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业疫情报告①行业现金流紧张,线上模式迎春天

上海交通大学健康长三角研究院
2020-03-14 11:44
来源:澎湃新闻

医药行业与疫情防控息息相关,疫情的发生发展必将在短、中和长期对该行业产生全面深刻影响。

一、短期看,疫情对行业发展是挑战也是机遇

1、药品、医疗器械生产受限

我们将药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为疫情防控生产医药产品企业(被征用企业),第二类是防控药品研发相关企业,第三类是普通医药生产企业。三类企业受疫情影响详细情况如下:

(1)被征用企业:此类企业政府全力保障复产,并积极协调上游供应链复产和员工返工。目前生产可能以非常规或毛利贡献低疫情防控产品为主,后续结算或者利润补偿尚未有明确政策,估计更多的是税收减免或者财政补助,对大部分企业来说更多的是履行社会责任。另外,目前生产物资一部分满足临床医疗所需,另一部分作为战略物资储备。上述储备物资如疫情结束后还有剩余,扣除正常的动态储备,其余的要抓紧开展多渠道处理。。

(2)疫情防控药品研发相关企业:特殊时期,只要与疫情防控有关的在研药品,均有绿色通道可快速申报上市,相关医药企业都积极开展注册申报。

(3)其他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此类企业生产经营受疫情影响最大,原因如下:一是员工外地返工困难以及返回工作地后必须采取14天隔离政策;二是口罩及原辅包等物资库存不足导致无法全面复工;三是产品物流配送受阻导致补货和出货困难;最后是医药商业企业回款周期拉长,尽管银行有对防疫物品采购的特殊贷款通道和政策,但对于与疫情相关性不高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企业来说现金流会相对紧张。

2、医药行业生产流通资金面压力明显,业务受到显著影响

医药行业的药品生产、研发、流通等互相依赖,环环相扣,作为医药行业中枢神经的医药流通企业受影响最大。疫情后国药控股及各地医药商业龙头承担了疫情物资的物流和采购的重要工作,医药商业企业回款周期受疫情影响延长,因疫情药品采购付款都是由医药商业企业先行支付,此举必然压缩其现金流,导致拖延其对上游生产企业的付款,最终传导效应将导致整个医药行业现金流紧张。

此外,医药行业各类企业受疫情影响业务量也出现显著缩减。根据中物联医药物流分会针对18个省市120家医药生产、物流及商业企业的调研数据,有将近一半的企业业务量减少30%以上,有接近85%的企业业务量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医药商业企业和物流企业的业务量下降最为明显,生产企业受影响相对较小。

3、医药产品物流逐步恢复,上下游复工将带动供应链正常运转

本次疫情对医药物流配送最大的挑战是个人医药器械类货品的配送需求短期内暴增:医用口罩、个人体温计、抗流感病毒类药品的网络订购订单急剧增加,但无车可调、无人可送,尤其是各地乡镇终端的最后一公里。根据中物联医药物流分会2月底的调研数据,2月13日前复工的医药企业达到70%,8%左右的企业已在二月中下旬复工,13.33%企业预计在3月复工。

4、医药企业产品销售模式将发生转变

此次疫情期间,诸多重灾区三甲医院均发出通知要求杜绝所有医药公司以电话拜访、微信会议、电话会议等形式打扰医务工作人员,绝大多数医院更是早已暂停接待线下拜访。

考虑到近期上市的新产品以及新近纳入医保目录的产品,需要高频率的医生拜访和临床学术活动支持以推动进院和临床使用。而由于疫情防控大量学术推广工作转向线上运行,这对销售能力较弱的创新药企可谓一大挑战,这类产品销售如不积极准备新的应对营销方案,其2020年的市场表现将受较大影响。

5、抗击疫情相关产品市场出现显著扩容

此次国家医保局一系列举措对未来相关传染病预防、应急、治疗药物、疗法获批及医保支付传递了积极信号,该类产品未来的注册准入将更为顺畅,相关产品市场也将出现较大规模的扩容。

首先,根据工信部发布的信息显示,医疗防护用品、消杀用品、医疗药品和医疗器械等五大类100多个品种包括监护仪、呼吸机、麻醉机、心电图机、CRP、消毒产品线、雾化器、血氧仪、口罩、手套、鼻喷雾等产品需求量猛涨,预计相关产业链产业将在短期内迎来繁荣发展。

其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其中推荐的抗病毒用药为以往临床经验证明有效或实验证明对冠状病毒有一定抑制性的药物及其相关辅助药物,可预见2020年中国医药市场中,抗病毒药物针对呼吸系统疾病相关症状药物、免疫增强药物市场被疫情防控需求拉动,增长将高于之前市场预期,部分中成药,特别是针对寒湿郁肺、疫毒闭肺、脾胃气虚类的中成药或饮片,预期也将有出色表现。

再次,此次疫情大幅度提升了体外诊断技术的应用场景需求。作为新兴行业,我国的体外诊断技术自非典以来飞速发展,打破少数跨国公司的长期垄断,为疫情防控立下汗马功劳。从新冠疫情开始到检测试剂盒投入临床使用不到一个月时间,研发效率的提升得益于十数年的科技创新和积累。未来快速诊断和高精准的基因测试盒有望成为传染性疾病防控中的关键一环。

最后,此次新冠疫情还暴露出危急重症ICU救治能力较弱、各地单独隔离院区不足和县级医院发热门诊建设不足的问题。现在县级医院扩建过程中,发热门诊会成为重点建设科室;本次疫情暴发后,除武汉紧急建设了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外,全国已有20多个省近60家医院要建设单独隔离院区,大的院区如小汤山、深圳三院是千床级,其他的几十到几百床不等;危急重症ICU病房,未来几年也会迎来新的建设期。根据中华医学会数字,目前国内ICU床位/总床位为5%-6%,发达国家达到15%,美国18%,国内普及率较低,单间隔离ICU也比较少。未来几年,发热门诊、危急重症ICU病房、单独隔离院区的建设,将带来额温枪、小型生化/免疫检测仪、带CPR检测的血球仪、血气分析、血氧仪、监护仪、超声、呼吸机、雾化器、制氧机、输注泵、移动DR、便携超声、血球仪、传染防护耗材等医疗设备及耗材的大量需求,相关医疗设备市场将进一步扩容。

6、全球疫情蔓延对原料药及化学中间体、医用器械等产业链产生冲击

目前,全球原料药产量60%来源中国和印度,而印度生产原料药也高度依赖于中国提供化学中间体,近期各国疫情的迅速蔓延将在短期,甚至中期对原料药生产和医用耗材的全球供应链产生极大压力。

首先,当前中国原料药企业和化工企业一直受环保影响,产能并未完全放开;而该细分行业主要生产企业集中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由于疫情造成延迟复工,原料药和医疗器械产能更加不足,目前供国内对抗疫情使用的医疗器械生产在政府调控下得以迅速恢复产能。其次,印度供应全球20%的仿制药,其国内生产原料药库存仅有1-2个月,如受疫情影响无法扩大生产,库存很快将耗尽。印度政府已于3月3日宣布:由于新冠疫情对全球药品供应链的严重破坏,从即日起限制26种活性药物成分(API)和由其制成的药物出口,优先供应国内需求。最后,由于产业链传递效应,目前欧洲地区已开始出现原料药短缺。《环球时报》2月20日报道指出,“欧盟在近期的一次紧急会议上指出,法国和芬兰已提出了对原料药短缺的担忧”。

二、中长期看,疫情对医药行业影响趋于正向

1、应急保障型物资及预防药物相关市场可能迅速扩容

通过本次疫情防控,从国家到地方各级卫生疾控部门、医疗机构都充分意识到,重大传染病预防及应急保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相关应急保障物资的采购、储备、更新也将更为重视。从中、长期看,对消毒防护、快速诊断物资、传染病预防及治疗药物、各类疫苗产品等的研发、储备都将进一步加强,相关细分市场均有可能出现规模增量。

2、大众相关疾病意识及产品认知度显著提高有助于行业发展

本次疫情的暴发,从国家到个人对疾病预防、早期就诊、治疗方法和药物及疾病预后和危害的认知都将更为深入,一定程度上会拉动呼吸系统及感染性疾病,甚至影响患者愈后的部分基础疾病,就诊率、诊断率、治疗率和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从公民对本次疫情的认知和防护意识的提高来看,未来医用防护类产品,特别是医用消杀类产品上下游均迎来长期利好,包括相关产业在零售渠道的销售。

3、新兴线上诊疗模式及药物获得渠道推广,大幅提高医药产品可及性

受此次新冠疫情影响,中国医药行业的政策导向、行业发展趋势、消费者习惯等都将真正迎来数字化转型。疫情期间,腾讯医疗、微医、平安好医生等多个平台在线问诊量激增,数万名来自各地的医生奔赴各大互联网义诊平台,开辟“空中战场”,缓解线下医院诊疗压力和承担大量分级诊疗工作,有效解决了特殊时期很多非急诊慢病、常见病患者的就医、配药问题。

预计经历此次疫情,线上问诊将走向普及化,成为患者在线下求医之外的新选择。此外,疫情还带动了医药电商和医药O2O模式的井喷式发展。相信疫情过后,消费者的线上购药行为会得以延续,医药企业必须更加注重互联网医药的发展,线上药品的种类将更加丰富和多样,配药业务也将日趋规范和完善。

综上,长期来看互联网医院、线上药店等新兴诊疗和药物获得平台或渠道都将得到更好的应用和发展。我们判断,未来互联网医院的发展可能会出现如下趋势:一是政策逐步优化可能助力互联网医院多维发展,逐步获得对常见病、慢性病的复诊和处方权;二是大数据开放和应用将能够提供更加精准的医疗信息化服务;三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参与助力探索“医+药”精细化模式,提升药品相关服务的合规性、安全性、有利于业务向专病管理、健康管理等方向延伸发展;四是保险行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医疗支付方式,以保险直赔给医疗机构与合作药店,省去就诊患者先垫钱后走保险的漫长等待。

(报告执笔人:张录法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健康长三角研究院执行院长;罗津系上海交通大学健康长三角研究院专职研究员、办公室主任;赵国闯系上海交通大学健康长三角研究院副秘书长;梅寒雪、刘思言系上海交通大学健康长三角研究院研究助理)

    责任编辑:田春玲
    图片编辑:蒋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