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妈妈后,才觉得她做的饭好吃
《青春变形记》
最近几年,关于母女关系的文艺作品越来越多,比如皮克斯的《青春变形记》就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身处东亚,很多女性都和自己的母亲有着特殊的羁绊,一方面,母亲是女儿的第一面镜子,另一方面,女儿又很难逃离母亲的爱和期盼。
很多人曾经和妈妈互相不理解,经过很多年后,才慢慢地摸索出一套两人都比较舒服的相处模式,而这个前提是理解、懂得彼此。不仅爱情,母女之间的爱也是需要练习的。
今天想借由一本书来和大家继续探讨一下母女关系,名字叫《妈妈走后》,作者是米歇尔·佐纳(Michelle Zauner)。除了写作之外,她的主业是歌手、词作者、吉他手,在日式早餐乐队(Japanese Breakfast)中担任主唱,这个乐队在2022年第64届格莱美音乐奖中曾被提名为年度新人奖。
《妈妈走后》|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米歇尔在韩国首尔出生,在美国长大,妈妈是韩国人,爸爸是美国人。在她25岁这一年,56岁的妈妈得癌症去世,对她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打击。那时候的她大学毕业两三年,刚刚踏入社会,还处于充满斗志、好奇心,开始探索人生的阶段,她从来没有想过,在这么年轻的时候就要面对至亲的死亡,不得不和妈妈告别。
米歇尔花了很长时间慢慢消化、接受这个痛苦的事实,她在《纽约客》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在韩亚龙超市落泪》(Crying in H Mart)的文章,描述她在韩亚龙超市购物的经历,以及怀念母亲的悲痛心情。(注:韩亚龙超市是一家以销售亚洲食品为主的美国连锁超市,里面有很多正宗的韩国食物,还有各类烹饪食材。)
发表了这篇文章之后,米歇尔受到一家文学经纪公司的青睐,说服她写一部回忆录,于是就有了《妈妈走后》这本书,这是它的中文译名,英文名其实就是“Crying in H Mart”,《在韩亚龙超市落泪》。
作者 | 泓舟,媒体人、一位母亲
来源 | 看理想节目《母职难题》
1.
东亚式家庭的青春变形记
《妈妈走后》采用倒序的写作手法,从怀念妈妈的去世开始写起,回忆了作者的童年阶段,母女对抗的青春期,以及妈妈患癌症后,米歇尔照顾、陪伴、送终的整个过程,还有和妈妈阴阳两隔后,作为女儿的米歇尔如何用美食去消化痛苦的疗愈经历。
她们是一对怎样的母女呢?简单概括一下就是:非常东亚。
书中,米歇尔的母亲时时刻刻都在想方设法让女儿成为“最好的自己”。据说,米歇尔还在襁褓中时,母亲就会常常捏她的鼻梁,以免以后长得太塌;上小学时,母亲怕她长不高,就让她每天清晨上学前抓紧床头板,然后用力把她的腿拉长;每当她走路驼背时,母亲就会在她的肩胛骨之间拍上一掌,大声说,“肩膀打开,背挺直”。
米歇尔的妈妈就像很多人的妈妈一样,对孩子的爱和照顾,可以做到毫无死角,会心细如尘地观察你的偏好,悄悄记住那些让你开心的事;会记得你最先吃完的是哪一碟小菜,下次会把那碟小菜堆得满满的;尽力满足你的种种喜好;带你去她觉得有意思的地方……但是嘴上又经常各种嫌弃,很少夸奖,不说善意的谎言,实际上对孩子的成长寄予了很高的期待。
米歇尔的妈妈有非常细腻、温柔的一面,但同时她的爱又刚劲十足,强悍有力。如果小时候的米歇尔因为调皮,不小心让自己受伤了,委屈到嚎啕大哭,妈妈不但不会把她抱起来,反而会说,“哎哟喂,行了行了,够了。”
在家里,妈妈经常说的两句话是,“别哭了,把眼泪留到你妈死的时候!” 还有一句是,“凡事都得给自己留百分之十。”意思是,无论你认为自己多么爱一个人,或者认定对方有多爱你,也不要毫无保留地付出全部。至少留下百分之十,让自己不至于一无所有。
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米歇尔妈妈的爱中带着严厉,在一声声责骂之下,是埋藏在心里没说出口的爱,所谓忠言逆耳,却暗含了一种力量。她希望女儿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勇敢,懂得如何处理伤痛,知道怎样保护自己。
《米纳里》
到了米歇尔青春期的时候,这种母爱的力量好像失灵了。她和妈妈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非常紧张,妈妈希望女儿能够听从自己的各种意见,小到着装打扮、饮食健康,大到大学专业上的选择,米歇尔觉得这种母女情让自己非常窒息。她很羡慕那种朋友般的母女相处模式,轻松自然、随意不拘束,而不是母亲和女儿这样泾渭分明的两代人,有着明显的权力关系。
从青春期开始,米歇尔从心底里轻视妈妈只是一个家庭主妇,看起来没有任何梦想,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觉得她性别平等的意识薄弱,每天只是待家里做饭、做家务。她难以理解妈妈作为家庭主妇,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爱好,也不去学点实用的技能。米歇尔的父亲是一个忙碌的汽车销售员,负责家里的经济开销,平时很少参与家务、育儿。从他们日常的相处模式来看,可以说是典型的“丧偶式育儿”。
当时的米歇尔用一种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谈起妈妈的时候,常常是充满不以为然、指责的口吻,作为一个当时刚刚开始思考职业方向,对人生理想充满激情的青少年,她实在无法想象妈妈怎么会选择过家庭妇女这么无趣的人生,太有没意义了。
她和妈妈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时常发生冲突,有一次激烈到扭打在一起,场面特别戏剧化,像电影《青春变形记》中那对变身红熊猫的母女一样,谁也不肯向对方妥协。米歇尔转向在音乐中找到安慰,那时候也是她想要成为一个音乐人的开始。
《青春变形记》
《妈妈走后》描写了母女关系之间充满矛盾和纠结的情感,两个人对彼此都是爱之深、责之切,相爱相杀,真实到残酷。
一方希望孩子不要浪费时间,走上弯路,能读个正经专业,过上体面的人生,而不是变成一个随时会饿肚子的艺术家;另一方拼命想逃离严格的管教,一心奔向上一代人从来没有体验过的新世界。米歇尔为了和父母对抗,会跑到朋友家住,还任性逃课,成绩直线下降,差点错过报考大学的时间,最后还是妈妈去帮她收集大学的申请资料,才总算上了一所大学。
上了大学以后,因为不住在一起,米歇尔和妈妈逐渐恢复到了和平相处的模式。大学毕业后,米歇尔因为一直玩乐队,在餐厅打零工,租住在纽约很简陋的房子里,看起来过得有点落魄,这个时候看到米歇尔的生活状况,妈妈已经不会再像青春期时那样评价她、否定她了。
妈妈买了很多食材,撸起袖子,在那个简陋的地方给她做了她喜欢吃的韩式牛小排。米歇尔认为,这或许是妈妈的“智慧”——放弃对她的改造,不再费力把她变成一个理想中女儿的样子,开始试着接受女儿会开创自己的人生,可以努力把生活过好的事实。
2.
可爱的妈妈
在那个阶段,母女之间看起来已经不再处于紧张、对抗的关系了。米歇尔如愿以偿地做了自己热爱的音乐事业,妈妈也不再整天做家务,有了自己的生活,平时还会去上画画课。然而,母女俩这样“和平”、各自独立的日子没过多久,米歇尔接到了一通电话,得知母亲患癌症的消息。
她的第一反应是想回到家乡,和妈妈共同面对这一切,弥补自己曾经作为一个熊孩子的叛逆,但母亲的第一反应是拒绝她,只希望她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别回来添乱。但米歇尔从父亲的口中得知,母亲的真实理由是,怕在治疗的过程中会和米歇尔产生像过往一样的冲突,而她已经没有力气来应付这一切了。
在56岁的妈妈眼里,25岁的女儿也依然是个孩子,还不具备成熟的心智和能力去面对、处理复杂的生活变故。
然而,米歇尔还是怀着期待飞回家乡,回到了母亲身边,她想着终于可以有机会向妈妈回报一些关怀和爱,给她力量,让她好好康复起来。
回家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自己的确帮不上太多忙,对于重病的妈妈,她根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想给母亲做些好吃、合胃口的食物,可是自己的厨艺却并不好。妈妈的一个韩国老朋友担任起了照顾的责任,这个韩国阿姨既可以做地道美味的韩国菜,又能细心地照顾米歇尔妈妈的生活起居,而米歇尔只能在旁边记录一下妈妈的服药情况。
当米歇尔意识到这一切时,她很失落,这不仅仅否定了她的生活技能,还让她第一次开始对自己是谁产生疑问。
《Mother》
童年时期,她主要由妈妈带大,长着一张混血儿的脸,跟着妈妈做一个韩国小女孩,学韩语、吃韩国菜、去韩国探亲,到了青春期,她想方设法地融入美国同学们的圈子,可是在妈妈生病后,她又希望自己可以作为一个韩国人,完全贴合、融入妈妈的生活、精神世界中,但发现因为自己其实不那么了解韩国文化,连韩语也说得磕磕碰碰,在妈妈病得懒得讲英语,只想讲母语的时候,米歇尔发现自己没有办法真正明白妈妈的需求。
这种无力感让她非常痛苦。更让她内疚的是,妈妈在生命垂危时,还一直和米歇尔用韩语说,“没事的,没事的”,安慰她一切事情都会得到解决的。
经过两次化疗后,病情依然没有产生任何好转,妈妈决定放弃治疗。为了让妈妈在最后的日子里可以开开心心地度过,留下美好的回忆,米歇尔决定在家里的后院举办一场温馨的婚礼,期待这场喜事可以产生魔法,延长妈妈的寿命。重点是,她觉得只有妈妈参与的婚礼,才是完美的,这时候的她发现,在内心深处,她比任何时候都希望能够得到妈妈的肯定。
如米歇尔所愿,婚礼举行得很顺利,妈妈那天的状态看起来也非常好,但没过多久,妈妈还是在家里去世了。米歇尔送了妈妈最后一程。亲自决定了刻在妈妈墓碑上的文字,除了名字、生日、祭日之外,她还打算刻上,“可爱的妈妈,妻子以及最好的朋友”。
“可爱的”是妈妈很喜欢的形容词,米歇尔觉得如果用 “慈爱的母亲”,称颂的是妈妈的伟大付出,而“可爱的母亲”,才是真正在赞扬她本人独一无二的魅力。在给妈妈的悼文中,米歇尔这样写出了自己的心意:
“我想让大家知道她不仅是一个家庭主妇,也不只是一个母亲,而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她创造的艺术品,是将爱传递给她所爱的人,她对世界的贡献,跟创作一首歌或一本书一样伟大。”
《82年的金智英》
米歇尔从十几岁的青春期到二十五岁时不得不和妈妈告别,这十几年里,她和妈妈之间的关系从互相对抗到各自独立、相安无事,再到发自内心地说出对妈妈深深的爱,最后演变成一个女性对另一个女性纯粹的理解、尊重和欣赏。这段母女之情可贵的是,她们彼此都在不断地成长、成熟,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给与了彼此不一样的感动和力量,是很难得的一件事。
3.
留在食物里的母爱
母亲去世后,米歇尔与父亲一起去越南旅行了一次,原本期待能够在旅途中缓解伤痛,没想到在这次旅行中两人“大爆发”,从此渐行渐远。回到美国后,她还去看过几次心理医生,发现都没什么用,她还是没办法从妈妈去世的悲痛中走出来。
失去母亲,米歇尔也失去了一部分的自己,这促使她开始收集“证据”,她想要证明自己的韩国血统没有随着母亲的死亡而消失。米歇尔开始频繁地去韩亚龙超市,跟随YouTube美食博主曼琪学做母亲曾给她做过的食物,在一道道韩国餐食中,在熟悉的味道中,她开始和母亲重新建立连结。
在这本书的开篇,我们会读到米歇尔溢在字里行间的悲痛,“自从妈妈去世以后,我就时常在韩亚龙超市里落泪…..只要一想起妈妈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我就感觉自己撞上了一堵永不坍塌的墙。根本无路可逃,我只能一次又一次撞向硬邦邦的墙面,一次又一次想起无法改变的现实:我再也见不到我的妈妈了。”
渐渐地,米歇尔一步步走出了痛苦,不仅是依靠时间的力量,而且更重要的是,妈妈去世后,她换了一种方式,和食物产生连接。她开始学着烹饪韩国菜,品尝妈妈曾经做给她吃过的家常食物,一边调动起了自己的味蕾,一边让母亲换了一种方式出现在她的记忆里、脑海里。
比如,她尝试着做母亲病重时爱喝的松仁粥,一步步跟着视频,终于做成了香味浓郁、口感柔滑的粥,每吃一口,她都感到自己失去至亲的悲痛被抚慰了,简简单单的美食,带来实实在在的满足,想象着当时这碗温暖的粥是怎样轻轻包裹着妈妈的舌头,再缓缓流进妈妈的胃里。
《82年的金智英》
她还学会了怎么制作泡菜,几个小时的制作过程给了她极大的疗愈。我们知道,一棵白菜如果放任不管的话,一定会发霉、腐烂,可是如果用盐水把它腌制起来,再存放好,白菜不仅不会腐烂,而且还会因为经历了发酵的过程,变成一道可口、开胃的小菜。米歇尔在其中还体味出了一套泡菜哲理,她说:
“我不会让自己的记忆发霉腐烂,不会让创伤慢慢渗透与扩散,不会让过往种种都变得毫无价值。我拥有的是随时可以重温的时刻,是我和妈妈共享的文化,这文化铭刻在我的基因里,蠕动在我的肠胃里,我必须让它们留存下来,而不是逐渐消亡……”
这本书特别的是,全书贯穿着对于食物的描述,带领我们进入情节的推动中,在米歇尔看来,食物承载着母亲的爱,无论在她童年时、青春期时妈妈看上去是多么声色俱厉,对她的要求有多高,管束有多严,她都还是能从妈妈准备的饭菜中感知到母亲的爱。
开头我们有提到米歇尔的母亲是韩国人,父亲是美国人,她从小生长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环境里。失去母亲之后,米歇尔更加体会到在东西方两种文化旋涡中挣扎的感觉,她被迫重新审视——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内心的归属到底在什么地方?
这些问题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有时候会思考的问题,当我们因为求学、工作、婚姻等等原因,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住在不同于出生地点的城市、国家,我们都会面临对身份认同问题的思考,比如我们每天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里工作、生活,但可能在心底里,我们和这座城市并不怎么亲近,甚至一直偷偷地想着,自己总有一天会离开这里。
可是如果真的回到了家乡呢?面对家乡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从前的街道小巷变成了宽阔的大马路,我们会发现连怀旧童年、青少年的地方都消失了,家乡的风土人情,邻里、亲友之间的关系也产生了很多变化,再加上如果留在家乡的长辈去世了,我们一直以来的念想、牵绊都没了,家乡对我们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就这样,家乡逐渐从那个让我们魂牵梦绕的城市、小镇、乡村,变成了一栋老宅,一个不再有人居住、布置陈旧的房间,当这些又再被拆除、彻底消失以后,留给我们的可能就只剩下无形的回忆了,回忆中包含着很多,最直接、最丰富的可能就是一道道由父母、长辈亲手烹饪的美味菜肴,它们曾经滋养过幼小的我们,在我们的身体和心里刻下印痕。当我们在探索身份认同时,食物便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载体,让我们的很多记忆“起死回生”。
《82年的金智英》
食物是一个家庭的内部传承,每个家庭都有独特的味道,每当读到描写食物的文字段落时,想必每个漂泊在外的人都会有所共鸣。
比如红烧肉这道家常菜,几乎每家人都会烧,但每家人的烧法都会有小小的不同,有的人家会加一些八角茴香、梅干菜来提香,有的会额外多加一些冰糖,让汤汁更加浓稠,有的人喜欢用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有的喜欢更肥美一些的肉……诸如此类,食材的小小差异,就会让一道家常菜变得很不同,而这些差异的背后也隐含着一个人的家族历史。
《妈妈走后》这本书,把我们带到了米歇尔的厨房,跟着她一起找到合适的食材、器皿来做菜,还把我们带到了她的餐桌上,一起打开感官,通过食物来告诉我们她和母亲之间的相处细节,她又是怎样在韩国、美国两种文化中找到身份认同,找到自己想要做的音乐,逐渐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体。
我们在开头还提到的一个细节是,米歇尔的另一个身份是日式早餐乐队的主唱,她有一首歌叫《In Heaven》,专门为纪念她母亲写的,MV在超市的食物货架前面、小饭店里拍摄,都是书里每当她怀念母亲时,出现过的温馨生活场景。
整首歌里用到了几种乐器,有钢琴、架子鼓、电吉他,带着听众进入她悼念的情绪里,歌声很空灵,又很温柔,在音乐里,她和去世的母亲在云端再次相聚,好像她们从来没有分开过一样。
食物是我们与母亲之间重要的情感联结,也是一种不需要言语的沟通和交流。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一两道爱吃、常吃的家常菜,我们可能吃过很多饭店、很多厨师烧的菜,但到头来最怀念的是妈妈烹饪出来的味道,食物往往和爱连接在一起,我们一边调动起嗅觉、味觉,一边在回忆里寻找关于爱的蛛丝马迹。
虽然现在外卖、预制菜都被开发出了各种花样,但还是会觉得自己或是家人亲手挑选的食材,烹饪的美味更有灵魂一些。我一直觉得做饭不仅是一种生存的技能,通过喂饱自己照顾他人,来应对人生万变,也是通过完成买菜、洗菜、切菜、煎、炸、炒、炖等等这一系列步骤,来建立内心秩序,获得疗愈。
食物可以成为我们思念亲人、回忆故乡、寻找身份认同的载体,也可以打开我们的嗅觉、味觉,让我们重新回望和亲人之间的关系,重新产生连接,在脑海里铸造一个新的空间。
本文整理自看理想节目《母职难题;无限人生书单第12季》第8期,内容有删改编辑,原内容请移步看理想App收听。
音频编辑:ruicen、山楂
原标题:《失去妈妈后,才觉得她做的饭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