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国年 | 马来西亚华人怎么过春节?

2020-01-25 19:19
上海

丁正如意

正如国民歌曲《用马来西亚的天气来说爱你》所唱,“只是我生长的这片土地上,只有雨季和旱季……”在这个一年只有两季/没有春天的热情国度,马来西亚华人称春节为农历新年,而本地各族则用英语Chinese New Year和马来文Tahun Baharu Cina来称呼。

新年前夕,走在马来西亚的大街小巷,年味已经扑面而来——商场、店铺和街道早已张灯结彩;贺岁歌曲和“恭喜发财”的祝福声不绝于耳;剪纸、风车、捏面人的摊位,则让人回到了儿时记忆里的新年。

柔佛古庙在众神出游前的亮灯仪式 Asia Travel Book 图

农历春节期间,吉隆坡的街道上挂着红灯笼 丁正如意 图

东禅寺、极乐寺、天后宫、柔佛古庙,每年都会举办热闹的庙会、灯会、展览和演出;而丰富的文化民俗表演也会在各地连接登场,如:马来西亚国家遗产项目二十四节令鼓、马来西亚原创的高桩舞狮,武术表演、京剧潮剧海南戏……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来感受浓郁的节日气氛与传统文化。

柑、肉干与年饼,是当地人置办年货的必选。由于柑的广东话与“金”同音,拜年时“送柑如送金”,因此流行至今。至于肉干,正是国人熟悉的“猪肉脯”。从前每到过年,吉隆坡茨厂街(唐人街)的肉干店前,就大排长龙,有人甚至不辞辛劳地从小城辗转几辆巴士到吉隆坡,为的只是一包肉干。在经济尚未腾飞的岁月,无论条件如何,家家户户都会想办法买上几盒肉干在新年解馋。

与福建原乡改良的肉干一样,粿加必(马来语kuih kapit,意思为夹住的糕饼)也是马来西亚华人过年的必备小吃。马来西亚年饼种类多样,其中华马合璧的粿加必最具代表性。它的口感类似鸡蛋卷,酥脆中带有蛋香和椰香。由于制作过程中需将面糊薄片趁热卷成管状或双摺成扇,仿佛摺信一样,因此粿加必也有了“Love Letter”的昵称。

到了除夕,全马各地在外工作的人纷纷回乡,与家人一起吃团圆饭。开车必经的国道会塞车,而中转市镇的餐馆却不休假,马不停蹄地准备迎接各地的食客,好赚一笔新年财。

怒放的朵朵鲜花、饱满的金桔盆栽、随处可见的红灯笼、包装喜庆的伴手礼……可以说,在温暖的南国,年味丝毫不输中国。而马来西亚华人的味蕾,更是不断传承创新着中华味。马来西亚华人先辈南下,创造出了由记忆中家乡味结合在地食材的马来西亚美食。吃,细腻而温情地传递着马来西亚人的乡愁。

槟城姓周桥拜天公庆典 Asia Travel Book 图

说到马来西亚的新年美食,就不得不提本地的捞生文化。据马来西亚美食家林金城的说法,广东人再熟悉不过的鱼生,流传到马来西亚,被当地人与正月初七当天吃七菜羹和祈福的风俗结合在一起(潮州人吃七样菜、七菜羹和七菜粥,客家人则持七菜擂茶),成了本地最初版本的七彩鱼生。

当下,鱼生早已不独属于正月初七的美食,而是成了新年期间最重要的贺年菜。

新年期间,走进任何一家马来西亚中餐酒楼(粤式宴会餐厅),往往会目睹这番情景:鱼生准备好,一桌人围在饭桌前站着,由一人带头喊“捞起”(粤语)或“发”(闽南话),大家一边不断挥动筷子把食物高高“捞”起,一边嘴里还不停喊着吉祥话。

由于粤语里,“生”与“升”谐音,越捞越“升”,捞得越高就越吉利。于是,大家不断比拼着高度和分贝,有人甚至站到椅子上,以求“步步高升”。在一片“四字词”和“五字诀”中,好不热闹。

捞生

捞鱼生不仅可以讨到好彩头,吃起来也是清脆爽口——以生鱼片为主食材,点缀蔬菜丝、腌菜丝、水果丝等配菜,洒上白芝麻、酸甜酱、花生碎、五香粉、酸柑汁等调味料,色泽丰富诱人。如今,各种款式与口味层出不穷,将海蜇、鲍鱼片、龙虾取代生鱼片有之,加入燕窝、黑松露、香槟冻、藤椒鸡丝亦有之……各自打造不同的精彩版本。

在马来西亚,“捞生”已经逐渐被华人以外的族群所接受。马来西亚总理到主要华人政党或社团参加团拜,“捞生”必不可少,意在祝福国家发展风调雨顺。

除了美味又生猛的捞鱼生,无论自制还是外食,马来西亚人的年夜饭都少不了讨口彩的吉祥菜。

大鱼大肉样样齐全,淋上蘸汁色泽更加诱人,就连甜品的选材也颇有讲究,凤梨寓意“旺来”,龙眼则象征“龙马精神”,每一道菜都饱含人们对于新年的美好祝愿。

而各籍贯家庭的年夜饭也自有特色——广东裔除了鸡鸭鱼肉,少不了腊味。福建裔则有元蹄、五香肉卷、炒大碌面。客家裔有盆菜、酿豆腐、算盘子。潮州裔有卤鸭、蒸鱼。当然,多数华人家庭的籍贯早已融合,团圆饭也成了各菜系的群英荟萃。

吃完饭后,家人会聚在一起打牌聊天、看看电视。几近凌晨,屋外就会放起烟花、燃起炮竹,把黑夜变成白昼。我从当地朋友口中了解到,虽然在当地燃放烟花鞭炮不合法,但执法单位在这段时间常会“通融”。

除了拜年、贴福字、发红包、烧香祈福、书写对联等习俗,祖籍广东的马来西亚华人还非常重视正月初七,祖籍福建的则会在初九凌晨拜天公。

槟城极乐寺新年灯会 Asia Travel Book 图

吉隆坡天后宫

在福建裔人口为主的槟城,每年拜天公的庆典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人齐聚姓周桥,大家一起摆长桌“团拜”迎接天公诞,场面蔚然壮观。如今的天公诞不仅由福建裔庆祝,其他方言群体也渐渐接受了这个传统。

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赏灯猜灯谜之外,马来西亚还有“抛柑接蕉”的习俗。

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执行主任林家豪向我介绍:届时单身男女汇聚一堂,女生将联系方式写在柑上边,然后抛入河中或湖中,男生则捞取,趁机结识有缘人。虽然听起来就是个大型相亲现场,但想着元宵节的本意,竟也感受到了几丝古典气质的浪漫。

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

除此之外,马来西亚民俗学家李永球还热情地传授了一个颇为小众的知识点——元宵节。北马的福建裔峇峇娘惹会吃“喷岳”,而不是汤圆。喷岳,本为马来同胞的一种食品,福建娘惹将它吸收接纳,成为华人节日的应景食品。虽然与摩摩查查(Bubur Ca-ca)看似大同小异,却不可混为一谈。两者的分别是,喷岳一定要有拉惹蕉,不可下白豆,摩摩查查则用白豆,不可放拉惹蕉。至于大薯粉粿,则为可有可无,视个人口味而定。

北马的福建裔峇峇娘惹正月十五会吃“喷岳” 李永球 图

遵循传统习俗之余,城市家庭也会选择全家去电影院看贺岁片。近年来,马来西亚开启了属于自己的贺岁片时代。周青元导演所拍摄的《大日子》《天天好天》《一路有你》都是叫好又卖座的贺岁电影。对此,周青元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曾这么说道:“马来西亚自己的贺岁片是近些年才有的。我们受香港贺岁片的影响很大,许冠文、许冠杰、成龙、周星驰……都是从小看到大。2000年左右,中国大陆的贺岁片及各类型电影对我们也开始有了非常大的影响力。”

而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将会举办怎样的新年活动,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对此,林家豪表示:“在春节前半个月,我们就开始在馆内播放新年歌,做关于传统文化的宣扬。由于这是博物馆的首个春节,预约旅行团众多,所以大年初三就提前开馆了。博物馆在新年期间,会与电台、电视台,合作推广一些传统华人新年民俗。”

巴生肉骨茶也是新春美食之一 丁正如意 图

最初由姚莉主唱的《春风吻上我的脸》本是1956 年电影《哪个不多情》的插曲,是流行一时的时代曲,多年来在马来西亚华人圈也被用作贺年歌曲。视频截图

值得一提的是,马来西亚的新年歌分为两种。老歌可以追溯至老上海怀旧金曲,如《春风吻上我的脸》、《迎春花》、《贺新年》、《恭喜恭喜》……这些旧时光的旋律,经由香港,影响了整个东南亚。而新歌则是十多年来马来西亚流行的本土化作品,如与贺岁电影同名的《大日子》和《天天好天》。这些新年歌几乎都与当年的生肖有关,也往往更贴近在地环境与文化。

虽然距离原乡数千里,马来西亚华人却仍保持着传统的过年习俗,并且适应了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环境。华人对于春节最美好的记忆,也在海外代代相传。

春节来马来西亚,除了享受阳光与沙滩,不妨走进街市,和当地人一样“捞生”“饮胜”,感受一种纯粹又久违的年味。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