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战疫|无人独处孤岛:疫情中对全球化的思考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徐秀丽
2020-03-16 13:00
来源:澎湃新闻

近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快速蔓延,3月11日,世卫组织已宣布本次疫情为“全球大流行病”(Pandemic),全球确诊突破12万例。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疫情态势,中国抗疫防疫逐渐从国内拓展到全球。3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向韩国总统、伊朗总统、意大利总统和欧洲理事会主席和欧盟委员会主席致慰问电,各国守望相助,攻克时艰,是我们向国际社会表达的明确信号。

无人独处孤岛,必须同舟共济

此前,3月12日,中国驰援意大利的物资和专家顺利抵达,据悉,意大利《共和国报》脸书、推特背景图都换成了中国医生形象,海外社交网络上,意大利人表达了对于中国人的感激之情。这一幕何其熟悉。前一阵,在国内抗疫期间,全球共有70多个国家、近10个国际组织向中国提供了各类物资援助,中国政府和民众也通过各种渠道表达了谢意。驰援意大利只是众多案例中的一例。中方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已在3月11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宣布了中方五大举措助力全球抗疫:第一,同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加强沟通协调,正如国内抗疫伊始一直所秉承的原则,比如第一时间向世卫组织分享了病毒基因序列信息,及时向有关国家和地区通报疫情等;第二,同世界各国开展抗疫经验分享和交流。目前,中方已发布了七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和六版防控方案,并已翻译成多国语言进行分享。第三,向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专家团队,开展技术援助。第四,向国际社会提供药品、口罩等防疫物资援助。第五,同国际社会加强在药物、疫苗、检测试剂等方面的科技合作。

这一系列组合拳兼顾长期和短期效果、基于多边和双边平台明确表达了中方在新形势下联动国内抗疫和国际抗疫两条线的决心和行动,既是对于前期国际社会支持中国的一种回馈,同时也是对于自身承担国际责任的一种表达。

上述行动提醒我们,需要再次审视国际发展合作的力量。可以说,本次疫情以一种我们没有料想到的方式提醒我们各国、各个地区、生活于不同文化中的人们是如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管是因为病毒快速传染本身,还是因为由于疫情所导致的产业链的停顿,从中国到东北亚,到欧洲、到美国、到拉丁美洲和非洲,人们逐渐清晰地体验到,无人是独处孤岛,各国必须同舟共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当下全球联结性最真切的表达。

愈加频繁的全球挑战需要新型国际合作

也正因为不可逆转的全球联结性的日益增强,全球性的共同风险,诸如公共疫病、金融危机、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等也随之相伴而生。面对这些前所未有的全球深入联结、日益复杂交织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风险,我们需要进行知识、技术和组织制度的创新,如何更有效地加强全球团结、提升集体行动是该创新的核心要义。因为越是危机关口,地缘政治的冲突和对决、意识形态上的偏见和固执、极端民族主义、种族主义的保守和排斥反而越是滋长。

我想没有人会愿意回到古典时代国际无序的状态,战争成为常态,对立成为主角;也很少有人能真正回到15世纪之前世界各地相对隔绝、尚能独善其身的孤立状态。先人们用鲜血和战火锻造了以多边体系为中心、以和平和发展为支柱的全球治理架构,历经70年的风风雨雨,虽屡遭批判,其所赖以生存的预算也不断遭受削减,但面对日益频繁的全球挑战与风险,国际发展合作这支“和合”力量的必要性却再次得以彰显。

从当前防疫抗疫中中国与世界各国互动的进展来看,我们正在借此引领全球形成一种超越单纯商业利益和地缘政治的新型国际发展合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我们遭遇挑战时,在依靠自身力量的同时我们接受来自国际社会的善意支持;当他国陷入相同的境遇时,我们愿意伸出援手,提供物资、分享经验,并共同加强全球公共卫生体系和弱势群体生计保障体系的建设,这是一种明确的态度。

在这次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后,不管是从时间节奏上看,还是从空间互动上看,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互援互助都已超过了经典意义上以北半球国家提供给南半球国家为主、单向给予的国际援助传统关系,而呈现出更为平等、多线、互助的全球新团结精神,全球社会也因此而生,从这个意义上说,为适应未来可能愈加频繁的全球挑战,以及由此而生的纷争,一种更能超越地缘政治、以更大视野关注全球联结性、关注全球共同挑战、并能采用有效务实模式的新型国际发展合作正破土而出。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朱郑勇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