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歌节目”,华语乐坛的救命稻草?
原创 小印 印客美学
前一段时间,爱优腾陆续官宣了各自的打歌节目。
虽然此前制作的打歌节目成绩不太理想,但是,由于整个国内音乐圈都迫切需要一个舞台,这些打歌节目还是备受关注。
这次打歌节目的回归,能破解舞台的困境吗?
打歌节目又杀回来了?
选秀凉凉后,内娱舞台也凉凉了,现在,注意力似乎又来到了打歌。
腾讯视频、优酷、芒果TV陆续发布了《令人心跳的舞台》《朝阳打歌中心》《百分百开麦》三档节目的信息。
那么,到底什么是打歌?它是用来干嘛的?
打歌起源于韩国,音乐人、偶像团体在音乐节目上表演自己的新作品,粉丝可以通过短信、网络投票等方式进行支持,最后会产生一个排名。
这是一种兼具排名和可视化的宣传方式。
简单来说,当音乐榜单和舞台表演相遇,打歌就诞生了。
打歌节目和音综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没有比较强烈的综艺感。
打歌节目没有复杂的赛制,重点放在歌上,用精美的视觉效果和镜头配合歌曲内容,促进音乐的宣传。
主持人一般只在中间简单串场,最后公布结果,节目大部分时间都给了音乐表演。
但是,打歌舞台和节目在我国音乐行业一直是被忽略的。
2018年,优酷就宣布打歌节目《音乐之上MUSIC ON》的制作计划,但预告片释出后便没了后续。
后来做的《宇宙打歌中心》也仅限于粉丝内部讨论,没能引起大家的注意,豆瓣上连评分都没有开。
在国内,不只打歌,有公信力的音乐宣传渠道也是缺失的。
音乐人为了宣传自己的音乐通常会做一些和音乐没有关系的事情,比如上娱乐性质的综艺。
最典型的就是薛之谦。
他靠《火星情报局》的搞笑人设获得关注,《丑八怪》、《意外》也跟着节目里的段子翻红了。
另外,国内也没有权威的榜单,许多原有的榜单渐渐被抖音口水歌占据。
歌曲沦为视频的BGM,而许多好的音乐其实并不适用于做BGM,这些好的作品也就失去了与观众见面的机会,变得无人问津。
谭维维的专辑《3811》既没有话题度也没有热播剧综的宣传,很难吸引到年轻人的目光,她也很坦诚地表示自己羡慕那些流量歌手。
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们一边渴望新的音乐作品,而另一边又有很多好歌愁没有听众。
华语乐坛难道就没有一个像样的宣发渠道吗?之前的音乐巨星又是怎么诞生的呢?
好音乐不能被听到?
早期掌握歌曲宣发话语权的,是传统唱片体系。
过去时代的打歌方式就是在唱片店播放歌手磁带,实力、风格一听便知。
唱片公司以电视台、电台、唱片店为主要阵地,顺势造出了一批音乐天王、天后和时代金曲。
在电视时代,给音乐提供宣发舞台的节目确实存在过。
1998年,《音乐不断》在湖南卫视开播,成为当年华语歌坛歌手宣传的重要阵地之一。
后来央视创办《同一首歌》,甚至走进过美国MTV音乐台、韩国KBS电视台、日本NHK电视台。
东方卫视有《音乐风云榜》,打开电视,不用选择,直接就可以听到新歌。
来到现代,我们处于“富媒介”时代,渠道多了,信息也更碎片化了,大家会被多种信息吸引,而音乐本身的吸引反而被削弱了,歌曲的平均关注度降低了。
互联网兴起冲击了传统媒体和唱片体系,电视上的音乐宣发节目无一例外都停播了,取而代之的是彩铃、音乐APP、直播。
QQ音乐推出了“三巨头”,网易云音乐捧红了赵雷。
同时,在数字音乐发展早期,中国版权意识还很薄弱。
大家可以随意收听、下载被上传到网络上的歌曲,这也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当时一些国民级别的歌手。
这些人跟着他们的歌迅速走红,大街小巷都播放着他们的歌曲就是最好的宣传。
盗版的猖獗也冲垮了创作力,金曲年代不再。
后来,音乐宣传更倾向于综艺。
邓紫棋靠《歌手》在大陆的知名度迅速提高,从《中国好声音》中走出了不少音乐人,比如张碧晨、吉克隽逸。
实际上,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了纯演出舞台。
近年短视频的兴起,是对音乐体系的又一次颠覆。
自上而下的宣发方式被自下而上的方式取代,当年的听众变成了音乐的主动传播人。
“你笑起来真好看”“跟我一起学猫叫”成了新时代的流行,让人忍不住感叹华语乐坛是不行了吗?
可见,现在的音乐宣传渠道制造的所谓“流行”很难得到认可,最终也会被埋没在时间中。
传统的权威已经被消解,新的有代表性的音乐平台又没有诞生,所以就有了这样青黄不接的局面。
现在这么多档打歌节目的尝试都没溅起什么水花,中国做打歌节目还有未来吗?
中国打歌能成吗?
平台想做舞台心切,可最后节目效果实在是一言难尽。
《宇宙打歌中心》仅仅靠现场四百位观众投票,还有歌曲表演之前拖沓的主持和衔接、让人哭笑不得的惩罚小游戏……
制作方想让打歌文化本土化,结果硬生生做成了真人秀综艺。
而在韩国,打歌的机制更加成熟。
艺人在1-3个月的回归期中会参加多个打歌节目,持续曝光。
表演过程中采用直播,观众可以实时参与,最后分数构成也很多元,并不只取决于舞台表现。
从周二到周日,几乎各家电视台都有自己的打歌节目,竞争相当激烈。
这类节目已经成为全民都会看的综艺,所以上打歌节目是韩国偶像团体走出粉丝圈层、获得大众认知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有资本投入,有粉丝期待,可打歌节目为什么在中国就是起不来呢?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打歌节目需要强大的偶像生产线和稳定的音乐制作能力。
在竞争激烈的韩娱,打歌节目背后是强硬的电视台,电视台有更好的传播资源,影响力也很大。
日本除了拥有超三十年历史的纯音乐节目《Music Station》、年度歌谣祭,还有与电视剧、电影、动漫相结合的联合发歌,实体唱片店至今都分类清晰、认真铺架。
这些都是内娱短时间内无法达到的水准,对于中国来说,爱豆是个舶来品,爱豆产业基础很薄弱。
虽然选秀节目有过一段时间爆发,让偶像产业站上了风口,但之后资本一拥而上制作了太多同质节目,后期已经很难再筛选出优质偶像资源。
传统的打歌一直和偶像产业挂钩,当国内开始做自己的打歌节目,一些独立音乐人可能仍然不会选择上这类节目宣传歌曲。
同时,比起产业,资本更想赚的是快钱。
韩国老牌打歌节目《人气歌谣》《音乐银行》分别开播于1991年和1998年,跨越唱片时代和互联网时代成功存活了下来。
主要是因为韩国对于综艺短期的流量成绩并不是特别看中,项目只要整体盈利就可以,即使短期内不赚钱,如果有创意,就可以一边试错,一边做下去。
而国内资本看重的是综艺短期内是否盈利,一季不爆很有可能就会被砍掉。
因此,中国的打歌节目难以长久做下去,这也意味着不能培养观众对这种节目的熟悉度和习惯。
一个打歌节目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优质的音乐上。
内娱专注于新歌、能撑起这个舞台的偶像又有多少呢?
在艺人的质量这个源头上就有缺陷,更别提之后的运营和宣传了。
目前来看,打歌节目在我国的前景的确不能算是光明。
但是中国不一定要做出和韩国一样的打歌节目才算成功,毕竟国内的大环境和韩国很不一样。
国内音乐行业需要的是一个真正属于音乐的舞台,让音乐人发了新歌之后有地方可去。
鼓励创作者生产好的作品,不断推陈出新,才是最终的目的。
参考资料:
[1]打歌节目“卷土重来”,这一次能行吗?界面新闻
[2]打歌节目卷土重来,会成为音乐行业的救世主吗?新浪娱乐
话题征集
评论区留下你最想看的话题
作者:丛夏
责编:丛夏
原标题:《“打歌节目”,华语乐坛的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