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频道的人③|凯蒂·迪肖:我们应对疫情的方式来自同理心

朱晓闻
2020-06-03 13:02
来源:澎湃新闻

凯蒂·迪肖(Kitty Dinshaw)毕业于牛津大学,是伦敦在线画廊Subject Matter的联合总监,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多年前,我与她在位于萨默塞特府(Somerset House)的办公室相遇。凯蒂的画廊没有实体空间,在萨默塞特府的工作室仅用于办公和会议。

 彼时,在线画廊的概念还较为小众。凯蒂介绍,自己的在线画廊代理艺术摄影,收到客户订单之后才进行打印及装裱,随后运往世界各地,而伦敦办公室则负责运营、推广、售后等工作。此外,她们不定期地举办线下展览,通过与不同机构和公司合作来推广艺术家。当时,对于凯蒂的经营理念——“挑战艺术世界的精英主义”——我持观望态度,因为2010年以后的艺术世界除了金融资本主义,市场资本主义至少会在口头上与“精英”二字划清界限。

萨默塞特府一角。  图片来自网络

此后两三年,我和凯蒂时有合作,在近距离接触中,我感受到,凯蒂与她的合伙人丽泽尔不唯利是图,给人温暖、如沐春风的感觉,同时亦很雷厉风行,无论是语言表述还是行动力,都既准确又优雅,却不显得强势和庸俗。我想,或许这样的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永远不会是主导,但只要她们能坚持下去,与之合作的艺术家及收藏家都可以从中获益、收获快乐。

回想起自己的创业经历,凯蒂说:“与大多数人想象的不同,我的创业起始竟是误打误撞。6年前,我和丈夫住在伦敦南岸的一幢公寓楼里,和萨默塞特府一岸之隔。当时,我身怀二胎,每天柴米油盐,感到自己正在逐渐失去在世界上的位置,我想重新工作,却不知方向在哪里。”

就在那时,公寓接待处的保安约翰留心到,凯蒂和楼里的另一位年轻妈妈——丽泽尔年龄相仿,又都经常独自推着婴儿车进进出出,于是觉得应该“撮合”一下。两位年轻母亲一拍即合,她们都很热爱韦斯·安德森的电影,出色的设计和美食,当然还有艺术。凯蒂拥有一半的印度血统,而丽泽尔来自南非,两人都拥有多重文化背景,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也都属于“多频道的人”。

凯蒂(左)与丽泽尔(右)合影

对话凯蒂·迪肖

谈起与丽泽尔的相识,凯蒂说:“人生中的巧合并不如我们想象得那么多,有时,巧合也是机遇。”2011年,丽泽尔与丈夫一起创立了在线画廊,而随着丈夫的全职工作日益忙碌,她开始独立管理业务。见此情况,凯蒂提出,在女儿出生后可以帮助丽泽尔。“老实说,我需要做点事情,用用我的大脑。当时,我俩谁都没有意识到,今后的工作关系会如何发展,但我们在一起工作的状态很棒,互相激发创意。在线画廊不仅是一门生意,也是我们姐妹情谊的见证——一个女人向另一个女人伸出援手。可以说,我们整个工作关系都建立在慷慨和同情心的基础上。”凯蒂笑说。

受新冠疫情影响,凯蒂坦言,画廊业务受到了很大冲击,尽管和许多需要支付昂贵租金的实体画廊相比,她们已属幸运,然而,在不确定的时期,人们对购买艺术品会持观望态度。就在不久前,她们与一家公司签订的合作关系刚决定中止了。

凯蒂在家中一边监督两个孩子的线上课程,一边在网上告诉我:“在新的形式下,我们必需重新审视客户的需求。身为企业家和母亲,我们应对疫情的方式来自同理心,因为大家都处在相同的境地。我和丽泽尔深知,当下我们有数位艺术家一边居家工作,一边和我们一样成了孩子的‘家庭教师’。他们在经济收入大幅减少的情况下还要照顾孩子,监督他们的学业,压力非常大。因此,我们反复讨论:如何才能消除噪音,将注意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如何能够在疫情之下为艺术家提供简单有效的支持?于是,我们开始尝试在隔离期间委任艺术家进行新的作品创作。”

凯蒂在工作中。  照片由Subject Matter提供

“委任作品的方式很简单,我们通过社交媒体发布相关信息,推荐我们代理的艺术家,并通过邮件方式邀请潜在客户参与,客户选择并委任一位艺术家专门为其创作作品,该作品将是一幅小型摄影、拼贴或是绘画。创作一件小型作品不会花费艺术家大量时间精力,而在经济活动大幅衰退的疫情期,源源不断地获得小额收入正是许多艺术家所需的实际帮助。”

“为了让这个过程更有趣,我们会每隔几天就在宣传中增加一位新艺术家,收到客户订单后,会向他们发送一张简单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为何选择某一位特定的艺术家(客户的理由多种多样,但其中不少都格外指明希望支持女性艺术家,这令我们十分欣慰),以及他们在隔离期的感受。”

“这个项目启动以来,我们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热烈反馈,当我们看到订单飞速上涨时,真是欣喜若狂!更令我感动的是,不仅艺术家喜欢上了这种在‘受限’情况下,想象力得以激发的状态,客户们也很热衷于通过在线交流,与不同时区的人感同身受。他们中有不少人因工作旅居国外,疫情期间回不了国,在当地深感孤独。他们会在问卷调查中十分坦诚地表达自己的困境,同时又希望通过资助帮助艺术家共渡难关——我认为,这种基于人与人之间真诚互助的艺术委任正如投桃报李,可以在隔开千山万水、不同时区的人际之间,建立起形式虚拟、情感真实的社区。而对我和丽泽尔来说,最理想的结果就是在疫情结束后的将来,我们的客户微笑着凝视挂在墙上的作品,回想起曾经支持艺术家度过的这段特殊时期。”

疫情隔离期,凯蒂的在线画廊发布的委任宣传图。  图片由Subject Matter提供

不过,现实中的问题并非都能借助网络加以化解。对此,凯蒂认为,此次疫情就像一面社会问题的放大镜:“伦敦是我的出生地,身为伦敦人,令我感到自豪的是这座城市深入骨髓的东西。在伦敦,有时,你明明坐着公交车,却感觉好像整个世界都在路上;有时,你漫步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不仅不感到拥挤疲惫,反而意气风发;你会偶尔发现一些了不起的新乐队来自伦敦;这里是整个英国最反对‘脱欧’的地方,我们拥有一位穆斯林市长。然而,伦敦也有伦敦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当我还是个孩子时,伦敦比现在要平等得多——即使是房价最昂贵的邮政编码区,也有人居住其中,漂亮的大房子不只是富豪投资的地方。然而,过去三十年来,士绅化(作者的相关文章包括:《伦敦“过客”:用影像艺术观察城市中产化》《由柏林抵抗城市“士绅化”谈起》)对这座城市的影响极大,伦敦今非昔比,变得几乎与纽约一样。有些地方现在我根本认不出来了,我怀念那个我所知道的伦敦。在这座令人叹为观止的城市,越来越多的人无法负担生活开支,却又不得不在此工作,他们过得很努力,却似乎永远也赶不上伦敦‘士绅化’的步伐,这令我感到悲哀。”

凯蒂所指的包括公交司机、快递员、清洁工人、超市工作人员、医护人员、消防人员等城市运作离不开的人,他们也是疫情期间面临极大感染风险的人群。

“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的社会中,有些人能够很好地度过难关,因为他们住在大房子里,还有一个大花园,而大部分人却在小公寓里挣扎;从这个角度来说,新冠病毒具有歧视性,低收入群体集中的社区明显成为感染的重灾区。我希望人们在日常交往中能够保留更多的善良和同情心,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共渡难关。”

我告诉凯蒂,本次写作的主题之一是在危机时期如何重建社区信任。她回应说:“当前在英国,越来越多的人不相信政府,意识到政府实际上没有完成保护我们的工作。这就是信任和社区概念相冲突的地方:人们之所以呆在家里,不是因为领导人告诉我们要这么做,或是我们相信领导人,而是因为人们的认知能力和社区生存本能。无论是担心疫情,还是出自保护弱势群体的愿望,很多人已经不期望从政府那里寻求答案,许多社区都出现了互帮互助,比如主动为年长的邻居购买食品和生活用品,通过社交网络寻求需要帮助的居民并为之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援等。”

“回到我所在的艺术行业,当前越来越多的线上项目受到关注,但它们并不是在疫情期才出现的,至少在过去5年中,伴随Instagram的崛起,艺术界的民主化发生着持续变化。真正影响我们的事情之一是数字社区促进了惊人的协作和共赢。我认为,这个现象也与之前提到的城市士绅化有关,大城市的生活和工作成本对很多艺术家来说无力负担,所以他们搬往郊区、乡野,但通过数字社区与艺术世界互动。未来几年,相信我们会看到这一趋势的持续发展。而对我们的很多客户而言,他们不觉得一定要在开幕式见到艺术家本人,就像本次隔离期委任项目所证明的那样,大部分收藏家都没有见过他们委任的艺术家,但通过作品和网络交流,他们能感受到一种独一无二的与艺术家创作的关联,因而愿意参与其中。我认为,这种通过交流获得的心灵上的关联感,正是重建社区的关键。”

在艺术行业普遍不景气的当下,凯蒂感到,最令其自豪的经历就是获得艺术家的尊重和喜爱。“他们知道可以信任我们,我们会按时且公平地向他们付款。同时,我们也有勇气与一两个不那么尊重我们的人‘道别’,这也令我感到骄傲——作为女企业家,我们坚守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而不是一味隐忍、微笑。” 最后,凯蒂笑说,非常感谢我的提问,因为每天在家辅导两个孩子的功课,已经让她的大脑“快要变成果冻了”。

(作者朱晓闻系艺术家、写作者,现居德国柏林。她的个人网站是www.zhuxiaowen.com,微信公众号为Salvia_Blue。)

——————————

“多频道的人”专栏,聚焦疫情之下,一群具有跨文化、跨界生活方式的人。

    责任编辑:康宁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