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日志|续写武汉二手书店:在家读书,读故乡的书

Ewbar
2020-03-10 13:43
来源:澎湃新闻

1月23日,从10086收到封城的短信通知后,马老板在朋友圈发出了疑问: 

“真的吗?”

1月24日,以老家恩施的土鸡炖莲藕为主题的年夜饭,预示着庚子年的开始,武汉也在一阵喧嚷中进入了封城的日子。即便菜单上有八个菜,还是应了他在朋友圈中的感叹,“江城犹如壮士断腕,谁能体味个中滋味。”

最大奢侈,是维系日常  

曾经热闹非凡的青龙巷。Ewbar 图

马老板是专营二手书的“泉之旧书”的老板,大家都叫他老马。2019年我到湖北旅行淘书时,在青龙巷中遇到这家书店,收获不少。旧书将店面塞得满满当当,附近的户部巷是“汉味小吃第一巷”,小吃摊琳琅满目。我们曾经在书店聊起旧书业的起伏,以及那些流转的珍贵。沿长江的这座城市,像虎穴般充满硬气与奇想。巷子口的深处,夹缝中能看到附近的黄鹤楼。如今的日子里,黄鹤楼虽然亮了灯,但热闹四散,宁静游荡其中。

如今夹缝中的黄鹤楼独显落寞。受访者供图

老马的家离书店不足二十米,周围百分之九十的住户是老房子和平房。为了防火防盗,疫情期间他仍每天独自去书店。虽然老家在恩施,每年他仍选择留在武汉过年。孩子和妻子有时回老家,有时回孩子外婆家,但今年特殊,正好一家三口都在武汉团年了。也恰是今年特殊,大家在武汉与这座城市被共同隔离着。

租住的房子单门立户,还有一个小天井。阳光出来的时候,老马就会在兰草旁边读书。一家人作息规律,上午孩子做作业,妻子做家务。下午大家下棋,偶尔看看球赛。每天准时收看新闻,关心疫情变化,春节时追看诗词大会。一切看起来与平日无异,但所有人都明白,如今对于湖北而言,维系日常是最大的奢侈。

老马家中的小天井。受访者供图

封城持续,物资是最为紧张的一环。老马一家最早只有五只口罩,待到封城后疫情蔓延,再跑去几家药店时,被告知口罩都已经售完。最后,他是这样评估的,一家人经常锻炼,身体都不错。孩子放了寒假后,天天去小区打乒乓球,封城前每天晚饭后还会在长江大桥上走一个来回。结合以上分析,他觉得一家人健康情况尚可,也就放弃了囤口罩一事。妻子外出买菜时戴了两只口罩,回来用取暖器烘烤消毒,等到第二次去超市时再用。

柴米油盐是生存的基本,每一次买菜都被详细地记录下来。春节前就储备了腊肉、腊蹄子等;第一次购物是正月初八,在附近的中百仓储;第二次补充是正月十九,每次都计划买够10天以上的菜蔬。第三次是在封城后的第28天,有一辆小车开进了自由路的网咖前,卖组合好的菜。老马家中虽然还有储备,但随着外头闹嚷起来,老马的妻子还是出去排队买回了一包,他一一捡出并记录下来:花菜二只、白菜苔二小把、芹菜一把、土人参一只略大、红心土豆一小袋,总计40元。

社区的公告。受访者供图

在家读书,读故乡的书 

三十六平方米的“泉之旧书”二手书店里,有五、六万册书籍,兼营古籍善本、线装书、字画、邮票、明信片、小人书及其它杂件。老马从武汉恩施大山来到城市务工,当初只是看书、买书,到后来成为旧书贩子,经营二手书店,书不仅是这家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家人可信可贵的生活经验。

书店仍大门紧闭,但老马每天都会到书店检查。受访者供图

隔离的日子里,对于老马而言,看书是一如既往的事。用他的话来说,最近读书有点凶,恩施巴语的“凶”即狠、快、多等意。大过年难免思乡,读家乡的书也成为了他的计划,关于武汉的,就读方方和池莉的小说;恩施的则读叶梅、李传锋、王月圣、甘茂华、杨秀武等老师的散文。在回答我的提问时,他已经读完了李传峰的散文集《西望溇水》和王月圣的百篇散文集《乡景》。这两位作者都是他的恩施老乡,写的也是家乡之事。乡愁的东西,足以唤醒民族的自觉意识,也能战胜突如其来的变故。人为什么要读书,老马认为这兴许是原因之一。

进入三月,原计划正月初六开业的书店仍大门紧闭,疫情让所有人都只能继续原地等待。在孔夫子旧书网开设的网店也因为无法将书从湖北寄出而遭遇退单,当中也有一些顾客表示理解。不少书友通过网络向他问候,封城时大家都在疑虑“真的吗”,如今什么时候能开门,也几乎是一句毫无回音的自问自答。湖北像颗震荡的铅球,闷声地砸在每一个人的身上。老马一家虽然身处风暴中心,却有着难得的平静。朋友圈记录着户部巷前的人与狗,雨和雪。

冷清的巷子,只有狗最为悠闲。受访者供图

他坦言,刚开始以为疫情很快就能过去,现在知道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能用平和的心态对待大疫,是因为能够直面。有知则平静,无知则惊慌。2003年非典时,他虽然不在广东,却一直有关注,也明白平日健康卫生的重要。在我们对一系列新闻事件充满着质疑、愤怒的时刻,他只简单地叙述他的理解:政府的举措,是否有利老百姓,老百姓是有判断的。对于那些忘了使命,因利失职的人,老百姓肯定愤怒,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读书明理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但大疫之下,“真实”二字分量尤重。

“活着”这个词既坚韧又脆弱,可以是部小说,也可以是个短句。我们能够相信什么,我们又能够怀疑什么呢。

书店之路,保卫与自救 

2月24日,原本正计划15周岁生日活动的单向空间发布了一封众筹求助信,自救会员计划的口号是“走出孤岛,保卫书店”。对于这家创办了15年的地标式的书店,这种决绝的口号让读书人心酸又警醒。实体书店之艰在我与老马之前的聊天里已经谈过许多,二手书店又是当中的小众分支,在城市中的留存率已经很低。“泉之旧书”同样是从2005年的一家无名小店开始经营,到今年也已经有15年了。它与武汉这座城市共同经历着众多变迁,在上一年的采访里,老马最后是这样说的,“只要能挣到吃饭钱,就会一直开下去,即便哪一天真的开不下去,除了留念,肯定没有悲伤。”

陌生书友的留言让老马感动。受访者供图

环顾周围的二手书店,大家也有积极地在线上“自救”。深圳的外来之家书店在数年前被迫转移回湖南老家时,带了一万多册的二手书。这次老板过年回家,天天满负荷地分类清理,并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售卖。上海的梅菲斯特书店,仍然如往常一样,在朋友圈摘录着旧书上的字句,或是老板与这本书的旧闻轶事,搭配四宫格的书照。

而就在3月5日惊蛰的那天,武汉的书店圈传来一条消息, 位于武大附近的“又合书舍”被盗,以老马的话来说就是,书店大多本来难以为继,在疫情之下还来一个“飞天大盗”,让书店人雪上加霜。又合书舍的老板人在汉南,也无法回到武昌的店里查询。听到这件事后,老马赶紧跑去书店检查。十五年来,他都没有回家过年,书店除了防盗,还要防火。

老马说,待到城市解封,开店的第一天,要将年前准备的两块新的店名牌匾挂起来,迎接新老顾客,牌匾是他亦师亦友的两位朋友书写的。

老马的朋友为书店写的字。受访者供图

日子要过,书店要开。2020年2月3日,武汉封城的第十二天,是老马的生日。他在微博记录了这个难忘又日常的一天:

“天空晴朗,阳光温暖,武昌司门口大街上有顺丰快递员穿过,青龙巷有狗一只探头探脑,大约也知封城之味。虽然封城,却封不住时光的步法,今天是我正式生日,正式走入四十六岁的日子,在此一并忱谢初九给我生日祝福的亲朋好友。并记前日中百仓储之菜价一二:萝卜一元一斤,苞菜五毛一斤,上写爱心苞菜。 #武汉·司门口#”

(作者系独立评论者,毕业于都柏林大学电影研究系。)

    责任编辑:沈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