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医疗硬件竞争力③医疗资源普遍匮乏,亟需加大财政投入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课题组
2020-03-18 15:05
来源:澎湃新闻

一、全国城市医疗硬件环境存在的问题

1、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总体水平较低

2019年全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180,变异系数为0.714,中位数为0.155,表明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总体水平偏低。从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指数分布直方图看(见图1)总体存在一定右偏,从核密度分布图看我国仍有半数以上城市的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指数在均值水平以下,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在卫生方面的投资不足。

正如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黄奇帆2020年所指出的,1978年全国医院数量为9293个,2018年为33009个,增长了3.55倍。在这四十年GDP增长240倍的背景下,卫生方面的投资稍显不足,2018年中国卫生领域政府财政支出1.6万亿元,占GDP比重不到1.7%。全国2000多个县、400个地市州大都存在着各级医院等医疗体系不健全,人数也不到位的现象。到2018年末,我国卫生人员总数有1230万人,与美国1900万卫生人员总数相比,我们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这也表明我国各城市的整体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水平仍有待提升。

图1 各城市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指数分布直方图与核密度图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数据库

2、医疗卫生资源总体存在明显的分布不均现象

四区域划分结果显示,东部区域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均值最高,西部区域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均值最小,二者相差近一倍,表明东部与中、西部医疗卫生资源存在明显差别。按照六区域划分的结果显示,环渤海区域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均值最高,西南区域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均值最小,二者相差也将近一倍,表明环渤海区域与西北、西南区域差异较大。反映出我国的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在区域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分布不均等问题。

不论按四区域还是六区域划分,各区域内部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变异系数均在0.5以上,表明各区域内城市间医疗硬件环境建设差异较大,反映出我国各区域内城市间的医疗卫生资源分布明显不均。

不同行政级别城市之间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差异较大。观察不同行政级别城市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指数均值可知,行政级别越高的城市其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指数均值越高,且不同城市之间均值差异较大,表明医疗卫生资源过多地集中在直辖市,而行政级别较低的城市特别是地级市的资源则相对不足,这就导致了行政级别较低城市频繁进出高级别城市以获取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从而加剧了高级别城市人均医疗卫生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并使流动人口公共卫生防控的风险不断增加。

各城市群之间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差异较大。观察各城市群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指数均值可知(见图2),东部区域城市群其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指数均值较高,京津唐城市群位列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首位,其均值甚至接近南宁城市群均值的两倍。医疗卫生资源过多地集中在东部区域,且与中部和西部的城市群之间在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方面差距较为明显,而中、西部城市群医疗硬件资源则相对不足。

图2 各城市群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对比图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数据库

另外,各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分化较为明显,25个城市群中有18个的变异系数在0.5以上,表明城市间的医疗硬件环境差距问题仍较为突出且亟待弥合。

3、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存在更为明显的分布不均现象

观察各分项指标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指数均值与变异系数的对比情况(见图3)可知,三甲医院数均值在分项指标均值中排名末位且变异系数排名首位,表明我国各城市优质医疗资源普遍较为匮乏,水平较低,且城市间优质资源差异较大,存在相当明显的短板和分布不均现象。

图3 各分项指标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指数均值与变异系数对比图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数据库

研究数据显示,环渤海区域三甲医院数均值最高,西北区域三甲医院数均值最低,表明环渤海区域与西南、西北区域差异较大。反映出我国各城市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在区域间呈现出更为明显的分布不均等问题。根据各区域三甲医院数变异系数的差异来考察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区域分布不均的问题,可以发现,各区域内部三甲医院数变异系数均在1以上,表明各区域内城市间优质医疗资源的差异情况比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更为严重,而且各区域内城市间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分布明显不均。

不同行政级别城市之间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差异更为明显。行政级别越高的城市其三甲医院数均值越高,且不同级别间的均值差异与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相比更为明显,表明资源较多集中在直辖市等行政级别较高城市,优质卫生资源在不同行政级别之间存在更为明显的分布不均等问题。

东部与西部城市群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差异更为明显。东部区域的城市群其三甲医院数均值较高,京津唐城市群位列优质资源首位,且与西部区域的部分城市群均值差异比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更为明显,表明优质卫生资源更为集中于东部区域城市群。

图4 各城市群三甲医院数均值对比图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数据库

此外,各城市群其内部城市之间优质资源分化更为明显,25个城市群的三甲医院数变异系数均在0.5以上,其中,中西部城市群内部分化现象尤为严重,表明城市间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差距问题更为突出且亟待弥合。

二、对策建议

1、加快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全国均等化布局

此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暴露出我国城市间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总体分布失衡,存在中小城市和大城市非中心区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为此,一方面,我国各城市政府应在弱势地区适当提升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规模。进一步提升弱势地区医疗物资与人力资源的高质量投入,健全体系、扩大编制,加大财政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支出,进一步缓解医护人员不足的现实,同时还可以拉动政府消费,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更高效率地带动GDP增长,弥合区域间医疗硬件环境差距,缩小不同行政等级城市间的医疗资源差异,增加弱势地区病床数量和提升诊治能力,鼓励医疗机构在周边地区采用合作或购买的方式扩大本地医疗规模。

另一方面,应从人才、技术、财政等方面加以改善,来促进国家优质医疗资源的均等化。政府相关部门应着力在空间上,统筹、调度和引导好医疗等各种公共产品以及急需生活产品和服务,合理匹配优质医疗设施应用到医疗资源弱势地区。此外,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进一步深入实施,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2、推进并完善基本医疗资源在城市群周边及中小城市布局

湖北省超大城市武汉的突发疫情表明,一旦城市发生超出合理规模的过度聚集,将很可能会产生多种负外部性,潜伏较大的风险和隐患,传染病疫情等公共卫生安全风险便是其中之一。

对此,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借助“互联网+”的力量下沉,使医疗资源尽可能覆盖城市群及周边中小城市。各地可采取“结对子”办法,让医疗资源富集与资源稀缺城市的医疗机构跨省、跨市、跨区定向对接,通过网络远程进行合作诊治,最大限度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另一方面,应及时汇总防疫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城市公共产品在空间配置上存在的问题,构建多中心、网络化、间隔状的城市区域新形态,加快提升城市群周边及中小城市医疗硬件环境建设水平。

3、加大医疗资源补短板力度

我国在医疗硬件环境建设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方面仍存在短板。为此,一方面,在积极应对当前疫情紧急状况的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借疫情应对之机推出医疗与公共卫生补短板工程,提升医疗卫生专业人才供给的数量和质量,特别是在各地高校增设管理学与医疗卫生交叉的跨专业学科,加大培养跨学科交叉性人才投入力度,解决当前医疗卫生专业院校存在的重治疗轻管理等人才培养与现实医疗需求不接轨问题。

另一方面,政府卫健部门应结合这次防疫的实战,对辖区资源的软肋和瓶颈进行检视。进一步把握当前本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整体情况,扩大医疗及公共卫生事业基础设施投资,为未来突破软肋、打破瓶颈、解决失衡、完善体系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做好准备。

4、推动全国健康医疗卫生服务的网络化、数字化和智慧化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健康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在各地医疗资源相对紧张的背景下,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整合全国乃至全球资源开展远程医疗新模式,积极开展远程会诊、远程探视、移动查房、远程接诊等方案,减少医护人员的近距离暴露,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另一方面,以疫情为起抓点,各地应进一步集成医学大数据资源、构建临床决策、疾病诊断、药物研发等支持系统,拓展公共卫生监测评估、传染病疫情预警等应用。通过医疗卫生设施服务的网络化、数字化和智慧化,拓展以城市群为基本单位的医疗资源共享模式,有效降低由于人口过度集聚于少数大型城市所带来的公共卫生安全风险。

此外,还应制定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建立健康档案等基础性数据库,规范居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严格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准入,建设实名认证等控制系统,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使医疗网络化、数字化与信息化对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医疗服务的内容与形式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为深化医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课题组长:倪鹏飞

课题执笔:李博、倪鹏飞

课题成员:徐海东、曹清峰、马洪福、郭靖、郭金红、龚唯进、彭旭辉、刘笑男等

    责任编辑:田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