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大湾学校与毓英学校,一代西雅图和古巴华侨的努力

2020-01-15 17:06
上海

叶克飞

大湾学校前的广场上,村民正在晒谷,金黄色稻谷在阳光下散发着丰收的光泽。不远处有个老太太,见我打量大湾学校,便溜达过来,用台山话跟我叽里呱啦说了一大堆。

她的台山话晦涩难明,不同于一般粤语,甚至与临近的江门话都大大不同,听得十分费力。听了半天,才大致明白她说自己是朗美村人,当年这座学校是捐款所建,学校与祠堂二合一,“好靓哦”。

台山市斗山镇大湾村由多个小小的自然村组成,仅仅在广场上,就有两个村口,其中一个便是老太太口中的朗美。附近还有一个村子,村名朴素,叫做六村,大湾学校的创建者陈程学就是六村人。

眼前的大湾学校,的确经得起“好靓哦”这样的评价。1916年建成的它历史已过百年,形似中式祠堂,但又有西方建筑元素,是那个时代常见的新型设计。

更重要的是,它背后是一代大湾人在西雅图的努力。

大湾学校 本文图均为 叶克飞 摄

最早在西雅图站稳脚跟的中国人

资料记载,早在1860年,陈程学前往美国西雅图谋生。数年摸爬滚打后,他于1868年创建华昌公司。华昌是西雅图最古老的商号之一,也是最早的中国商号,经营茶叶和爆竹等。西雅图唐人街的早期建设,陈程学是最重要的开拓者。

这位西雅图商界的成功人士,始终心系故乡,热心教育,于是便有了大湾学校。

这座学校由陈程学亲自设计,从预算到采购,也是亲力亲为。他模仿西雅图的学校设计,处处以新式教育为标杆建设学校。同时为了纪念陈姓先人,陈程学还结合了中式祠堂风格,因此也称观佐陈公祠。

学校初名崇礼学校,1949年后易名大湾小学。这座台山地区常见的祠校合一建筑,正门是典型的传统祠堂风格,但两侧阳台则融入罗马柱元素,三角形山花更是典型西式风格。有意思的是,在罗马柱和山花之间的那排绿色琉璃瓦当,又是典型的中国风,可见混搭。

大湾学校侧楼有明显的西式元素,但罗马柱和山花之间的绿色瓦当又是典型中国风

两个侧门的门额之上,仍可见旧时繁体的“崇礼”与“学校”四字。如今侧门紧闭,乡民告诉我们里面其实是两条巷道,俗称青云巷。侧门上方可见一排四个圆孔,用于通风。乡民说侧楼与主楼之间有天桥相连,虽然这条巷道不过一米多宽,但这袖珍天桥也是当年非常新潮的设计。

据说,鼎盛时期,这里同时有周边村落的千余学生在读,从小学到初中共有9个年级20多个班,千余平方米的面积容纳这么多学生,可见其热闹。

捐款千元的陈宜禧,是中国首条民办铁路的建造者

陈程学并非大湾学校唯一捐资者。在一众捐资者中,陈宜禧的名字最为抢眼。

这位捐款1000银元的陈宜禧是陈程学的族侄,1860年,16岁的他前往美国谋生,后来成为一名铁路华工。当时在美国修筑铁路的一万多名华工中,九成来自四邑地区(新会、开平、恩平和台山)。因为勤奋好学,陈宜禧很快成为工程师助手,学得不少专业知识。

后来,他前往西雅图,加入陈程学的华昌公司。1873年,为修筑西雅图与沃拉沃拉之间的铁路,西雅图各家企业合资成立铁路公司,陈宜禧也参与其中,直至顺利通车。也正是这条铁路,巩固了西雅图的美国西北部中心城市地位。

到了1904年,在铁路界摸爬滚打多年的陈宜禧已经六十岁,还是西雅图商会的唯一终身理事。也是这一年,他决定回家乡修筑铁路。

那时的台山,不但没有铁路,甚至连公路都没有,陈宜禧筹集了大量侨资,铺就一条133公里的新宁铁路,以台山县城为中心,通往江门等地,这也是中国第一条自主资金且自主技术的民营铁路。陈宜禧坚信的“以中国人之资本,筑中国人之铁路;以中国人之学力,建中国人之工程;以中国人之力量,创中国史之奇功”,就此实现。

虽然陈宜禧打算将新宁铁路连接粤汉铁路的思路未能成真,连新宁铁路公司也因军阀混战的时局而负债累累,直至强行易主,但新宁铁路在中国铁路乃至近现代史上的地位都不可撼动。

至于他将台山建设为“东方西雅图”的梦想,直至今天似乎仍遥不可及,但无论是台山人还是西雅图人,都未曾忘记他。台山这座风景曼妙的宜居小城,在经济上仍是珠三角区域里相对较弱的一环。如今台山老城中心的台山商业城,正是昔日新宁火车站旧址,陈宜禧的雕像就立于广场之上。在大洋彼岸的西雅图,陈宜禧建设的广东大厦也仍然立于拓荒者广场上。

陈宜禧故居

从大湾学校出发,不过几分钟车程,就可抵达陈宜禧故居。静静的村落里,一排青砖老房子比肩而立,当年的陈宜禧就是从这里出发漂洋过海,辛苦打拼,再反哺家乡。

他曾捐资的大湾小学,百年来培养了无数村中孩童,旧校舍也在岁月沧桑中渐渐残破。2000年,又是大湾的海外乡亲们踊跃捐款,兴建新校舍。一度荒废的老校舍,近年也得以重修,仍是村民口中“好靓”的骄傲。

古巴村旁的“古巴大钟”

相比之下,台山松嘴村旁的毓英学校显然没这么幸运。这栋两层的拱廊建筑有着漂亮山花,可惜外观已残破不堪。它静立于县道旁,院门紧闭,里面杂草丛生。顶部有一个原本精美、如今却遍布锈斑的大钟,早已停摆,仿似锁住了这所学校的所有时光。

毓英学校,顶端大钟是古巴带回

这个大钟来自遥远的古巴,1921年就被悬挂于此,已接近百年历史。它的设计和打造都在古巴完成,学校的建设同样来自古巴侨胞的捐资。

早在1880年左右,松嘴村一带就有村民前往古巴谋生,站稳脚跟后更是招揽更多亲友前往。如今的松嘴村仍有八十多户人家,家家都有古巴华侨。眼前的毓英学校,正是一代代古巴侨胞的努力。这个全国最大的“古巴村”,就像大湾一样,承载着华侨的过往和期望。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