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海火器丨古代重型金属管型火器始祖——碗口铳

2020-08-11 18:12
上海

编者按丨
2020年7月5日,中国航海博物馆倾力打造的『靖海神机:中国航海火器文物展』正式开幕。这是国内首个以航海火器为主题的临时文物展览,荟萃馆藏130余件/套展品,力图从多角度、全方位来揭示中国航海火器历史面貌。

除了精彩的展览,『中国航海火器』系列推文也正式上线,以期让观众进一步了解航海火器背后鲜为人知的航海故事。

『中国航海火器』第3期,我们将一起了解古代大口径火器——碗口铳。

赏·火器文物

展厅所展示的碗口铳造型古朴,制造比较粗放,与现存的元代碗口铳制造工艺较为相近。

展厅展出的元代碗口铳

铳身全长220毫米,口径220毫米,重21.5千克。该铳全身分为铳口、铳筒、燃烧室及尾銎四部分,铳口形似碗口状,铳筒较短,呈直筒状,筒身上边有残损的把手,燃烧室呈灯笼状而稍扁,上部有一引线孔,尾銎部残。此外,铳身还刻有四行铭文,因为时代久远,已不可辨析。

观·碗口铳演变

元大德二年 碗口铳

迄今为止,考古人员在世界上发现的最早有明确纪年的碗口铳,是元代大德二年(1298)的制品。该碗口铳的铳身上有两行八思巴字铭文,铭文大意是“大德二年于迭额列数整八十”。据有关专家考证,这件碗口铳大概是元朝政府与察合台后裔叛军作战所用的火器。

元大德二年(1298)制造的碗口铳

元至顺三年 碗口铳

现存最早有明确的中文纪年的碗口铳,是元代至顺三年(1332)的制品。这件碗口铳中部刻有铭文三行:“至顺三年二月吉日,绥边讨逆军,第叁佰号马山。”这些铭文说明了该铳制造时间、用途及编号。

元至顺三年(1332)制造的碗口铳

莱州卫海防 碗口铳

明朝时期,出现了大型碗口铳,这些碗口铳的重量可达70多公斤。1988年,考古人员在蓬莱县营子里村发现了一对大型碗口铳,它们全长为630毫米,口径230毫米,实测重量73.5公斤。该碗口铳身有“莱州卫莱字七号大炮筒 洪武八年二月 日宝源局造”等铭文,铭文证明这件碗口铳是莱州卫所装备的火器。后经专家推断,该碗口铳是用于防备沿海倭患的海防铳炮。

蓬莱县出土的莱州卫海防碗口铳

元代 铜碗口铳

碗口铳一般安装在木架子上,铳的尾銎部两端各有一个孔,以便于安装在木架子两边的木柄上。士兵使用碗口铳时,一般将火药、大石弹放入铳筒中,进而推送到燃烧室,在燃烧室上火药孔中放入火药线,点燃火药线,利用火药冲力将弹丸喷射而出,以杀伤敌人。

复原的元代铜碗口铳

探·水战历史

元末农民大起义 鄱阳湖水战

碗口铳作为一种大口径火器,广泛应用在水战中。早在元末农民大起义时,朱元璋的明军与陈友谅的汉军在鄱阳湖水战中,朱元璋军队就是依靠碗口铳远距离攻击陈友谅舰队,并取得此次战役的胜利。

《兵录》中的记载

明朝军事技术研究专家何汝宾在其军事著作《兵录》中记载道:“碗口铳以凳为架,上加活盘,以铳嵌入两头,打过一铳,又打一铳,放时以铳口内衔大石弹,照准贼船底艕平水面打去,以碎其船,最为便利。”据以上记载,可以得知明朝水军先将炮弹嵌入碗口铳的铳口,照准敌船水线位置发射打出,可以将其船板或舷板打碎,使船沉没。

《兵录》中关于碗口铳用于水战的记载

参考文献丨

1、(明)何汝宾:《兵录》,清刻本。

2、成东、钟少异:《中国古代兵器图集》,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

3、成东:《碗口铳小考》,《文物》,1991年第1期。

4、袁晓春:《山东蓬莱出土明初碗口铳》,《文物》,1991年第1期。

5、王兆春:《中国火器通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6、潘吉星:《中国火药史》,上海远东出版社,2016年版。

7、钟少异、齐木德.道尔吉、王兆春、杨泓、砚鸿:《内蒙古新发现元代铜火铳及其意义》。

END

来源 | 陈列展示部

供稿 | 李学茂

原标题:《中国航海火器丨古代重型金属管型火器始祖——碗口铳》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