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伏三百年:西班牙治下的印加

于施洋/北京大学西班牙语研究中心
2020-04-06 15:22
来源:澎湃新闻

如果不是今年冬春这场疫情,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科教授网野徹哉(Amino Tetsuya)先生应该已经来北京大学做过讲座了。去年这时候,见台湾地区清华大学的李毓中老师用他的《印加与西班牙的交错》封面作微信头像,我就好奇找来读过,后来又通过秘鲁驻华使馆文化参赞巴尔加斯(Ignacio Vargas)找到邮箱,才知道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东京大学的西班牙语启蒙老师、他父亲的好友,就是我们系的老朋友、日籍阿根廷人东义仁(Roberto Oest)。商量好利用暑假的时间差去跟网野先生学西班牙语古文字学(paleografía),现在,奥运会改期,也不知访学还能不能成行。

《印加与西班牙的交错——从安第斯社会的转变,看两国帝国的共生与诀别》

《印加与西班牙的交错——从安第斯社会的转变,看两国帝国的共生与诀别》原作出版于2008年,是日本讲谈社为纪念创立一百周年而推出21册“兴亡的世界史”之第13卷,2018年底由八旗文化推出繁体字版,听说大陆也在引进。如果可以,希望简体字版加上李毓中老师的导读(台版采取的夹页形式),听他讲解“一切的传奇和错误,都得从哥伦布说起”,也借他的开篇提请大家注意这个曲折的传播过程:日本专家研究西班牙海外殖民史、将很多复杂的概念拼成日语,日语译者返回西语词汇、找到对应的中文表述,最后再请西语历史专家审订——这已经不只是对译者个人知识面的考验,而是体现了一个学术共同体的视野和机制:并没有什么客观唯一的“世界史”,此处拿来的,是台湾学界译介日本学者当下对世界中一部分的认识,而就中国大陆而言,对安第斯以及西班牙历史有没有这样的信息力,这是一个问题。

学养与主旨

从整体上看,全书400页,分十章,各三四节,篇幅十分均衡,读来很有精准的策划和操控能力。序言、后记和每章开头比较写意,“就让我们从此地出发”,“总算让呼吸缓和了下来”,还有在塞维利亚犹太区迷路的情景,都带来一种NHK纪录片似的镜头感。但本书绝对不是根底浅的游记,封面、插图、参考文献,尤其看似闲散的举例,细到1544年不得不越过大西洋的“某位”圣职人员留下的记述,或者1576年住在墨西哥普埃布拉的西班牙人招徕旧世界的姻亲兄弟“这一类信件”,1613年利马市内人口调查、各种各样的案件卷宗甚至“私藏的咒语”,显示作者涉猎之广、记录又完备妥善。这种深厚的功力,让人对作者、对其父亲、知名历史学家网野善彦、对屡作引用的日本西班牙语学界,都生出更多钦佩,毕竟从19世纪中期“开眼看世界”,到一战前后开展对西外交,直至二战后开始较大规模的西语人才培养,中日两国原本走在基本平行的轨道上,但目前所见的成果似乎颇为不同。

全书讲述南美洲印加帝国和欧洲西班牙帝国的“交错”,开篇即勾划学术史轮廓:一般写印加历史(包括其文学史),会从前西班牙时期开始、到约1535年征服者建利马城为止,或者直接聚焦18世纪末自称印加国王后裔的图帕克·阿马鲁二世起义;但本书尝试“将目光放在继续生存于殖民地时代的印加族人”,“捕捉在长时间的结构之中仍未消逝的印加”,也就是说,上溯印加族人塑造的十二代国王谱系(考古发现推进到公元10世纪、在14世纪达到鼎盛),下迄19世纪初秘鲁脱离西班牙的独立运动,强调两者并不是胜-败、强加-消失的关系,而是数百年间互相内化和塑造。这也呼应了我们阅读《印卡王室述评》尾声时的疑问:1603年,数百印加后裔托人代笔、画像、画押,向身在西班牙的族人寻求帮助,恳请国王菲利普三世予以俸禄——有多少“末代皇帝”、“最后的皇族”和改朝换代的日常被我们有意无意略去了?

遥遥相对

作者从探访印加帝国的发源地开始,先用一、二章回顾古代印加帝国的诞生、成熟与崩坏。我们常说弗朗西斯科·皮萨罗以不到两百人的队伍打败庞大的印加帝国军队,是因为帝国的两位继承人本就各基于库斯科和基多在对峙,而且皮萨罗违背了“用黄金填满屋子就放人”的诺言,但网野先生提出,印加部落当时通过“互惠原则”对不同地形和生态区域进行“垂直统御”,几乎已经达到了帝国的极限:一方面是地理上东西南北的山海阻隔,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每代国王的模拟雕像和遗骸都有庞大的侍从和亲族守护,后继者无法享用其财产和土地,于是资源越来越稀缺,内战和异邦人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需要注意的是,没有文字的印加人使用结绳记事,那“奇普”(quipu)是柔软的,易于操纵的,所以第八任国王之前的传承故事都“充满着浓厚的神话式气息”——残存的印加贵族发现西班牙人急于弄清自己的历史,很快意识到透过文字可以确立起权力关系,于是积极提供线索和相关知识,把自身利害关系加入到了印加帝国的历史化过程。所以,对印加帝国的历史切不可作本质主义的理解,从文字化、书籍化开始,它便是强势文化的“吞噬”,也是弱势文化的“借壳”。

奇普:以绳结和位置表示数字和进位

第三、四章里,作者的目光转向西班牙,并且十分独到地从犹太人写起——本人虽然一直关注从西班牙流散出的塞法迪犹太人,却从未建立如此宏大的意义框架,对此实在佩服不已。具体地说,中世纪的西班牙,无论基督教王国还是穆斯林的安达卢斯政权,都与犹太人结成了“共生”关系,在经济、文化上多有借重,尤其从犹太知识分子进行的翻译、出版事业中受益良多。但到了14世纪末,经济恶化、王位争夺、黑死病和长期针对犹太人的流言蜚语,都成了“反犹主义”的催化剂;从伊莎贝尔一世起(1474年即位为卡斯蒂利亚女王),朝“帝国”积极发展的西班牙,更选择了将自己的存在置于最高的“绝对性统治”,只给他者提供两个可能:暴力排除,或者强迫同化,如果试图寻找中间地带,就将面临宗教裁判所的惩罚(1480年塞维利亚最早开始施行)。这种处理犹太人的经验实际上构成了处理印加帝国的演练,西班牙的官方意识形态从“宽容的文化”,走向“非对话式的思考”甚至“支配与被支配”的原则,开始以“被神选中的王权”自命,登上支配世界史的舞台。

穿梭往还

接下来的几章大致以时间为序,但不再突出观点而转向呈现社会关系中的细节,如第五章介绍征服者之间出现权力争斗,被征服者之间也发生分裂,但两个群体之间的交锋仍是主流:军事上,印加族人或完全断绝与西班牙人联系、进行全面抵抗,或接受傀儡地位又再度起义,其行动在两百年后还发出回响;政治上,原住民领受了道明会教士思想,抵制委托监护制度及其向官僚体系的转变,希望维持城市外围的生活空间和自治机关,但最终,西班牙人和原住民建立两个“政体”(repúblicas,原义“共和国”)的理念流于空谈,部分王族为了重新确立自己王室后裔的身份,朗读确认印加统治“短暂而专制”的叙述,接受并佩戴卡洛斯一世颁发的家族纹章,或者说,选择了“任人打扮”。

第六章,也许最吸引中国人眼球的一章,因为其中有“征服中国计划与帝国的极限”一节,但实际上并不是追求耸动而是出自内部的逻辑:随着菲利普二世1555年继承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南部的领地,又于1580年接管葡萄牙王位及其在亚非的领地,西班牙形成了堪称世界帝国的巨大空间,造成冒险家、官员和工商业者的人员流动,以及商品和货币的物资交换,前者自然带来文书体系、移民管理(包括偷渡现象)、增广见闻的得意和更多野心(站在菲律宾向明王朝张望),后者作为可见的物质文化,尤其贵金属白银,也很早就得到了关注。如果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从《魔鬼的金属》感受开采的场景,从《白银资本》思考早期世界经济的“中心”,但本书至少可以改观一个印象:西班牙殖民者对印加帝国的征服管理,与对太平洋的探索、开展跨洋贸易,其实是同时在推进,而且枢纽之间形成过强有力的认识和联结。

“安第斯学者”的眼光

絮叨至此,我想不要再低估读者的耐心和智商,留后四章的精彩待大家日后体会——“葡萄牙人”-犹太人在本该“血统纯正”的美洲大量且强势的存在(纳西翁同乡团体),印第安-犹太人同源的舆论纷扰,强制集居-隔离区的相似举措,与1780年安第斯起义领袖图帕克·阿马鲁二世争辩祖谱、争当印加的《贝当古家文书》,印加与西班牙的暴力诀别,不都是令人好奇的话题吗?

除此而外,西班牙、原住民、黑人和混血女性各自用身体承接殖民者的欲望,又以“掩面”的打扮作“恋爱魔法”的抵抗,这样的女性形象也许没有三毛逗留库斯科时描摹的温暖浪漫,却无疑要真实得多、生命力强大得多。这一部分看似在书中篇幅不长,其实是一直以来深深吸引作者的议题,从他寄来1989、2001、2013年的论文中,可以看到不断的努力,去澄清女性在维护和重塑“印加”的过程中发挥的极大作用。

掩面之女(tapada)

总而言之,网野教授在《印加与西班牙的交错》一书中所做的,是破除印加被西班牙帝国吞噬殆尽的印象,建立两者互相作用的图景,当然,主要是印加受西班牙影响而非反向,所以背后的分析大半针对一方对另一方的抽象化和矮化。归根结底,作者始终自认是“安第斯学者”(andinista),尽量代入的西班牙视角是他的专业水平,不是他的立场和倾向。

约绘于1680年表现圣体圣血瞻礼的系列画之一,图左白衣人物应为印加,但穿着裤子、没有乘坐肩舆、触地行走,围观人群肤色混杂,显示被欧洲文化支配的殖民地环境。

在后记中,作者向崇拜多年、曾有一面之缘的秘鲁史学家伏洛尔斯·加林多致敬,也深深感谢专业上的恩师增田义郎,但能从库斯科大主教座档案馆一套1680年左右的历史画就开始“重新思考印加的历史”,无疑跟《维米尔的帽子》一样,是多年积累磨砺出的敏锐。

参考文献

网野徹哉:《印加与西班牙的交错》,廖怡铮译,台北:八旗文化/远足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

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维加:《印卡王室述评》,白凤森、杨衍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

塞斯佩德斯:《魔鬼的金属》,啸声、问陶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0年。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刘北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

三毛:《万水千山走遍》,台北:皇冠出版社,1982年。

卜正民:《维米尔的帽子》,黄中宪译,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9年。

    责任编辑:臧继贤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