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天行有常

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
2020-04-02 11:59
来源: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

《天行有常》

周振鹤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周振鹤教授在《新京报》等报刊专栏上发表的时评类短文六十余篇,内容涉及文化、教育、法制、旅游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处处可见作者对现实的深度思考,饱含人文关怀。此类评论性文字在作者的作品中较为少见,体现了一位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虽然所叙之事已过去十多年,但所揭示的现象,所表达的观点仍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现实意义。

《长路:邓小南学术文化随笔》

邓小南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作者是著名宋史专家,在宋史研究领域成果丰硕,本书汇集了她关于史学研究、 教学的思考,也收录了她对不少师友的深情回忆,勾勒出一幅丰富而生动的学术面貌。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历史中国的认知与实践》

王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人对世界的原初认识,追溯到在这种认识之上的人类与自然神灵之间建立的契约关系,以及为了遵守这种契约关系而形成的关于人与人之间、个人—共同体—社会—国家四者之间、文化与政治之间、权威与权力之间、民族属性与文化属性之间关系的认识。只有在这一宏观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够正确掌握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脉络。

《古典主义在中国》

潘水萍著,暨南大学出版社

作为影响中国20世纪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和审美理想,古典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经历了敞开至沉寂的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说,古典主义为现代中国文学对中西古典传统文化的秉承与宣扬的建构,提供了一种不可或缺的导向性镜鉴视角与崭新的文学透视内力。本书既对古典主义早期被引介至中国文坛的契机进行了考察,又综观了古典主义在中国经受褒贬毁誉的独特映象;既是古典主义文学理论思想渗透于中国文学创作的内涵考辨,又是对古典主义与中国20世纪诸多文学关系历史现场的理性反思与重述。

《保厘云间:上海历史上的神祇、信仰与空间》

王启元、石梦洁著,上海通志馆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胪列了上海历史上罗神庙、龙华寺等十余处主要的神祠寺观和徐光启、赵朴初等几位有代表性的宗教人物,对这些传统宗教场所和人物进行介绍,详细梳理了这些宗教场所的区位环境、历史源流、文化内涵与意义,以及几位宗教人物在上海历史上的活动及产生的影响,从而描述了上海的社会信仰内容及空间。文章性质包涵考证论文、人物纪实、书评、口述史等,佐以大量历史图片、新旧地图,呈现了上海地区自古以来繁荣的宗教活动和丰富的宗教文化,突出展现了上海本地特殊的信仰构成和宗教体系。

《尊右军以翼圣教》

[意]毕罗(PietroDe Laurentis)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介绍名碑《集王圣教序》(立于673年1月1日,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的著作,也是意大利汉学家毕罗专门研究《集王圣教序》的最终总结。《集王圣教序》巧妙地融入了中国历史上三位影响力甚大的人物——玄奘、唐太宗李世民和书圣王羲之的事迹。太宗、高宗王朝的中国已经非常繁荣,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首都长安是充满着国际气息的大都市,同时汉人文士也具有开放包容的性格,书法作为汉人文化独有的艺术,理所当然也会受到当时的文化氛围的薰染。本书一方面以严谨的文献基础与合乎逻辑的推理,论述了《集王圣教序》的立碑动因和历史环境,另一方面对此碑的制作和书法特征做了逐字地探讨。

《陶渊明经纬》

钱志熙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北京大学中文系钱志熙教授对陶渊明的生平、思想与文学创作的全面研究。全书分考据篇、义理篇、辞章篇、影响篇四大部分。

《题写名胜:从黄鹤楼到凤凰台》

商伟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本书是商伟“重读唐诗”三部曲的第一部,它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对崔颢《黄鹤楼》诗所做的回应入手,将前后相关的登临名胜的唐诗串联起来解读。通过强力诗人的勾连与创造,这些诗歌共处互文的意义之网,共享相似的模型结构,形成一系列名与实、有与空、今与昔、见与不见的对照,彰显了人心之于景物的感知关系。简洁有力的诗句,道尽物是人非的感怀,也让后来者超越自身所处的有限时空,追问个体生命当下存在的意义。作者借此个案,探讨了诗歌的创作实践以及与之相关的批评话语和文化现象,为耳熟能详的唐诗作品阐发新意。

《刘禹锡新论》

肖瑞峰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作者继《刘禹锡诗论》《刘禹锡诗传》后撰写的又一部刘禹锡研究专著。上编“且随仕履寻诗踪”将刘禹锡一生的诗歌创作划分为八个时段,依次加以探讨,属于纵向的勾勒。下编“试从嘤鸣探诗心”系统梳理与评析刘禹锡与同侪的唱和诗,属于横向的扫描。因此,作者撰著本书既是为了匡补本人前所未逮者,也意在精耕学界迄犹锄犁罕及者,在纵横交错中对刘禹锡的心路历程及其与中唐诗坛的互动进行更准确的把握和更深入的揭示。

《北宋种氏将门之形成》

曾瑞龙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已故学者曾瑞龙的硕士论文。他推究北宋种氏三代建功西北的过程和原因。种氏本出于文臣家族,从种世衡筑青涧城,以文易武开始,历经种谔、种师道等三代在西比建功立业,成为北宋中后期显赫的武将世家。同时,作者也深入探讨了北宋武将的生存状况以及当时的文武关系。

《宋元文学与文献论考》

罗鹭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南宋书棚本与江湖派研究,涉及陈起、张良臣等江湖诗人生平事迹考证,书棚本唐人小集、南宋群贤小集、《江湖集》等江湖派基本文献研究;第二部分是元代文学文献整理,在对海内外公藏元刻本进行目录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对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元刻元人别集进行叙录,并对《全元文》所收虞集、杨翮文进行辑佚;第三部分是元代文学文献考证,以个案的形式对伪托虞集的《杜律虞注》、伪托夏天祐的《正思斋文集》、伪托释明本的《梅花百咏》七言绝句进行辨伪,并考证韩璧《云樵诗稿》、杨翮《佩玉斋类稿》等稀见元人别集版本的文献价值;第四部分是元诗接受研究,包括日本五山时代与元朝的文学交流、晋安诗派与明末清初的元诗接受、法式善与乾嘉之际的元诗接受。

《西医来华十记》

苏精著,中华书局

近代西方医学来华已有两百多年。本书以第一个百年(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相关的人与事为论述对象,并利用第一手史料,如来华西医及学习西医的中国人的书信、档案和报告作为论述的主要基础,其中不乏前人论述未及、不尽正确,甚或有误的内容。

本书含十篇文章,大致按照内容或人物年代先后排序,主要是基督教传教医生的活动。关注中国人对西方医学的反应,记载十九世纪学习西医的中国人,如中国第一位留学英国的医学博士黄宽、上海第一位中国人西医黄春甫,以及一些学徒出身的中国西医的生平行止,讨论他们习医的经过、学成后的生涯,和面临的文化适应等各种难题;同时,留意中国人对西方医学的态度与行为,试图从施与受双方互动的视角,观照西医来华过程中人与事交织而成的各种现象与意涵。

《西洋税制在近代中国的发展》

林美莉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晚清以来,为解决财政困难与改良传统税制,中国政府引进西洋税制,带来一连串的制度变革,掀起了影响深远的直接税运动。这种现代税制在中国的推行,交织着官方与民间、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并受重要政治事件和外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全面抗战爆发后,原有间接税税源大量丧失,在国民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各项以直接税为名的税制获得全面拓展的机会,扩大了直接税体系的实践范围,为近代中国开创了现代租税国家的局面。20世纪前半期,中国经历了一场租税体制理念的变化,以直接税为目标的税政改革运动在此进程中发挥了主导性与前瞻性的作用。

《民国学术的知识谱系》(《新史学发覆》《考古学的考古》《器物学与艺术史》)

朱渊清主编,中西书局

本丛书《民国学术的知识谱系》一套三册,共收录文章24篇,从知识考古的角度,去发掘、梳理民国时期的学术史,作者均为相关领域的重要学者,根据历史学、考古学、器物学与艺术史三个主题分为三册,通过文章的编联,展现出一幅民国学术的脉络图景。第一册《新史学发覆》内容涉及史学理论、学者生平研究等,提出了一些史学理论和个案研究的新观点、新研究方法等。第二册《考古学的考古》内容涉及中国考古学的早期面貌、中外考古学的交流发展、考古学界早期重要人物研究、考古学理论研究等。第三册《器物学与艺术史》内容涉及中国早期“器物学”到现代考古学的转型、艺术学概念的分析探讨、古典建筑设计观念及实物分析、图像史的视觉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方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