。

王培南刻“人长寿”印

王培南刻“玉瓯斋”印

有一次我请他为我的篆刻作品题写标题“六方室印存”,他一口答应并笑着问我“六方室”的含意。我说,你猜呢。他说,是不是东南西北加天地为六方?我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外地,恢复高考后考研究生回到上海,现在一家三口蜗居在一个亭子间里,面积只有六平方米,非常局促,所以我自称为“六方室”。王老听了不禁默然。其实当时王先生的家里也不宽敞,办公、写字和研究生上课都是在他的卧室里进行的,那些大幅的对联也都是在吃饭用的八仙桌上写的,很不容易,所以对我的“六方室”可能也有点感同身受吧。

王蘧常先生题“六方室印存”

1983年元月,复旦大学书画篆刻研究会在虹口公园举办了一个大型的书画展,这是书画会成立以后的首个大型书画展,上海书画界的众多名人都来参加了开幕式,可谓盛况空前。蘧老对这次展览也特别重视,他展出了一幅六尺整张的章草,在绿色的金纹粉彩纸上写了“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八个大字,在展品中特别显眼。后来有一次我去看他的时候,他告诉我说这幅字用的宣纸是很值钱的,还是从清朝宫里流散出来的。可见他对这次复旦的展览是很重视的。1985年正值复旦大学校庆八十周年,王蘧常先生欣然拟就并书写了一副四尺五言联以贺校庆。“卿云歌复旦,玉杖庆圜桥。”十个大字写得遒劲有力,气势雄浑。写了以后还未尽兴,又将同一内容写了一副八尺对联。八十五岁的老人还能写八尺对联,令许多年轻人自叹不如。现在这两幅对联都收藏在复旦大学档案馆,成了档案馆的镇馆之宝。

王蘧常先生书对联“卿云歌复旦,玉杖庆圜桥”

1985年的秋天,我被学校选派赴美国作访问学者,那时候出国的人还很少,能去美国访问还是比较难得的机会。临行前我向王蘧常先生道别,先生听说我有机会出国,连连说好。然后我就匆匆地踏上了行程。几个月以后,妻子来信告诉我,王蘧常先生托人给我捎来一封信和一副对联,但是其中有许多字很难辨认。听到这个消息,远在美国的我不禁欣喜过望。那时国内的条件还很差,不要说微信,就连电话也没有,主要靠写信联系;家里也没有照相机,无法把照片寄给我。所以王先生给我写了些什么内容,对我而言一直是一个悬念。

美国一去就是两年多。1988年从美国返回到家中我就迫不及待地展读王先生写给我的字和信。展开字幅一看,是四尺对开的一副对联:“乘风破浪,衣锦荣归”。八个大字写得浑厚有力,气势磅礴,真是书法中的神品。对联的上款是“比闻培南同志将出国深造集成语贺之”。先生给我的信中写道“培南同志,近闻足下已赴美深造,特撰书一联为贺。适此时电视台为我摄影,此联也在摄影中,大可纪念也!”可见这幅字的难得,对联的内容正是王先生对我的厚望。看着这付对联,我的眼前不由得浮现出钟鼎铭文中常见的“子子孙孙万年永宝”这几个金文字样。后来我又从杂志上看到了王先生写这幅字时所摄的照片,一边是先生聚气凝神正写到对联的最后一个“归”字,一边是他夫人专心致志地给他扶纸,亲切温馨的场景感人至深,令人难忘。见到这幅照片,我就更体会这幅字的珍贵,犹如先生所说“大可纪念也”!

王蘧常先生书对联“乘风破浪,衣锦荣归”

王蘧常先生写给作者的书信。

王蘧常先生与夫人

王蘧常先生写的章草别树一帜,与众不同,可以说是傲视古今。不同于一般草书的激情和快节奏,王先生的章草就像武术中的太极拳,在平缓含蓄中发力,笔力千钧,而轻重缓急之间,又稳如泰山。先生对草书的结构特别讲究,他自己曾说,他的章草无一笔没有来历。他写的章草,笔画犹如虬龙盘曲,凝聚着一股特有的力量,气吞山河,震撼心魄。所以他的作品在日本展出时,日本书法界推崇备至,称之为“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行家评论他的章草“恢弘丕变,蔚为大观”,“无一笔不具古人面目,无一笔不显自己的精神”。一般而言,对书法作品的评价常常会有各种争议,褒贬不一。但是,王先生开宗立派的章草书法在书法界得到了一致的推崇,大家把他的章草称之为“蘧草”,这是当之无愧的。他在书法上的造诣和地位无可争议。

王蘧常先生书迹

有一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有一次我去王先生家时,师母正好端来一碗汤药,因为他年事已高,又有手疾,服药时手抖得非常厉害,几乎要把汤药泼洒出来。但是先生写字的时候完全看不出手抖,连写给我的信中的小字也照样是那样的有力,可见他写字时,所有的精神和气力全部凝聚在了毛笔之中,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现在一般人只知王蘧常先生的章草写得好,其实王先生在其他字体上也有很深的功力,非常人能比。只是由于王先生章草的声名太大了,掩盖了他在其他书体上的成就。从辽宁博物馆珍藏的王蘧常先生的四条屏就可以看到,他的隶书、爨宝子碑和金文写得是多么的精彩。

辽宁博物馆藏王蘧常四条屏

1989年,王蘧常先生驾鹤西去,留给后人的是他的学识和不朽的墨宝。2006年上海书法家协会遴选了上海十位最具代表性书法家,出版了《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王蘧常先生毫无疑问地入选其中。现在去全国各地旅游,经常会看到王蘧常先生为当地的名胜古迹撰书的大幅楹联。在这些楹联面前我每每会驻足良久,细细品赏先生的书法和文字,怀念先生的学问和人品。

2020年7月

    责任编辑:陆斯嘉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