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为天|全球粮食会不会出现垄断式囤积?

胡冰川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2020-04-28 18:11
来源:澎湃新闻

新冠“大流行”以来,叠加全球范围内农业病虫害频发以及相关国家限制农产品出口,“粮食安全”的热度高企,还曾出现超市“抢米”的闹剧。

目前国内疫情趋于平复,“末日危机”不再制造“10万+”,但有两个问题还不时困扰着人们:一是全球粮食出现垄断式囤积,包括有关国家的政策限制、资本作恶等等,俗话说就是“卡脖子”;二是全球贸易系统中断,例如疫情导致的港口、运输的停滞,这些属于社会运转不灵。

上述两个问题,一个有关粮食储备,另一个涉及粮食流通,本篇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全球粮食会不会出现垄断式囤积?照例先讲结论:不会。

§为什么?

从技术上讲,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行为主体可以做到全球粮食的垄断式囤积。原因很简单:仓容有限,屯不了。前几天,美国原油期货5月合约价格出现史上首次“负价格”,关键原因也是如此,因为没地方放。

全球原油价格按每桶20美元来算,大致相当于每吨1000美元,4月份全球小麦价格大致为每吨200美元。单位质量的原油价格比小麦贵得多,不管是绝对还是相对意义上,原油储备都可以承担更高的储存成本,但即便如此,还是出现了因为胀库导致的“穿仓”,更不用说粮食囤积了。

从经济上讲,以中国为例,粮食保管费用(综合)大致为每斤1毛钱,每吨就有200元。在一般人看来,这个成本完全不算高,但是在粮食贸易的行业内,正常情况下,每斤是1-2分钱的利润,每斤5分钱利润就属于“暴利”。除非一年之后市场粮食价格每斤上涨超过1毛钱,否则囤积都是亏本的。而2012年以来,我国粮食价格基本稳定,甚至稳中有降,以粳稻平均收购价为例,2012年1月为每斤1.43元,2020年3月为1.32元,囤积显然是不合算的。

所以就算解决了库容这个技术问题,也不会有人垄断式囤粮,谁愿意做赔本的买卖呢?最近40年来,全球粮食价格除了个别年份出现剧烈波动之外,基本保持稳,例如1980年1月的小麦价格是每吨176美元,2020年3月是171美元。囤积粮食既赚不到差价,还要支付巨额的仓储及管理费用,以经济的角度观之,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那么现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粮食储备呢?

§粮食储备

“粮食储备”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产生于传统的农耕社会。“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粮食“季产年销”的特点决定了储备的重要性,没有储备,就有饥荒。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机械化与商品市场的发展,传统粮食储备的事实基础发生了改变,粮食储备的思想观念也随之转变。不妨类比一下。在没有自来水之前,家家户户都会有个水缸,不储水就没有水喝。通上自来水以后,水缸就从人们视野中消失了,渐渐地只存在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里。

现代社会里,粮食生产不再局限于“一季”。在我国,从夏粮到秋粮,收获季覆盖6-10月,接近半年时间,如果再考虑南北纬度差异,收获时间则会持续更长。收获的连续性,叠加以贸易的连续性,彻底打破了传统农业“一季生产、全年消费”的格局,进而改变了大规模粮食储备的必要性——假如新粮源源不断,屯粮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以日本为例。日本每年小麦消费量为800万吨,库存量为140万吨,库存消费比不足20%。 鉴于日本小麦消费高度依赖进口,这么低的库存消费比似乎不合理。其实不然,其合理性源自贸易的连续性——日本小麦主要从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进口,美加位于北半球,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三国有明显的纬度差异,收获时间完全错开,这样一来就实现了贸易的连续性。低库存的另一个好处是确保粮食品质,避免了陈化粮。

总之,现代粮食库存是动态概念,满足消费的主要力量来自连续的生产和贸易,库存储备最大的作用是接续,更像一个充电宝,并非传统上的静态“蓄水池”概念

§中国粮仓

当前,中国的粮食储备占全球一半左右,不仅确保了中国的粮食安全,同时也是全球粮食安全的“锚”。

大规模储备的好处在于稳定市场,代价就是经济成本,中国政府将粮食安全作为一项公共服务,每年安排大量的财政预算,2019年粮油物资储备的中央财政支出接近1200亿元。事实上,世界上肯花费这么大成本有组织、长时间、大规模储备粮食的,也就只有中国一家了。

那么如此体量的粮食储备是怎么形成的?原因在于:资源错配,说白了,就是“吃不完”。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收入提高,食品消费越来越多元,粮食消费,尤其是口粮消费是不断下降的,再叠加人口因素,这一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从生产角度,因为技术进步作用,即使播种面积不增长,总产量也会增长,多了就会吃不掉。1982年我国谷物产量3.43亿吨,2019年这个数字达到6.14亿,增长73%,大大超过同一时期的人口增长。

按照市场规律,多了卖不掉就会降价,农民就会少种,市场会重新平衡;但是政府担心如果农民少种,粮食安全就会出问题,所以采取支持政策,就是“最低收购价”。当市场价格低于这个价格,那么就由政府进行收购。价格托底等同于产量托底,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7年稳定在6亿吨以上,在消费缓慢收缩的背景下,显然会出现持续性的供过于求,这也是中国粮食库存持续高企的根本原因。

当然,对粮食库存高企这一现象的评价不能完全站在经济角度,大容量充电宝总比小容量的让人安心,花钱买安心也是现代意识。毕竟眼下全球还有2亿多人口面临饥荒,而中国人自己的饥荒记忆也不算遥远。

§写在最后

中国有世界20%的人口和7%的耕地,这一基本面加上几千年层层叠叠的饥饿记忆,让国人对粮食问题格外敏感,也把粮食安全推到了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可谓“口粮绝对安全”,这种绝对安全是由高自给率和高储备量来双重保障的。

不过,从整体发展趋势来说,粮食库存和储备逐步降低是历史必然。中国人口增长的峰值已过,而农业科技的发展还在不停地增强粮食收获的连续性,在未来,适当降低粮食储备并不会损害我国的粮食安全,在经济帐面上也更为合理。更重要的是,新米比陈米好吃!

-----

作者胡冰川,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单雪菱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