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史|踢毽子的人

南音
2020-01-06 16:27
来源:澎湃新闻

早先小区里有个老师傅,长相很普通,刚退休的样子。只要不下雨,总能看见他在小区广场锻炼。他锻炼的方式特别:先是沉默不语地围着一根罗马柱转圈,边转边不断击掌,然后没有预兆地停下来,弯下腰,双掌撑地,人已经头上脚下倒立起来了。

双腿并拢竖直,双腿并拢弯曲,双腿分开,身体摇晃,周围的人以为他要结束倒立时,他突然迈开胳膊,走了起来。

用王小波的诗说,他走在空气中,走在寂静里……一直走到踢毽子的人群中去了。

倒立行走只是邻居们形形色色锻炼方式中的一种,也并不特别炫人耳目。初次看到他用手行走时,人们“咦”一声,表示惊异,后来就见惯不怪了。踢毽子的人见他走来,默默让开一个缺口,任由他穿过自己的领地,走到台阶前,以耸动的方式爬上台阶,回到他出发的那根罗马柱前。

回到罗马柱前,就像一个国王回到了自己的宝座上。背后是一群放风筝的人。南音 图

夏天,这群人总在广场角落里踢毽子。人数在四到六人之间,有些邻居一时兴起加入进来,人数也不能超过七个。踢键子对空间有需求,七个人是那个角落能够容纳的人数极限。这项运动的观赏性有一半来自声音:“嗒”地一声(鸡毛毽子笔直地踢上半空),“嗒”地一声(毽子飞出一条斜线),“笃”地一声(有人用肩膀停住了毽子),又急又快的一声“嗒”(踢到了脚尖),“哎呀”(其他人刻意压低的齐声惊呼),一短一长接连的“嗒”“嗒”两声(有人连踢两脚,把毽子救回来),“哟”(一种小群体里特有的舒缓和心领神会的喝彩)。

踢毽子的人大多是老人。不过有些是明显的老人,有些是不明显的老人。老人不太做对肌肉拉升能力要求太高的花式动作。毽子踢得最好的一位医生,身材挺拔,动作敏捷,只可惜腰上胸前已经有了赘肉。

打太极的音乐一响起,广场就自动清场了,孩子和狗不得入内。

只有那群踢毽子的人坚持待在角落里。他们收缩了圈子,但绝不离场。场地小了,毽子飞行距离缩短,嗒嗒的声音更加密集。上步也好,云手也好,野马分鬃也好,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节奏,把几根鸡毛和一摞垫片做成的毽子踢得嗒嗒作响。

有几年,打太极拳的邻居很多,还专门请了师傅教拳。陈氏太极和杨氏太极各一派,服装颜色有别(一红一白),分别占据小区东边和西边广场。东边晚上打,西边早上打。打完了,并不散去,三五成群地议论彼此的拳术优劣。特别是早上那一群,打完拳,天气还不算热,正是一天中天气最令人愉快的时候,这类讨论就特别热烈。

教拳的老师傅是男的,这时候只矜持而礼貌地笑笑,坚决不吭声,任由女弟子们叽叽喳喳褒贬不休。说到会心处,老师才呵呵一笑,点点头,飘然而去。

踢毽子没有流派之争。踢毽子的人看上去彼此熟悉,并不在意同伴技艺高低,但他们也很少有其他方面的交流。踢一会,休息一会,差不多时间到了,就各自回家了。

不知道为什么,有一次踢毽子的人也说起了杨氏太极和陈氏太极的区别。说的人有点不得要领,一旁听着的,有人默默点点头,双腿略分,双手摆了个起式,随着说的人打了几拳,边打边发问边解释。

他打得潇洒极了。人们纷纷点头,有人说,医生拳打得真好。

医生摇摇手,其他人也就不再议论,捡了毽子,回家的回家,买菜的买菜去了。

(作者系摄影师,现居上海)

    责任编辑:冯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