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企业问卷报告:纾困应精准,急救一二产业,长疗第三产业

新冠肺炎疫情上海应对调查组
2020-02-18 15:29
来源:澎湃新闻

2月9日,澎湃研究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起了新冠肺炎疫情应对调查。本次调查的对象为上海市民、社区工作者和企业。

其中,针对上海市企业和个体户受新冠病毒疫情影响、市政府近期出台政策的效果以及其诉求发出问卷调查。

截至2月13日22时,本次调查共计回收有效问卷211份。受调研企业通过企业员工数来分类,8.02%的企业规模为300-1000人大中型企业,36.02%的企业为21-300人的中小型企业,其余为9-20人和8人及以下的小微企业。 

下图为细分行业分布个数,制造业和科学、教育、文化和卫生行业的企业最多。

一、企业复工情况

在问卷调查期间,各地逐渐开放路禁,出沪人员开始陆续返回,即便如此,截至问卷结束,沪上企业开工状况依然不乐观。仅有11.37%的企业已经开工,13.27%的企业计划正常开工。其余39.81%的企业不确定或不能开工,35.55%的企业部分开工或远程办公。其中接近一半民企无法开工或不确定开工。 由下图可知,金融、服务、餐饮等人员密集型行业的员工由于疫情,有较大比例不愿返岗。

有些行业,企业主也担心出现营业感染,其中90.91%的金融业担心返岗感染,其次,81.82%的房地产企业有此担忧。

1、中小企业开工难度大

在一般感观中,街头近乎空无一人,商业、旅游业相对应的第三产业受疫情冲击应该远远大于对第一二产业的冲击。但数据显示,第三产业的开工情况(3.29%已经开工,7.53%的计划正常开工,总计10.82%;部分开工34.59%),第一二产业的开工情况(3.52%已开工,12.06%的计划正常开工,总计15.58%;部分开工为38.18%),二者开工情况却较为接近。

通过案例调查,我们获知了其中的部分原因。企业未开工主要原因为员工未返沪和等待开工审批。员工返沪情况不会因为行业不同产生差异,所以对开工能起决定作用的是审批进度。有受访者向我们反映:目前很多地方开工审批的先后次序中,中小企业排序靠后。我们的调研对象中,人数超过300人的大中型企业仅为8.53%,其余皆为中小企业。而第三产业一般纳税规模大于第一二产业。所以第一二产业开工状况应该受到审批进度的影响。

其中,有些行业开工之后,担心经营环境感染风险较大,如金融、房地产等。

换言之,第一二产业的中小企业的开工难度,近乎等同于近乎没有客流的第三产业。

2、一二产企业抗冲击能力弱

值得注意的是,在企业能承受多长时间延迟开工选项中,只能忍受一周或两周以内的选项,一二产业为24.24%、28.79%,远远高于第三产业的10.14%、18.03%,说明固定资产投入更高的产业更无法接受企业空转,虽然此次疫情中第三产业受到的冲击更大,但一二产业抵抗风险的能力却更差。

不过,32.96%的第三产企业只能支撑2周到1个月, 选这个选项的三产企业数目远高于其他选项。如果疫情在一个月后依然无法有效控制,第三产业将会面临较大困难。

从企业规模来看, 20-300人的企业对停业时间长度最为敏感,显然这部分企业对于人力成本较为敏感,针对这部分企业,需要相应的减薪降薪谈判机制。300人以上的大企业最能打持久战。过半数的企业(33%+25%=58%)只能忍受2周以内的停工。

3、开工设备储备

关于企业日常的防护措施,通常日常消毒、佩戴口罩和测量体温需要同时具备。但是调查数据显示,日常消毒和戴口罩选项都达到了74%,每日测体温只有67%,仅有44%的企业选择温度计有库存。

根据我们的访谈,温度计、口罩、消毒液这几项中产业中供应链最为复杂,其零部件涉及到半导体模块,由于受各地开工不足的限制,温度枪产能放大最受限制,因此此项需求需要政府专项组织纾困。

二、企业受疫情影响及损失

从企业每日损失和预期复工恢复情况看,第一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包括物流行业)具有不同特征,第一二产业有明显的微波炉特性,只要复工,即刻部分复原;而第三产业,恢复元气则需要较为漫长的时间,这主要取决于疫情进展。所以针对二者恢复的特性,在目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同产业的扶持,需要不同侧重。

1、企业日损失量

从每天损失情况看,第三产业损失相对惨重,32.34%的企业每天损失10万元以上,同等水平上,第一二产业比例为29.85%;“每天损失5-10万元”这一档,第三产业的企业比例为16.92%,第一二产业企业的比例为9.95%;“每天损失1-5万元”这一档,集中了最多的第一二产业,比例为37.31%,第三产业企业比例为24.63%。

简而言之,第一二产企业每日损失较少,第三产企业每日损失较多。

从细分行业看,居民服务、修理行业损失最重,50%的居民服务、修理行业每天损失在10万元以上,其次是住宿餐饮,有41.18%的企业选择此项,再其次是36.36%的房地产企业。

2、开工后营收状况

从开工后企业营收覆盖成本的状况看,第三产业预期较为悲观,28.51%的,第三产企业认为收入不能覆盖任何开业成本,同档的第一二产企业只有18.78%;在开工后20.66%的第一二产企业获得收入能够覆盖人工支出,而第三产企业此选项仅有9.22%。从总体情况看一二产企业开工后,营收状况明显好于第三产企业。

3、企业存续能力

关于企业能够支撑多久,整体而言,企业经营者较为悲观。企业账面资金是企业存续能力最为直观和客观的指标,在我们做案例调研时,有企业主表示,他们一般会备足1-3个月的资金。而数据也支撑上述说法,53.80%的第一二产业企业、49.48%的第三产企业的账面资金能够支撑1-3个月,资金只够支撑半个月的企业不足5%。

如果以细分行业来看,从下面的折线图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表示“支撑1-3个月”的灰线获得高票。

4、谁更需要马上复工

疫情对第一季度营收税收影响较大,根据往年经验,51.96%的第一二产企业、43.43%的第三产企业第一季度营收税全年占比为20%-30%;第一季度营收税收全年占比超过30%的第三产企业的比例为35.39%,第一二产企业比例为17.88%,前者是后者两倍,说明春节旺季对于第三产业至关重要,从侧面也说明,第三产企业在第一季度的主要营收节点已经错过,三产企业复工急迫性并不太高。

从具体行业看一季度营收影响,代表损失超过上年同期50%的浅黄色线获得高票,其中70.59%的住宿餐饮企业、66.67%的居民服务、修理企业,63.64%的房地产企业,64.41%科教企业选择此项。

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获得三个结论:

1、第三产业即便复工,营收也严重受影响,收入很大程度无法覆盖开工成本。所以第三产业开工需求没有一二产企业那么迫切。对于第三产企业的扶持,需要长效政策,譬如人力成本政策、房租减免等应是政府为其纾困的主要抓手。

2、第一二产业复工可以立即进入正轨,产生的现金流可以覆盖部分成本。所以,扶持第一二产业尽快开工更为迫切,需要有力的短期政策,提供尽可能多的开工便利、物流、物资和资金,帮助第一二产业获得开工资质,开工必备防护物资,打通交通物流。

3、根据企业账面资金情况,我们可以做些极限假设。假如在返城潮和开工潮叠加之后,疫情出现反复,需要重新停工,在决定停工时长时,企业账面资金是最值得参考的指标,近半企业可以支撑1-3个月是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三、人力、资金、供应情况

1、人力难题

企业经营受到的主要影响的问题中,81.04%企业受到房租和人力空转的困扰;54.5%的企业资金链、现金流断裂;54.03%的企业受困于客户和客流稀少;44.08%的企业遭遇员工无法到岗;36.02%的企业遭遇了无法按期交货违约。

下图从细分行业展示各行业受到的具体影响, 由于电气煤气、居民服务于修理样本量偏少,出现了较为一致的答案。

从产业的比较来看,复工难影响了各类型产业(均接近25%)。二者比较,客流稀少和资金链/现金流断裂对第三产业的影响更大,员工无法返沪、供应链断裂对第一二产业影响更大。这与前面的结论是吻合的。

具体到人力方面,63.51%的企业无法承受员工带薪休假工资,62.56%的企业担心员工返岗感染,62.09%的企业员工无法返岗。还有21.33%的承租者,无力负担租金,39.81%的企业,员工担心工作的环境的安全,不愿意到岗。根据以上数据,再结合案例调研,人力减负难度相对不大,被访者表示企业可以和员工直接沟通,二者比较容易达成减薪降薪协议。

承租者无力支付承包费用一项,除了传统的商业服务等行业,科教、医疗行业的困难也很突出,在调研中获悉,民营医疗受到较为严厉的开工限制。

从具体细分行业看,住宿餐饮、农林牧渔、房地产等行业的员工对薪资满意度不高,或许会遭遇用工难题。

外出员工返沪到岗问题,截至调查结束,外出员工返沪到岗情况依然不佳,超过8成员工到岗的企业只有22.75%,5-8成外出员工到岗只有17.54%,3-5成外出员工到岗只有23.7%。近期部分地区交通恢复,但即便返沪也需要隔离14天,所以外出员工的到岗状况短期内无法改观。

2、供应链

69.19%的企业受困于交通阻断,原料供应中断。56.87%的企业,受困于供应商减少。34.12%的企业受困于原料涨价。交通不畅是企业普遍反映的困难。打通交通阻断和地域割据成为重中之重,尤其货流畅通成为当务之急。

3、资金

高达96.68%的企业受困于企业营收减少,流动资金不足。32.23%的企业无法还贷、还债,21.8%的企业融资能力下降。由于营业突然休克,企业出现流动资金紧张。

四、现有政策效果评价

1、企业的期望

企业期望政策排序中,减免企业税费是企业最想获得的扶持政策;第二为恢复物流,目前很多企业恢复生产的主要问题是人员和物资没有到位;第三,企业对于延迟缴纳社保表现出较大热情,有相当期待。

2、“上海28条”效果评估

“上海28条”除去医疗设备生产、医疗服务等特需行业政策,仅调研与一般企业适用的扶持政策。但由于政策出台时间较短,或者政策落实尚在路上,目前扶持政策的反响整体来看效果并不理想。

有些扶持政策被高票选定完全没有享受,譬如高职业培训(66.35%)、贷款展期(64.93%)、降低利率(62.09%),降低担保费率(68.25%)等几项。尤其减免房屋租金既是高票想获得的优惠,又是现实中没有获得感的高票选项(55.92%),但同时也是得分最高的选项,18.48%的企业选择完全享受到。

其次,推迟缴纳社保的评价也偏负面(36.79%)的企业选择了完全没有享受到,调整社保缴费基数收到了(28.44%)完全没有享受的结果。其他三项政策企业态度分歧,没有明确的优劣判断。

小结:目前出台的微观政策的效果还未显现,需要更为具体、更具操作性的细则出台。

在案例访谈中,企业多次反映,对于这次公共卫生危机的损失,政府、企业与社会应该一起分担责任,目前的成本都压在企业身上。甚至在晚开工的几天里,按要求应该给值班员工双倍工资,加重了企业负担,也诱发了员工和企业的对立。

另外,税金递减政策意义不大,因为企业较好收入的税收在1月份已经缴纳了,而2月又没有多少业务没有收入,如果能返还一月份已缴税收,则能产生较为普惠且实际的利好。

五、疫情对企业预期的影响

1、疫情明显打击了企业的活力。对比疫情前后三个月,企业在招聘员工(-20%)、购买设备(-5%)、购买原料(-5%)三项主要投入企业明显收缩。

2、疫情加速了上海产业的外迁趋势:对外投资从11.27%增为12.75%;向外转移的产能转移出现较大增长,由之前的5.39%增为11.76%。

3、疫情加重了企业资金压力:申请贷款从16.18%增为25.98%,其他借贷从从16.67%增为25.98%。

4、疫情恶化了企业盈利预期:对于2020年度营业状况,企业普遍偏悲观,44.08%的企业预期严重亏损;12.32%的企业预期收支平衡;仅有9%的企业预期盈利。其中第三产业明显比第一二产业悲观,36.06%的第三产企业、28.72%的一二产企业认为会严重亏本,23.08%的一二产企业认为会赢利,只有12.68%的三产企业会赢利。

不同产业的企业所需要的恢复时间没有太大差别,但是能发现不到6个月就可以恢复的第一二产业比重均比第三产业更好,6个月以上时间恢复经营的第三产业比这个明显高于第一二产业,这又一次论证的了前述结论,第三产业需要长效治疗。

从细分行业看,代表1到3个月能恢复的橙线获得高票,其中62.5%的建筑业、40%的制造业、55%的交通运输与仓储、35.9%的批发零售以及45.45%的金融业等能在一到三个月内恢复。

六 、建议

1、开工审核、开工物资应侧重第一二产业。

由于第一二产业企业规模较小,在开工审批优先次序中,处于不利位置。所以第一二产业的中小企业遇到的开工难题,近乎等同于没有客流的第三产业。但由于第一二产企业对开工延期更为过敏,只能忍受一周或两周以内的选项,24.24%的一二产业只能忍受晚开工一周,28.79%的一二产企业只能晚开工2周。

同时,第一二产企业开工之后相较于第三产企业,可以较快获得正面收益。而第三产业恢复时机的到来较为确定,只有疫情平息,人群隔离解除之后,才能看到恢复希望。

所以,目前在开工物资欠缺,复工审核任务繁重的情况下,第三产业(除供应链上下游行业除外)的开工急迫程度相对一二产企业较低,一二产业需要短期有力的扶持政策,无论是资金、设备还是政府服务,希望能够设计更为科学有力的审批程序,既能排除带病风险,又能加快审核速度,将资源向一二产企业倾斜,尽快帮助第一二产业中小企业开工。

2、扶持三产企业需要长效政策。

第三产企业的恢复是个长期过程,需要长效政策,在前述分析中第三产业的资金压力更大,49.48%的第三产企业的账面资金能够支撑1-3个月,如若一个月后局面尚未改观,第三产企业的压力将会更大,需要未雨绸缪,做好救助准备。因此,建议政策制定者从人力成本、房租减免等方面给出具有实操性的政策细则。

目前最受企业期待的减免房租政策较难落实,房东普遍不愿主动减免租金,即便国有地产,产权人也不愿意主动减租。这项政策的落地,还需要政府首先做出减免税费等举措,其次推动国有房东减租,最后号召私有业主减租。由个人、企业、国家共同承担灾害后果。

3、迫切需要纾困资金打通供应链。

问卷调查中发现,企业资金链普遍紧张,高达96.68%的企业受困于企业营收减少,流动资金不足。伴随着第一二产业的物流隔断,第三产业的资金流也被同时切断。我们对企业的案例调研中发现,传统定义中属于第三产业的供应链相关行业资金难题尤其突出。这些行业是货物中转枢纽,是钱、货、运力的交汇点,由于整个经济的突然休克,大量物资和运力积压这些物流中枢,同时资金通道也被堵塞。只有这些关键节点被疏通,整个系统才能复苏,所以资金纾困要着重盘活这一领域。

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部分平时财务状况较好,没有贷款记录的企业,突发资金困难,资金需求量大,但又无贷款记录,在银行放贷的排序中,处于较为靠后的位置。因为银行无论从保证资金安全还是可操作性方面,都会优先保证已经获得贷款的企业。如何让关键节点上的“优等生”更快获得帮助是个重要命题。

4、系统性减负,出台获得感更强的政策,让企业有确定预期。

企业对未来预期较为悲观,44.08%的企业预期2020年将严重亏损。我们在问卷调研和案例调研中都发现,尽管企业状况非常困难,但企业对纾困救难的政策并不抱太大期望, 对“上海28条”中减租、降息、延缓社保等关注度高的政策,大约65%以上的企业给出“未获得”的评价。说明目前的扶持政策可操作性并不强。

相应的,企业家只对可见的明确预期有强烈期待,只有预期明确,企业家才可以调配资源、人力做出下一步安排。而目前局势混沌,充满不确定性,很多企业陷入了能坚持多久的焦虑中,在疫情拐点尚无明确预期的情况下,只要政府坚持让利减负,拿出真正扭转局面措施,才能让企业看到继续坚持的希望。

因为此次调查样本量较少,可能存在一些数据和分析的偏差,针对此次疫情对企业的影响,课题组将持续关注。

(本文由新冠肺炎疫情上海应对调查组成员澎湃新闻记者柴宗盛执笔。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李凤对本报告所做的数据处理。)

    责任编辑:柴宗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