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金融博物馆线上开馆,王巍:期待为武汉金融抗疫助力

公益时报网
2020-03-19 19:42

2020年3月18日,武汉金融博物馆正式开馆,以线上展览的形式向公众开放。武汉金融博物馆是中国金融博物馆倾心打造,应用新技术打破地域和时空限制,让全球网友足不出户就可通过网络了解武汉城市的文明里程,感受楚鄂3000年商业魅力。

武汉金融博物馆缘何在抗击全国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开馆?线上、线下同步开启的模式会否成为中国金融博物馆未来发展的新常态?坚持十年公益运营的掌门人、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王巍如何看待其未来发展?

《公益时报》记者对话王巍,听他讲述中国金融博物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公益时报》:自2010年6月创建天津金融博物馆至今的10年间,你先后发起创办了11个金融博物馆,武汉金融博物馆应该是第12个。为什么选择武汉?

王巍:其实在武汉创办金融博物馆这个想法已经探讨很多年了。非常凑巧的是,在(2020年)1月17日,武汉市江汉区的区长带队,与武汉金融办的同志们专程到北京拜访我们,双方谈的非常投机,当时就决定要在今年促成武汉金融博物馆在江汉区的落地,江汉区是武汉的金融区,未来发展空间很大。当然,那个时候我们双方都不知道武汉已经发生了疫情。原计划是我再赴武汉做深入沟通,但没想到很快疫情就暴发了,最终没有成行。

疫情暴发至今,我们始终关注着武汉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进展,为他们做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所感动,同时也在想,除了捐赠口罩、手套、防护服这些医疗物资之外,金融博物馆还能做些什么?我们觉得,如果能够尽快推出线上武汉金融博物馆,为武汉人民呈现一座移动金融博物馆的风貌,让他们在抗疫期间通过互联网参观浏览,在艰难的日子里能有一些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满足,也是我们的一份心意。这种设想很快得到了江汉区领导的认同和大力支持。通过多次电话沟通,双方很快达成共识,立即投入线上武汉金融博物馆的建设运营。

该计划自2月下旬启动,3月18日线上武汉金融博物馆正式开馆。博物馆的同事们不辞辛苦,以在岗在线等不同的方式连续奋战,加班加点推进工作,以此表达对武汉人民的关注和敬意,提振信心,共克时艰。武汉金融博物馆是我们的第一个线上馆,其他都是实体馆,未来其他金融博物馆也都会陆续上线。

近日,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金融博物馆发展的老领导、老朋友们发来祝贺视频,表达祝福。今天早晨(3月17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曹广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专门发来贺信,对金融博物馆在疫情期间为线上武汉金融博物馆的推出所作的努力表示感谢。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我们看到了武汉政府部门及当地群众抗击疫情的顽强斗志和牺牲精神,感动之余,也让我们对做好武汉金融博物馆充满信心。

《公益时报》:金融博物馆创立至今10年,为何始终强调其公益性?

王巍:金融博物馆开馆十年来,全部都是对社会免费开放,而且从来不做任何商业经营。早期我们自己做一些投入,后来慢慢的很多机构给予支持赞助,我们希望把这种公益运营的传统一直沿袭下去。将来所有的线上金融博物馆也是一样的,永久免费对公众开放,在保持实体博物馆原有风格的同时,能够更灵活更容易触达。比如一些对武汉金融博物馆感兴趣的朋友,过去因为地域限制无法到达,现在就可以通过我们的网站、微信小程序、抖音、今日头条等多个网络客户端在线上参观浏览。未来一个月内,我们会把国内所有的金融博物馆全部上线,这也是我们不断创新发展的一个转型过程。

在社会以追逐财富和名利为“成功”标准的前提下,“公益”这个概念是比较奢侈的。中国四十余年的发展建设,人们逐渐有了富余的财力和时间,主动向美好的价值观和文化教养靠拢,开始考虑更大范围内的社会贡献,比如文化、教育、科技、环保及扶贫等领域,应该说这样的公益认知也还是比较初级的,但至少我们迈向了这一步。在我看来,公益与人的穷富没有直接关系,穷人一样可以做公益,重要的是利他的心态,靠点滴之力为推动社会进步做贡献同样值得赞赏。

比如原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退休前就一直在参与公益扶贫,退休后每年都深入到四川大凉山等贫困地区的村寨,通过手中的镜头,记录国家扶贫工作的发展轨迹,以真实生动的照片讲述扶贫故事,记录一个时代的缩影,这也是公益。还有我的老朋友、原长江证券创始人、石门坎基金会理事长陈浩武,这些年一直在贵州石门坎开展公益活动,对当地的人文历史和基础教育做出了不小的推动。当然,有心有力又愿意投入更多慈善捐赠的实业家越多越好,但捐钱肯定不是参与公益的唯一方式。

我想,今天的一代金融家、企业家和创业者,已经越来越理解到,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地球村,人们彼此依存方能保持发展和活力,仅靠孤立的个体并不能够获得永久的保障和成就,人人都需要一个健康完整的社会生态,而这种社会生态建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大的社会公益行为,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付出。

《公益时报》:金融博物馆十年来的发展是否如你当年预期?

王巍:这十年金融博物馆发展之快完全超出当年预期。当年我在天津创办第一家金融博物馆的时候,从来没想过还能做第二家。但也正是天津金融博物馆落地之后得到了许多社会公众的肯定、支持和喜爱,希望我们能将其在更多城市落地开花,才有了后来在北京、苏州、上海等多地金融博物馆的诞生。当然,每个金融博物馆对我们来说都是全新独立的个体,因为受众的不断增加,每个博物馆的主题和内涵也都有所不同,也因此,近几年在国内我们的粉丝群中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金融博物馆成了“网红”,粉丝们争相到各地馆打卡,留下影像和足迹,这种源自民间的自发支持与主动传播,让我们感到欣慰和自豪。

原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就曾经到过我们六个不同的金融博物馆,做分享和演讲。还有一些企业家也以到过多少家金融博物馆为荣……这些都在激励着我们把这件事做好。实体博物馆在有效传播和触达受众方面可能会受到一些限制,但将来线上金融博物馆可能会开辟出全新的空间,这种方式对我们而言低成本、对受众来说无成本,更多元更有趣的金融生态、金融启蒙的理念会随之走入千家万户,这也是令我非常振奋的一种前景。

也有人问我,未来金融博物馆会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吗?坦率地说,这个问题我还没敢想。但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和英国合作,做过一个中英展览,和美国合作过一个美联储的展览。线上金融博物馆开通之后,也许我会考虑通过互联网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相关合作,开展互动交流也是有可能的。其实金融博物馆在中国本土做的好,也是一种全球化,不一定非要跑到国外开。当然,如果有条件,我会非常愿意去。 

(原题为《武汉金融博物馆正式开馆 王巍:期待为武汉金融抗疫助力》)

    责任编辑:蒋晨锐
    图片编辑:施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