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是怎么毁掉一个人的?
原创 李颖 上海武志红儿少心理
溺爱,是在家庭教育中经常出现,也常常被批判的一个词。我们通常会说,溺爱会毁掉一个孩子,但我今天却要说,溺爱毁掉的是整个家庭和一个人的一生。
溺爱是不是爱?这个问题值得讨论。近来接到这样一个咨询电话:一位大学毕业的小伙子,一年多来一直呆在家里,原因是父母没能耐,没有给他找到合适的工作。小伙子每天谴责他的父母,我们班谁谁他爸妈给找了一个什么样的工作,都是你们没本事,我才找不到工作;每天在家里玩游戏,父母还要照顾他。有一次,妈妈中午下班回来晚了,超过了12点半,他就大发脾气,把门反锁,不让妈妈进门,大声指责妈妈:为什么这么晚还不回家给我做饭?
父母感慨道:当初太溺爱孩子了,所以才有今天。这样说的时候仿佛是爱给多了。而实际上,溺爱根本不是爱。爱他人,是以他人为中心的,不违背原则的爱。如此溺爱,恰恰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从小到大,儿子要一他就给十,别人有的儿子都要有,别人没有的儿子也要加倍有。但是他不明白,儿子五岁时要的吃喝他能给,十岁时要的玩具他能给,二十岁时要的爱情他能给吗?三十岁时要的人生他能给吗?他给不了,他没有想过那时候该怎么办,他希望他永远不长大,永远作为他内心小孩的投射,满足他对潜意识里自我的弥补。
你说溺爱的本质是爱吗?如果是爱,那也只是爱自己。
——我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他就是我的全部,我已经不在乎自己了。
这话听起来伟大实则多么悲哀,你连自己都不在乎,你凭什么去爱别人?真爱永远只存在于两个完整健康的人格之间,从来都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全情寄托。
真正的爱,是以对方为出发点的,典型的问话是:你希望我为你做点什么?而不是父母想当然的认为:孩子需要什么我知道。爱,不是由施与者决定,而是由接受者决定。溺爱孩子的父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那里没有孩子。
溺爱是一种剥夺。父母和孩子是经过:绝对依赖、相对依赖、朝向独立三个阶段。绝对依赖是0到6个月,婴儿需要妈妈全神贯注的爱,恰恰这个时候很多父母将孩子交给老人带了,那样的结果是孩子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相对依赖,是6个月到两岁,孩子知道什么是我的,什么是他人的,开始建立自我的界限。往往这时候父母会教育孩子,不能自私,要分享。孩子的自我边界就混乱了,这就有了为什么长大了自己找不到工作会埋怨指责父母。朝向独立,是孩子做一些事情不需要父母实际的关照,而只需要精神上的肯定和支持。但是这时候的父母因为孩子小的时候没有给予全神贯注的爱,而内心愧疚,开始补偿孩子了,不让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剥夺了孩子独立做自己的机会,没有了能力,孩子只能啃老了。
溺爱是陷阱,实际上,这种懒惰的爱是在满足自己需要,但它却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而变得仿佛不可指责。
如何克制自己,把所有的价值追寻,寄托在我们的孩子身上?别让他们成为又一代,被溺爱伤害的人?
我想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