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究竟是什么?
原创 师建国 心声经典
人类的意识被誉为大自然最大的神奇之一,从古至今一直是人们渴望知晓的心理谜题。
1、什么是意识?
意识(consciousness)一直是一个模糊而有争议的概念(Farthing 1992)。对我们来说,意识神秘,但不陌生,因为我们经常提起它,并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它。英文的Conscious一词的使用可追溯至16世纪,但它起源于拉丁词语“conscius”——“con-”表示在一起,“scio”表示知道。
古希腊的名医西波克拉底(Hippocrates)认为,大脑既充当了意识的翻译来指挥肢体的行动,又是身体到意识的信使。
百度百科是这样定义的:心理学意义上的意识指赋予现实的心理现象的总体,是个人直接经验的主观现象,表现为知、情、意三者的统一;而生物学意义上的意识指人的大脑、小脑、丘脑、下丘脑、基底核等,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信息,经脑神经元逐级传递分析为样本,由丘脑合成为丘觉,并发放至大脑联络区,令大脑产生觉知,即意识。
Griffin(1976)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每个普通人都能在脑海里想象在时空上都很遥远的物体和事件,有关的感觉会立即涌上心头,这就是我所指的内心体验。……动物脑中出现的内心图像(mental images),并被用来调控其行为,事实上给出了意识的实用运作定义”。
Searle(2006)通俗地将意识解释为“从无梦的睡眠醒来之后,除非再次入睡或进入无意识状态,否则在白天持续进行的,知觉、感觉或觉察的状态”。
2、意识——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
我们每个人都在真切地体验周围的客观世界,产生感觉、图像、欲望、梦境、思想、精神、信念……这就是意识。我们可以通过内省来确认这种过程的真实存在,但因为我们的体验形成的是我们各自(意识主体)的内在感受,而我们无法准确知晓他人的感受如何,也难以猜测此刻别人正在想什么,因此每个人的意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私密性、封闭性和不可预测性。
意识的一个神秘特性就是所谓主观体验(qualia)问题,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对各种颜色的感觉、对冷暖的感觉、对疼痛的感觉以及我们的心情——喜怒哀愁等。人类应该具有相似的主观体验,但我们也许永远无法知晓蝙蝠的主观体验,因为我们与蝙蝠的身体结构相差太大。
但意识又不仅仅是主观的,因为它有客观的存在基础——大脑中的神经活动,因此,可以说意识是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主观映射,即意识既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意识亦是创造性思维的载体。
意识也被区分为取用(access)意识和现象(phenomenal)意识两类,前者泛指与记忆或信息处理有关的意识,而后者则指与现象经验有关的意识(Block 2008)。
简单地说,意识=感觉+知觉,或意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3、那么意识究竟在哪里呢?
撇开这个争论,现在让我们来简单看一下科学家在研究当意识减弱或消失之时会出现怎样的改变所得到的发现:当人们处于植物人状态时,并没有意识的迹象。
大脑扫描显示通常这些人的丘脑出现损伤,这是大脑处理感觉信息的一个主要中心。另一个常见的发现是丘脑和前额皮层之间的连接出现损伤,前额皮层位于大脑的前部区域,通常负责高级复杂思维。
当睡眠时,你就处于无意识的状态,你想象出的情景便称之为梦,当你醒来时,你的意识就重新恢复了。因此,每天人的生活都要经历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自然切换。
当一个人要动手术时,会被麻醉而在一段时间(如几个小时)失去所有意识。当一个人由于脑损伤变成植物人时,就会长时间甚至永远失去了意识。
在全身麻醉下当人们失去意识时扫描大脑,前额皮层也被牵连其中。随着意识减弱,一组离散的区域活性降低,而侧前额皮层活性降低最显著。
令人满意的是,虽然很多动物也有丘脑,但是与意识相关的这两个大脑皮层区域相比于人类是微不足道的。这符合一般直觉,虽然动物可能也会有意识光谱,但是我们人类的是非常特别的。
在涉及到意识的人类三个大脑区域中——丘脑、侧前额皮层和后顶叶皮层——共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比其他任何地区,它们之间以及与大脑的其他区域有着更多的连接。
如此密集的连接,使这三个区域成为了接收、整合与分析来自其他大脑区域的信息的最好地方。
许多神经科学家推测,这样把信息聚集在一起是意识的一个标志。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唯物史观,唯物主义者提出,万物自生,形具而神生,认为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精神活动是身体的产物,意识不属于物质,更类似于一种信息。好比一幅画,当你把画烧掉,画的本身会转化为其他物质,质量不会减少,但是画所承载的信息就消失了。但它是完全消失,还是去了其他新世界,在没有对意识的研究有真正的答案之前,一切都是猜测。
所以可能会存在着一个意识,让他感知到并整合了这些输入信息。形成了我们内在的感觉体验。有没有发现我们根本就窥测不到它的存在。但他却了解我们的所有,我们只能隐约的感觉到这个伴随了一生内心的我,有时像自己,有时又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