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草运输是北伐的头等大事
诸葛亮北伐最头痛的就是粮草问题。俗话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可见粮草对于军队和战争的重要性。曹操之所以在官渡之战中取得胜利,就是用火烧掉了袁绍的乌巢粮仓,袁绍军队没了粮草,军心大乱,这才被曹操打败。诸葛亮北伐,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把十万人的粮草运到祁山或五丈原的前线。
众所周知,“蜀道难,难于上青山”,现在在四川某些地区仍然可以看到栈道。所谓栈道,是人们把木头做成木桩,打入山崖峭壁之中开辟出来的路。栈道一边靠着悬崖峭壁,一边是悬空的,看上去非常危险,而古人入川或出川都要在这样的栈道上行走,栈道上甚至还可以通行牛马、车辆。栈道也是四川通往关中、陇右的主要交通方式。
淮海战役胜利以后,陈毅元帅曾经十分动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解放区人民用独轮小车推出来的。当时人民解放军投入淮海战役的总兵力是60万,但动用解放区的支前民工却是80万,超过军队的数量。支前民工用独轮小车、马车、牛车、骡车等极其简陋的运输工具,把粮食、物资、军需及时运到前线,这才保证我军夺取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
由此推断,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国时代,交通工具更为落后,诸葛亮动用十万大军北伐,就必须使用超过十万以上的民工。而当时,整个蜀国在户籍中登记的人口还不到一百万。诸葛亮为了北伐,实行了全国总动员,基本上青壮年男子都要当兵、上前线,而老弱的男子,甚至一部分妇女可能都要充当民工,运送粮草。
在这方面,诸葛亮绝对是以身作则。起初他没有自己的儿子,兄长诸葛瑾把儿子诸葛乔过继给诸葛亮,他视同己出,十分喜爱。但他命令诸葛乔也要上前线充当运输兵的小队长,诸葛亮在写给其兄诸葛瑾的信中说:“乔本当还成都,今诸将子弟皆得传运,思惟宜同荣辱。使乔督五六百兵,与诸子弟传于谷中。”(《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注引《诸葛亮集》)大概运输任务十分繁重,诸葛乔过于劳累,竟然在押送粮草的途中病死,年仅25岁。诸葛亮大公无私、高风亮节的高尚品格从这件小事中也可以看出,所以后人无限敬仰诸葛亮,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确实是有道理的。
然而蜀国国家太小、人力不足,每次到了北伐的关键时刻,在诸葛亮已经打了胜仗、正要趁势扩大战果的时候,都是由于粮食没有了,蜀国只能退兵,结果事倍功半、前功尽弃。
《三国演义》中的木牛流马
神奇的木牛流马
为了解决粮草运输问题,诸葛亮煞费苦心。史书中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可见诸葛亮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个懂得工艺技术的发明家。
诸葛亮的最大发明,就是木牛流马。《三国演义》中也有相关描写,说木牛流马不喝水、不吃草,不要人工喂养,里面藏有机关,只要拨动机关,它就能自己行走。木牛流马可以装载许多粮食,蜀军有了木牛流马就再也不为运输粮食发愁了。魏国军队见了木流牛马,大吃一惊,以为有鬼神在帮助诸葛亮。毫无疑问,这是小说的夸张。《三国演义》是在《三国志》基础上的艺术加工,不能作为史料依据。木牛流马的制作地点大概是在汉中的黄沙镇,也就是今天陕西沔县的黄沙镇。迄今为止,对木牛流马到底是什么样的形状,众说纷纭,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宋代人陈师道认为,它是一种木制的独轮车,四川人称之为“鸡公车”。专门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也认同这一观点。范文澜先生不完全同意这个看法。他认为木牛是一种人力的独轮车,有一脚四足,所谓脚,就是一个车轮,所谓四足,就是车旁前后装上四条木柱,这样行车、停车时就不容易歪倒。而流马是一种改良的木牛,前后左右有四个轮——以前的手推车有两个轮,诸葛亮改为一轮和四轮。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不管木牛还是流马,都是木制的四轮车。
木牛和流马的区别又在哪里呢?木牛的特点是载重量大,但行走的速度比较慢。根据记载,木牛每天能走二十里,一次能装一个人一年的粮食,古人一年的口粮大概是六百五十斤左右,木牛行走速度慢的原因是因为车轮比较小,“人行六尺,牛行四步”,就是人走六尺,车轮转四次。流马的特点是行走的速度比较快,但是装载的粮食比较少,大概是每次装载粮食一百四十斤左右。流马的创新之处是设计了可与车身分离的装米箱,可以自由装卸。遇到陡坡时,若车子上不上去,就可以把粮食箱卸下来,用人力来扛,把车推上去后,再把粮食箱装进车中。
2009年,高希希导演《三国》中的木牛流马 视觉中国资料
从运粮的路线来看,木牛主要在汉中到祁山这条道路上使用。这条路路途比较远,中间没有大型的转运仓库,需要载重比较大的车辆随军移动,即使速度慢一点也无所谓。流马主要使用于褒斜谷,褒斜谷的局部地段比较平坦宽阔,适用于速度较快的车辆。而且诸葛亮在斜谷口建造了大型的粮食仓库,所以对运输工具的要求是速度快,而不一定要求运量大。
那么木牛流马的功效和作用又如何呢?应该说它们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诸葛亮一共进行了五次北伐,前三次北伐都没有超过一个月;第四、五次使用了木牛流马运送粮食,情况有了转变。第四次北伐时间达到了四个月,第五次则从二月份到八月份,长达半年之久,如果不是诸葛亮病死,说不定这次北伐时间还会更长。这就说明用木牛流马运粮有一定效果,但也不能夸大其作用,因为第四次北伐蜀国最后还是因为粮尽而退兵。
第五次北伐虽然用了木牛流马,但粮食还是不够吃,所以诸葛亮又采取了新的办法,就是屯田。史载,蜀汉建兴“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虽然木牛流马运载量有限,但有一点总是应该肯定,那就是木牛流马的运输效率肯定要高于人工的肩挑手提。
诸葛亮为十万大军运输军粮,所用的木牛流马很多,决不止几十架,而是动用了上千架,那么为什么木牛流马又莫名其妙的消失了呢?我认为,其原因在于木牛流马的运输效率还是比不过真牛真马。三国时期不仅人口大量减少,而且牲口也比较少,牛和马都很宝贵,牛主要用来耕地,而马主要用来作战,组成骑兵,诸葛亮舍不得用牛马来运粮食。后来人口的数量、牲口的数量都大大增加了,所以也就没有必要使用木牛流马了。
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断出,诸葛亮使用木牛流马是出于无奈。当时的交通条件实在太差了,所谓“高山寻云霓,深谷肆无景。汉中诸城,皆鸟栖而不敢出”。(《晋书》卷34《羊祜传》)蜀汉的牛马太少,人口也少,所以才使用木牛流马,可见诸葛亮为了北伐确实是鞠躬尽瘁,想尽了一切办法。
如今,有许多学者和民间三国史的爱好者,对木牛流马特别感兴趣,他们想自己搞实物模型,复制木牛流马。据我所知,现在全国复制的木牛流马大概有数十种之多。
木牛流马模型
但是研制木牛流马是很难的。有人认为木牛流马就是独轮车,只要在独轮车上做一个牛头或马头,就算是木牛流马,但实际上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考古发掘的汉代画像砖上面就有独轮车的图画像,说明在诸葛亮之前就有独轮车了。有人按照《三国演义》的描述来复制木牛流马,结果复制出来外形很像,但是几乎没有实用价值。也有人按照现在的科学技术去复制,例如用轴承、齿轮、蓄电池和电动机等等,但这完全脱离了历史,绝不是古代的木牛流马。如果不懂得汉代、三国的历史,不懂得古代的度量衡,即便是高级木匠也是无法研制木牛流马的;但如果让历史学家研制木牛流马也是不行的,因为他们没有专门的工艺知识和技能。
总之,诸葛亮确实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留给后人的不仅是智慧的财富、精神的财富,还有科学的财富。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