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变废为宝,把二氧化碳握在手中?|远见者,恒动也

IDEAT理想家
2020-03-17 09:33

我们所处的时代,每一天都在发生悄无声息却影响深远的变化。正如作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所说:“在地球这艘宇宙飞船上是没有乘客的,我们都是船员。”已有一部分人朝着这个使命前行,因为任何人都可以改变世界。

近一个世纪,“Perpetual”(恒动)文字可见于每一只劳力士蚝式腕表。然而它并不仅是一个镌刻于表盘上的文字,更是一个哲理——喻意对卓越的恒久追求,不断探索并促进知识共享,务求造福人类,建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劳力士创办人汉斯·威尔斯多夫先生©Rolex;1953年,艾德蒙·希拉里爵士和丹增·诺吉登上珠穆朗玛峰©Alfred Gregory/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1960年,深海潜艇的里雅斯特号©Rolex

对劳力士创始人汉斯·威尔斯多夫(Hans Wilsdorf)先生而言,地球就是一个天然实验室。1930年代起,他开始以极端地带作为腕表的测试场所,并支持深入未知领域的探险家。世事变动,探险领域亦改弦易调。在21世纪,探险从最初纯粹的探索发现,逐渐成为保护自然界的方式。劳力士致力奉行创始人的理念,支持现今探险家的崭新目标:保护地球。

劳力士与国家地理学会进行探险合作,Perpetual Planet极地探险队的一员在珠穆朗玛峰昆布冰瀑进行科研探索©Andy Bardon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在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岛,席薇亚·厄尔女士的“蓝色使命”计划创建了第一个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希望点”。©National Geographic/Getty Images

为此,劳力士于2019年推出名为“保护地球,恒动不息”(Perpetual Planet)的计划。此计划迄今包括与国家地理学会(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的深化合作,携手搜集气候数据;席薇亚·厄尔(Sylvia Earle)女士的“蓝色使命”(Mission Blue)计划,通过“希望点”(Hope Spots)网络保护海洋;以及劳力士雄才伟略大奖(Rolex Awards for Enterprise),表彰拓展世界知识、促进人类福祉及保护自然环境的项目。

保护地球,恒动不息:推动改变之士(01:00)
通过与劳力士合作打造“远见者,恒动也”栏目系列故事,秉承“保护地球,恒动不息”的精神,我们将一起关注这些远见者及其项目,共同创造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巴西亚马逊,2002年劳力士雄才伟略大奖获得者José Márcio Ayres创建了Mamirauá可持续发展保护区。©Rolex/Marc Latzel

用秸秆制造多功能材料

王德善(02:54)
干黄的秸秆在田野中废弃,焚烧似乎是唯一的出路。大面积的废物和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让人看似束手无策,却在王德善的手中变废为宝,化为巨大的利用价值,并将二氧化碳牢牢地把控在手中。

王德善的故事就始于一个伟大而简单的信念:减少森林砍伐,改变世界。

每年有近150亿棵树木被砍伐,相当于23个上海的面积。而森林过度砍伐,则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王德善的故事就始于一个伟大而简单的信念:减少森林砍伐,改变世界。

秸秆焚烧产生的空气污染严重影响交通运输

2004年农忙时节,王德善不出意外地又滞留在了安徽合肥机场。当时天空一片阴霾,能见度极低,空气中弥漫着秸秆焚烧的气味。正是因为秸秆焚烧严重影响交通运输,王德善应邀前来与当地政府洽谈关于轻轨技术合作的项目。然而这是解决秸秆焚烧影响日常生活的唯一方法吗?在王德善心中留下了问号。

经过研究,王德善发现秸秆在农忙季节被燃烧处理是成为雾霾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中国的秸秆资源总量占世界首位,每年焚烧的秸秆达7亿吨,秸秆的利用率仅为33%。面对这一片有待开发的处女地,在英国就读机械工程专业的王德善毅然辞掉工作,一头扎进江苏淮安,投身完全未知的领域,与秸秆较上了劲。他花了三年时间与当地的一家工厂进行合作研发秸秆,目的就是希望利用秸秆制成新的材料,成为木材的替代品,减少森林砍伐,保护地球。

“由于人类大量砍伐森林,木材的供应只会越来越少。假设能找一种材料可以取代木材的话,应该是非常具有前景的。同时在自然环境保护方面,也能够做出一些贡献。我相信替代木材的新型环保材料将会在不久的未来变成现实,并得到大众的关注。那何不给秸秆一个机会?”王德善说。

2009年,王德善在江苏泰州成立RenewMaterial捷运,成功研发并推出了秸秆成分高达95%秸秆再生材料XTD XstrawDinary,平凡的秸秆被赋予非凡的特性,具有防潮阻燃、耐久耐磨、隔音隔热等特性。且秸秆本身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与油墨承载性,从而使秸秆再生材料表面的多样化处理成为可能。另外因为不含木材成分,传统木材的甲醛添加与虫蚁蛀蚀风险也被避免。XTD秸秆再生材料的出现,促成了农林秸秆在中国地区的首次规模化利用。革新性的秸秆代木可持续材料技术使再生板材可替代木材使用,每年规模化回收再利用秸秆,减少了大量成材树木的砍伐与秸秆燃烧。作为替代木材使用的材料方案,每使用1立方米XTD秸秆再生材料可再生利用1.5吨秸秆,挽救18颗成材大树,减少1.62吨二氧化碳排放。

王德善在江苏泰州成立RenewMaterial捷运,成功研发并推出了秸秆成分高达95%秸秆再生材料XTD XstrawDinary。

XTD秸秆再生材料制成的货运托盘符合ISPM 15标准,可以免熏蒸及热处理,无需检验检疫,让通关更快捷。

自XTD秸秆再生材料诞生以来,创新一直在持续,应用范围也从物流包装材料拓展至地板、家居、创意生活全领域。王德善首先从包装解决方案入手,以货运托盘为主。每年有10亿棵树木被制作成木托盘用于物流行业,且大部分为一次性使用。XTD秸秆再生材料制成的货运托盘符合ISPM 15标准,可以免熏蒸及热处理,无需检验检疫,让通关更快捷。高达95%的原材料源自农林秸秆,实现了真正的绿色环保,拥有无甲醛添加、弯曲度强、防潮等特点。其构建的高效绿色供应链,让物流成本降低、效益增加,驱动企业物流供应链的可持续性变革。

只要是传统木材与塑料应用领域,就存在XTD秸秆再生材料的未知与可能。王德善表示:“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所有需要砍伐森林获取木材的领域都用秸秆再生材料来替代。”

用塑料制造实用化学品

2019年劳力士雄才伟略大奖得主纪录片:汪郁雯 (02:57)
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制造的塑料垃圾约为3.4亿吨,而其中大部分都被倾倒入垃圾填埋场、河流及海洋中,对大气、土壤和水源造成了无尽的污染。可是目前世界上只有不足十分之一的旧塑料被回收再利用。自中国政府于2018年禁止进口塑料废物后,美国的废物处置中心和垃圾填埋场每月囤积的塑料垃圾就多达3万吨。解决塑料垃圾已经成为全人类迫在眉睫的问题,且成本日益高昂。

在美国加州的绿色废物回收基地,汪郁雯正在将塑料废物回收成有用的化学品用于制造。©Rolex/Bart Michiels

面对这项全人类最大的废物处理难题,25岁的加拿大企业家兼分子生物学家汪郁雯(Miranda Wang)有着自己的想法,她利用其创建的公司BioCellection研发的独特化学回收技术,将废料转化为实用化学品。

“目前尚没有低成本技术可将不可循环再利用的塑料废弃物变成有价值的产品,而我们收集这些肮脏的塑料袋或一次性包装物料,将之转化为有价值的化学品,从而制成耐用物料并用于生产受欢迎的日常用品。”汪郁雯说。

汪郁雯于15岁就读高中期间在一次学校活动中,实地参观了一座废物处理厂,自此便下定决心缓解这个危及全球的严重污染问题,探索创新方案解决塑料污染。后来,她与好友姚佳韵(Jeanny Yao)成为合作伙伴,二人在求学时期便成功游说了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借出实验室空间。她们与资深研究人员合作,在弗雷泽河附近发现了两种分解和吸收塑料的细菌。然而这并非二人心中最理想的解决方案。经过七年的反复测试,最终取得了惊人的突破。

汪郁雯在加利福尼亚海滩收集多种形式的塑料垃圾。©Rolex/Bart Michiels

早期的研究活动让汪郁雯于2015至2019年间筹集了350万美元的资本,并在硅谷创立了BioCellection,为全球塑料危机寻找新的方向。此后,她的公司开发出不同的回收技术,将受污染和不可回收的塑料转化为对制造业有价值的可再生优质化学品。当中一大成果就是将聚乙烯(PE)塑料分解为前体化学品的过程,其商业市场价值高达数十亿美元,要知道聚乙烯占所有塑料制品的三分之一。汪郁雯的项目较从石油中提取相同物质的工序要便宜得多,并且提升塑料废物价值达40倍,从而真正推动塑料循环再用,而非倾倒或燃烧了事。

汪郁雯与好友、合作伙伴姚佳韵(上)©Rolex/Bart Michiels;汪郁雯和她的团队正在研究将塑料转化为有价值的工业化学品的化学过程(中)©Rolex/Bart Michiels;在生物溶解实验室,烧杯显示了塑料转变的不同阶段(下)©Rolex/Bart Michiels。

因为二氧化碳会在燃烧或倾倒塑料时释放,并在原油制成化学品期间产生,而此工序的另一重要优点正是在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减少废物和化学工业对气候的影响。这是建立可持续“循环经济”的一大步,不会造成任何浪费或污染。汪郁雯的下一阶段便是设立完全的商业化加工厂。她和团队希望在2023年前,可以回收45500吨被丢弃的塑料废物用以生产化学品,从而消除320000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在生物溶解实验室中,汪郁雯观察一个塑料转化的化学过程。©Rolex/Bart Michiels

正因为汪郁雯一直致力于研究解决塑料污染的问题,并率先推动创新工序,将胶袋及包装物料等不可回收的塑料废弃物转化为具价值的化学制品,用于工业生产及制造消费品。她成为2019年劳力士雄才伟略大奖(Rolex Awards for Enterprise,RAE)的五位得主之一。

2019年6月14日,劳力士雄才伟略大奖2016年得主CHRISTINE KEUNG为汪郁雯颁奖。©Rolex/Bart Michiels

“目前几乎没有技术可真正处理肮脏的塑料。不少人也不屑清洗这些微不足道的塑料,更遑论用以制造新产品。我们特别关注此等无人愿意接触的问题塑料,开发出可持续且符合经济效益的全新工序,运用塑料制造高价值的工业化学品。我们已证明相关产品的质量与原油制成品无异。”汪郁雯如是说。

劳力士雄才伟略大奖

任何人可改变世界。两年一度的劳力士雄才伟略大奖于1976年由劳力士时任主席安德烈·J·海尼格(André J.Heiniger)先生创立,旨在纪念世上首款防水腕表——劳力士蚝式腕表问世五十周年。

并发扬品牌的基础价值:卓越品质、锐意创新、坚毅决心,以及自成立之初便一直推动公司发展的创建精神。劳力士雄才伟略大奖是一项表扬全球杰出人士的企业慈善举措,为资金不足的先驱人士提供支持,助他们克服挑战并实践其创新项目,从而提高人类的知识与健康水平。

2019年劳力士雄才伟略大奖五位得主,从左至右依次为汪郁雯、祖奥·坎波斯·席尔瓦、克里蒂·卡朗斯、葛瑞格·库尔坦、布莱恩·基塔。©Rolex/Bart Michiels

历年来,此奖项共支持了150位大奖得主,他们在世界各地作出重大贡献,致力改善大众生活,保护地球。不少项目与环境直接相关,至今已累计种植了1800万棵树木;保护了23种濒危物种及17个主要生态系统,其中包括57600平方公里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发现数以百计的新物种;完成13项艰巨的探险活动;并研发了32种能够广泛运用的创新技术。劳力士雄才伟略大奖自创立以来,一直体现品牌回馈社会的决心,这份精神与“保护地球,恒动不息”(Perpetual Planet)计划一脉相承。

申请2021年劳力士雄才伟略大奖

2021年,劳力士将颁发劳力士雄才伟略大奖予五位得主。此奖项为劳力士“保护地球,恒动不息”计划的一部分,支持锐意解决人类迫切问题的杰出之士。大奖接受18岁及以上人士申请,其创新项目须拓展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或改善大众生活。

公众可就以下五大范畴提交申请:应用科技、文化传承、环境保护、探索发现及科学医疗。线上申请截止日期为2020年4月15日。

如欲了解更多信息,敬请访问:rolex.org/rolex-awards

(内容来自IDEAT理想家)

    责任编辑:毛玮静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