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影行踪:81路的浦东滨江文化之旅
原创 椒盐粒 上海门牌研究所
浦东第一座“五个一流”(一流的区域、一流的站点、一流的线路、一流的员工、一流的服务)的样板化公交枢纽站坐落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核心位置,地铁2号线陆家嘴站的上方,陆家嘴环岛的东侧。它的名字就叫陆家嘴连廊公交枢纽站。众多品牌公交线路集聚在这里:81路、85路、774路、779路、798路、992路、陆家嘴金融城4路等7条线路每天从这里始发,通向浦东的东、北、南多个方向。现在就请乘上81路,开始我们的公交之旅。
3
沿线地标
东昌路
1930年代的东昌路闹事街景和浦东公共汽车(《浦东老地名》)
东昌路曾长期是81路终点所在地,是浦东地区第一条用山东地名命名的道路,始于1928年。这条路东起浦东南路,西抵东昌路轮渡站。当时为解决沿江地区东西向交通问题,填埋了一条河浜,先从江边筑至善堂路(今浦城路),1932年继续向东延伸至浦东南路。由于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已成为浦东沿江地区的主要商业街。1937年,陆家渡与烂泥渡商市皆毁于战火,两地的商家纷纷迁来东昌路两侧,成就了此地浦东沿江地区商业中心的地位,被民间称为“浦东南京路”。
陆家嘴
明代大学士陆深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陆龟蒙的后人。他隐退后在西临黄浦江处建了一座园林,取名后乐园,取意于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示其虽“居庙堂之高”,亦不敢忘忧。陆去世后,又奉敕葬在后乐园旁。因为这里有陆深的故园和墓葬,面北流的黄浦江又于此一折而东去,形成嘴角之势,遂有“陆家嘴”这个地名。
陆家嘴春江码头(网图)
陆家嘴也是重要的水陆换乘枢纽。早在1933年时市轮渡管理处就在这里建春江码头。1934年2月,一条定名为“春铜线”的市轮渡航线开航,这个“铜”指的就是浦西的外滩铜人码头(在今南京东路外滩)。1956年辟建陆家嘴路后,这里的航线调整至延安东路外滩,这条“陆延线”以其区位优势,很快便成为黄浦江上的主力航线,并以其规模最大、客流量最高而闻名于世,更一度给上海城市建设和管理敲响了警钟。随着小陆家嘴地区的整体开发,陆家嘴轮渡站于1999年8月15日退出了历史舞台。
陆家嘴远眺(张渊源 摄)
东方明珠
东方明珠塔试桩(网图)
这座上海地标建筑兴建于1991年7月,并于1995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承担起上海广播电视信号发射的任务。东方明珠主塔实际地面标高为468米,仅次于加拿大多伦多电视塔(553.3米)和俄罗斯莫斯科奥斯坦金电视塔(533.5米)。1988年9月,经过反复征求专家意见和多次预评后,广电局决定选用华东建筑设计院的“东方明珠”方案。这份设计从塔的地理位置、历史作用出发,把15个大小不等,高低错落的正圆形球体分布在塔体和地面,由球体和圆柱体透空组合的巨塔建筑再现了唐诗《琵琶行》中的名句“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透析出极为浓郁优雅的东方文化气息和江南艺术情致。
东方明珠塔(张渊源 摄)
东方医院
始建于1920年,前身是浦东医院,原址烂泥渡(后门牌定为东宁路229号)。抗战期间,被日军占用。抗战胜利后,改为上海市立第三医院。1949年后改称上海市第三人民医院。1956年仁爱医院并入,设置肺科病房。1960年成为浦东县中心医院,迁至即墨路150号今址。1961年又改为川沙县中心医院。1963年1月划归黄浦区后更名为浦东中心医院。1993年更名东方医院。伴随浦东开发开放的时代契机,自2010年起,东方医院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预防、康复、保健于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浦东开发陈列馆(浦开办旧址)
时为东昌区工人俱乐部的“141号”(网图)
这里曾经是东昌区工人俱乐部、浦东文化馆。到了1990年5月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在此挂牌成立,成为浦东开发开放的起点。一直到2000年,这里都是浦东开发开放的指挥部和“发动机”。“浦开办”当年选用“141”作为门牌号,即取“一是一”的谐音,表明“浦东开发一是一,二是二,一步一个脚印,要实事求是”的坚定立场。
“浦开办”指示牌树立之初(网图)
2010年4月18日,为纪念浦东开发20周年,浦开办、管委会旧址2号楼经修缮后成为浦东开发陈列馆,将一整间30年前的办公室进行复原,透过一件件老式家具、拨盘电话、大红热水瓶等老物件,可以一窥浦东开发开放的奋斗历程。
东昌电影院(东昌弈空间)
1954年开幕之初的东昌电影院
这是浦东第一家专业电影院,拥有浦东第一块“宽屏”,位于崂山西路(今南泉北路)150号。电影文化在1950年代的上海延续其欣欣向荣的态势,为满足浦东地区居民文化生活的需求,1954年8月,当时的东昌区在其核心区域内择址建造了这座东昌电影院。因其地标效应,81路等公交线曾长期以“东昌电影院”作为站名。影院经历了1980年代的升级改造和1990年代的经营巅峰后,在浦东开发开放的进程中加速老去,一度面临入不敷出的窘境,最终于2004年停止营业。2019年夏秋之交,历经5年改建重装后的“东昌弈空间”开幕,昔日“浦东大光明”又重现异彩。
其昌栈
1970年代的其昌栈渡口(《百变上海》)
其昌栈码头原为海军船坞基地,1891年(光绪十七年)被当时实力较强的英商公和祥码头公司购买后改建为仓栈码头。由于码头中间有一条直通黄浦江边的通道,因此将这条通道两侧的码头分别称为其昌东栈和其昌西栈。民国初,为了与黄浦江北岸的威赛码头(Wayside,也称汇山码头)沟通往来,在这里设置了其威线对江轮渡航线。随着周边码头工人搭屋造房的增加,这一带逐渐形成了一条小街,俗称“横街”(后称为北街),街面商铺林立。因水陆交通之便,行旅、客商往来频繁,各路商贩在此聚市交易,很快就成为附近农民前来赶集的集市。抗战期间因渡线停航而萧条,胜利后恢复通航,地区又渐兴盛起来。城市化的进程促使其昌栈融入城区版图,而其昌栈大街更名钱仓路后,各路公交车站也随之更改,其昌栈地名渐趋边缘化,如今仅存于渡口等地。
其昌栈一带今貌(张渊源 摄)
傅家天主堂
傅家天主堂近貌(张渊源 摄)
傅家宅村落大约形成于明末,有傅家率族由杭州一带来此定居,至清初已成为大族,拥有附近土地,建有几十幢老式宅基。据称,在清康熙初年,徐光启子徐骥和重外孙许缵曾又资助,在傅家宅老式宅基内创建天主堂,为浦东最早的天主堂之一。由于浦东沿浦江一带工商业的兴起,使得人口在此聚集,教友也逐渐增多,老堂不敷使用。1918年,法国籍司铎祁世忠(如云)以傅姓教友奉献老堂前约十多亩土地,开始兴建目前的这座圣堂,俗称新堂,并于1920年建成……【点上方图片可获取更多内容】
十八间
自上海开埠后,中外商人在此沿江一带建造码头栈房,至1906年前后有招商局华栈、扬子栈、开平矿务局码头等。随着码头、货栈的建立,大批工人来到这里做工、定居,在周围搭建棚屋栖身,逐渐形成密集的棚户区。当时,有傅家集资在华栈和扬子栈的南面建造了十八间供出租的房屋,后来“十八间”就成为周围一带的俗地名。
1990年代的十八间马路菜场(网图)
民生路·凌家木桥
原为乡间泥路,没有路名。1922年,由浦东塘工善后局修建为弹石路面,以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二字命名为民生路。1955年,弹石路面的民生路拓宽改建成沥青路面。北起黄浦江边,南讫沈家弄路,长1.25公里,宽约7米。1990年代末,随着浦东开发开放,民生路又一次拓宽并延伸。现在的民生路,水泥路面,全长4846米,双向四车道,北起黄浦江边的民生路轮渡站,南讫锦绣路世纪公园的二号门。
民生路码头鸟瞰,1988年(网图)
民生路轮渡站在民生路的最北端。来往于浦东浦西的渡口南接浦东民生路,北接浦西的丹东路,对开轮渡线称民丹线。该渡站原名凌家木桥渡口,已有百年历史。原为私营轮渡线,以非机动船行驶。抗战中被破坏,后重置新机动船。1955年民生轮渡公司实行公私合营后并入上海市轮渡公司。1958年增设车辆轮渡,配置斜坡码头,成为市区著名的车渡口,日均通过机动车350辆。自杨浦大桥建成通车后,车渡客流已大大减少。
凌家木桥原是位于民生路、浦东大道交叉路口东北方的一个村落,在村中原来的新沟浜(后筑成贾家角路)与今民生路交会处有一木桥,习称凌家木桥,村落即得名于此。1985年村路拆建为凌联新村,取义于市航道局等单位在凌家木桥联建。
胜利镇
老三井码头旧影(《浦东老地名》)
本是黄浦江滩地,人烟稀少。约1906年日商邮船会社购置这一带滩地辟为三井洋行基地。约1910年时,建为三井浦东栈,习称“老三井”。而后日商同兴纱厂亦此间圈地13亩,习称“同兴地皮”。三井浦东栈业务日隆,码头工人不断增加,约在1923年时“同兴”东侧一带建造了几十间出租平房,店铺逐渐增多,遂成街市,称为“三荣街”(后改为三荣东路、三荣西路)。以后有正兴里、余庆街、余庆弄、余庆里、三荣里等一批住宅在周围建成。随着人口的激增,住宅又逐渐向浦东大道以南扩展。1933年筑成的歇浦路,南接浦东大道,北连西渡码头,交通便利。抗战胜利后,老三井码头改为经济部燃料管理委员会第一栈。同兴地皮因未建厂房而被搭建房屋,居民聚居。随着煤栈的发展,人口进一步增加,居民超过了6000人。1948年3月27日,经上海市政府决定,将“老三井”改名为“胜利镇”。在浦东开发开放初期,胜利镇居委会还设在镇上。现均已湮没无存。
1990年代初的胜利镇(网图)
杨浦大桥
大桥系连接杨浦与浦东的跨浦江桥梁。1991年4月29日开工,1993年10月建成通车。为一跨过江的双塔双索面斜拉桥,采用钢梁和钢筋混凝土预制板相结合的迭合梁结构。全长7658米,主孔跨径602米居世界同类桥梁之首。主桥全长1172 米,桥面总宽度为30.35米,设6车道,两侧各有2米观光人行道。主桥桥塔高208米,为钻石形。桥塔两则各设32对共256根钢索连接。浦西引桥长3103米,浦东引桥长3379米。通航净空48米,桥下能通5.5万吨级轮船。
杨浦大桥雄姿,1993年通车之初(网图)
居家桥
即浦东大道居家桥路交叉路口周边至黄浦江边一带。地因桥得名。境内有居家桥自然村。马路浜横贯村中部,跨浜有桥三座,东为石桥,其西两座为木桥。石桥即居家桥,已用两块水泥板加宽题名“介寿桥”,当地习称居家桥,上海方言中“鬼”“居”二字近音,又被称为“鬼桥”。地北原为黄浦江滩地,有零星草棚。桥四周多坟山荒地。沿石桥北堍有小路直通江边渡口,可通往浦西沈家滩。1906年沿江滩地被美商占建为美孚火油站码头后,人口开始增加,以后油栈扩建,迫使居民迁居居家桥。至民国初期,按《上海县续志》所述,已有三四百户,并列为镇市。沿马路浜南北两侧各有一条街路。石桥南堍有湖北街,两侧多为瓦平房,有商店40多家。桥西南角建有关帝庙(后改为西新小学)。1949年后,东渡至腾越路的渡口已停航,市面渐趋冷落。今已融入城区的居家桥只是一处普通的居民点。
庆宁寺(高庙)
庆宁寺火车站和轮渡码头旧影
在金桥路(原上川路)、浦东大道相交处至黄浦江边周围一带,是沪上知名区片“庆宁寺”之所在,而通常人们更习惯地称呼这里为“高庙”。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建于陆行的观音慈报禅院迁此,改名庆宁寺,以香火之盛,闻名远近,故成为习称地名。因寺旁有一座道堂庙习称高庙,故而庆宁寺一带也被称为高庙。清末,黄浦江畔设立了渡口。到了1906年,沿江滩地建有美商美孚火油栈,之后在渡口东侧还建有光裕码头。1919年,东沟至外滩的长渡航线就需在庆宁寺停靠。1921年辟筑的上川县道,至1925年11月改筑为上川铁路,火车始发站就设在庆宁寺江边。1930年在寺以南兴筑浦东大道,第二年又开辟了庆宁寺至定海桥的对江轮渡。凡此种种,使此地成为早年市郊结合部重要的水陆交通中转站。
八号桥
浦东大道的主要车行桥梁是从整条浦东南路和浦东大道按由南向北、由西向东方向顺次编号的。如原位于浦东大道源深路附近的为“六号桥”,跨洋泾港的为“七号桥”;临近沪东造船厂大门、东南向跨越西沟港的则是“八号桥”,跨越赵家沟(大将浦)者为“九号桥”。
八号桥原是木桥,1935年与浦东大道同时建成,1956年7月和1986年4月两次改建。桥身上部钢筋混凝土T形梁,下部重力式桥台,3孔,长52米,宽20米,其中车行道宽14米,梁底标高6米,载重量20吨。八号桥因紧邻沪东造船厂,85路历史上长期以此为终点,因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曾经的浦东大道八号桥一角(张渊源 摄)
东沟
历史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的东沟,既是水上运输的重要门户、黄浦江边的重要港口,又是历史悠久的过江渡口,早在明初即已成为商贾云集的商贸集镇,连当时的巡检司也驻在东沟。因商贸的繁荣,在清嘉庆及同治《上海县志》的全境图上,都清楚地标有“东沟市”的名字。近代,东沟地区的沿江岸线也成了西方经济势力争夺的重点。早在1930年,美商美孚石油公司争得东沟地区的岸线后,建起了14只大小油池。1949年后,美商油库成为我海军部队后勤油料保障基地,东沟地区建起了热电厂、东沟船厂等一大批企业。“东沟”之名因长期不断使用,成为远近知名度很高的地名。
东沟地区浦东煤气厂鸟瞰,1988年(网图)
天灯口
1920年代位于天灯口的高桥市轮渡码头
天灯口在高桥港入黄浦江处。民国初,孙姓商人在此建轮船码头,后市轮渡公司在其西侧建新码头,即高桥市轮渡码头。《清溪三十二韵·西江待渡》诗曰:
“萧然行李杖头挑,群集江边笑语嚣。卅里风波名利客,一帆早暮去来潮;砖炉泥灶茶烟扬,斜照孤村酒望飘。最好天灯高挂处,余光照彻可怜宵。”
曾经去往高桥以及海滨浴场等地,必先由市区乘船至此,再换乘码头专线,这里因而成为重要的水陆换乘点,市面热闹。待前往高桥的交通方式改为81路之后,天灯口的轮渡码头也失去了存在意义,撤渡后的天灯口市面日渐冷落,到如今已鲜有知者。
高桥
高桥大同路(《最忆是江南》)
长期以来,81路终点站设在高桥,站点就在高桥西街西端的路面宽阔处。明嘉靖时已有高桥一名。高桥和古代清浦镇有兴替关系。明代清浦镇遭倭寇毁坏,同时清浦港淤积,集市遂迁今高桥,闹市商街主要分布在老街的西街以及石家街、大同路等处。如今,高桥东西街已经列入市郊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
高桥北街与花山路(原海高路)交叉口附近的“双井”处,是古高桥旧址所在。清同治年间重建。《江东志》浚港建桥记云:“高桥旧跨黄潼港上。相传港水东通海,西通浦,桥下可行巨舟”。镇因桥得名。1928年,将已淤塞的黄潼港填筑为路,高桥遂拆除,并在桥的原址北堍树立一石碑,上书“古高桥旧址”。此外,在高桥中学内有明代宝山的“永乐御碑”。
古高桥旧址碑旧貌(《记忆上海》)
参考资料
[1]上海市公用事业管理局编:《上海公用事业(1840—198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
[2]中共上海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委员会编:《上海市公共交通企业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党史大事记》,内部发行,1996.4
[3]上海公用事业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公用事业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1
[4]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市志·交通运输分志·城市公共交通卷(1978—2010)》,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3
[5]上海市公用局编:《十年来上海市公用事业之演进》,上海:上海市公用局,1937.7
[6]Mike Davis:FAR EAST BUSES TRAMS AND TROLLEYBUSES SHANGHAI FROM 1908, DTS Publishing PO Box 105,Croydon,Surrey,2010
[7]上海市杨浦区志编纂委员会编:《杨浦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12
[8]歇浦路街道志编写组编:《歇浦路街道志》,内部资料,1993.8
[9]上海市川沙县县志编修委员会编:《川沙县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1
[10]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编:《上海市黄浦区地名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1
[11]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编:《上海市杨浦区地名志》,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7
[12]顾炳权常务主编:《上海市浦东新区地名志》,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12
[13]唐国良主编;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浦东新区地方志办公室、浦东新区地名管理办公室编:《浦东老地名》,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1
[14]网络资料
策划·撰文·排版
张渊源
摄影
朱达艺
刘祺
魏家钧
樊迪刚
张渊源
特别指导
灯塔
责编
徐曾祯
门牌地名上海掌故文化
公交电汽车沪上交通史
天主教会圣堂机构研究
原标题:《【车影行踪75】81路的浦东滨江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