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学习再迎高潮,家长们的功利心淡了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实习生 沈方舟
2020-01-15 09:47
来源:澎湃新闻

提到二胡,人们很容易想到闵惠芬。闵惠芬曾经引领中国二胡艺术几十年的发展,她是中国二胡的一张名片,也是中国二胡的一个化身。

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教授汝艺是闵惠芬晚年的学生,恩师去世五年来,汝艺每年都会参加各种各样的纪念音乐会,也会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但总感觉有缺憾——众多纪念活动都集中在专业领域和高端理论层面,在青少年儿童的宣传和基础教育方面尤有不足,而要做好闵惠芬二胡艺术的传承和推广,就一定要重视青少年儿童这个群体。

为此,汝艺二胡工作室牵头组织了“首届上海闵惠芬·青少年儿童二胡艺术展演活动”。1月11日-12日在黄浦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近200位选手,分四个组别进行展演,并在每个组别决出了金银铜奖。

汝艺为获奖小选手颁奖。

展演期间,汝艺发现了不少好苗子,什么样的苗子会让人眼前一亮?

汝艺说,音乐是有门槛的艺术,要想学好二胡,第一要有音律感和节奏感,如果耳朵听不准音,节奏感欠佳,没有最基本的生理条件,根本不用入门。

第二要看手指的条件和协调性,太短、太长、太粗、太细都不好,拉二胡需要各个方面的协调与平衡,更需要左右手的配合和头脑对于双手的控制力。

第三是乐感,很抽象,只能用心去感觉。有的人能够通过音乐的声响、快慢、虚实,感受到情感微妙的变化与表达,有的人却感受不到,只是停留在物理层面,拉出物理的声音,“能让我眼睛一亮的,就是能感受到这个孩子演奏的不仅仅是声音,更是他内心对于音乐的感受。”

闵惠芬生前一直很重视青少年儿童的音乐教育。在汝艺的印象里,这位著名演奏家多次不计报酬、不辞辛苦,深入乡村甚至到小渔船上去演出,“这艘渔船是当地的一所学校,只有几个流动的学生,闵老师听说后非常感动,专门到小渔船上为几个孩子演出,就像在音乐厅里一样全情投入。这不是一般的艺术家能做到的。”

闵惠芬引领了中国二胡艺术几十年的发展,且在每一个时代都有经典曲目,比如,“文革”时期有《喜送公粮》《红旗渠水绕太行》,改革开放初期有《洪湖人民的心愿》《宝玉哭灵》,改革开放中期有《新婚别》,现代有《长城随想》,她用一部部二胡协奏曲开创了二胡艺术的里程碑,也因此拥有难以超越的地位。

“闵老师去世五年来,纪念音乐会各种各样,但我心里总有一种缺憾,能听到音乐会的人是固定的,就这么一些,随着时间流逝,遗忘与代沟就出现了。”这就好比,我们对父辈是最熟悉的,爷辈就没那么熟了,再往上就更不知道了,“如果父辈不将祖上的照片和故事拿出来跟我们说,我们很容易没印象没感情,怎么才能将传家宝传下来?关键在于不断地教育,不断地灌输。”

这也是汝艺二胡工作室举办青少年儿童二胡艺术展演活动的初衷,人才一代一代虽有更替,但每一代人若能在这样一个平台去了解闵惠芬、学习闵惠芬、感受闵惠芬,就能起到最好的传承作用。

选手比赛中

选手候场中

汝艺表示,活动全公益性,不收任何费用,今后会定期邀请专家来开大师班,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和展示平台,这个活动也会一直办下去。

在民乐器里,二胡一直是最热门的乐器之一,而且有越来越广泛的学习趋势。

汝艺观察,大概在20年前,为了提高素质教育,国内推出了艺术、体育可以在重大考试中加分的政策,涌现了一个学二胡的高潮,后来,加分越来越难,学二胡的人群也出现了回落,“近年来,音乐学习再次出现高潮,这一次可以算是真正的高潮。家长们没有太大的功利心了,只希望通过学习艺术,给孩子增加兴趣,让孩子今后的人生更有色彩、更有乐趣。”

但从专业角度来看,新的缺憾又产生了,“我们看到很多好苗子,学习也不错,艺术也不错,但家长没有让孩子专攻艺术,于是你只能眼睁睁看着好苗子溜走,等他再想进一步深入专业,已经晚了。”

汝艺补充,表演专业学习的黄金期要从小开始,所谓“童子功”,比如二胡,资质好的孩子五六岁就可以开始学了,“家长如果没有做出果断判断,让孩子错过了最好的学习年龄,初中、高中再来专攻就很难了,因为孩子的学业上来了,压力也大了。”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