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世界上最好听的英音, 给孩子们诠释“自然科普大片”

2021-01-14 13:32
上海

原创 橘子 小花生网

橘子:这两天,趁着寒假到来之前,我给大家找了部适合全家一起看的纪录片《Earth at Night in Color》,中文翻译是《夜色中的地球》。这部片子由苹果公司打造的流媒体“Apple TV+”出品,12月4号首播,目前豆瓣9.4分,国外评分网站IMDb 8.4分,是今年罕见的高分纪录片。

说实话,橘子最先对这部片子感兴趣,是因为一个人— Tom Hiddleston 汤姆·希德勒斯顿,中国粉丝喊他“抖森”,漫威电影“洛基 Loki” 的饰演者,他在这部纪录片里担当解说配音!

他的配音很厉害么?别急,后面我会说说为啥这一点深深吸引了我…

总之,有了“名人效应”,我就去了解了一下,这部纪录片一共6集,每集半小时,短小精悍,我一会儿就全看完了…

除了配音让人惊喜,它的高感光摄影技术也是一大特色,可以清晰捕捉夜晚的景象,让月光下的动物世界以全彩画面呈现:“虽然是黑夜,却如同光天化日一般清晰…”

譬如下面这个场景,你以为是黄昏?

其实是乌漆嘛黑的半夜…

摘几句网友点评,说出了橘子的心声:

“以往看到的纪录片里,夜晚的镜头通常是昏暗且单色调的,没想到这部纪录片竟然是如同白昼拍摄的全彩色效果,并且周围环境也拍得特别清晰,真的太震撼了!感谢科技的进步,揭开夜晚大自然的神秘面纱。”

“抖森的第一句The night 就酥到不行,画面超美超治愈啊,相比其它纪录片,这部更加柔和,睡前必看!”

……

不卖关子了,下面来详细说说我的推荐理由!

1

纪录片解说员“抖森”

据说拥有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

先说这部片子的解说员汤姆·希德勒斯顿 Tom Hiddleston(以下简称“抖森”),他因为复仇者联盟里的洛基一角被更多人熟知…

把北欧神话里的反派角色演得深入人心,非常受欢迎,还拿了MTV电影奖最佳反派…

作为一名演员,国外媒体对“抖森”的评价是这样的:

世界上最棒的声音之一就是汤姆·希德勒斯顿的声音。我相信他可以放弃表演,用他的余生读有声书,他可能会赚数百万美元。

One of the best sounds in the world is Tom Hiddleston's voice. I'm convinced he could quit acting and just read audio books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 and he'd probably make millions of dollars.

你们听一段他念的诗…

除了先天富有磁性的嗓音条件,他的英文发音被称为典型的 RP 英语— Received Pronunciation,又称为女王音或者 BBC 音,和我们国内新闻联播一样的概念…

这样的配音“技术”怎么来的呢?和他的教育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这位大帅哥,很有两把刷子,是名副其实的文艺学神。他1981年出生在英国伦敦Westminster温布尔登,后来搬到了牛津附近的一个村庄。

老爸是研究物理化学的,曾在一家与牛津大学有联系的生物技术公司担任董事总经理;老妈是名艺术管理员和舞台经纪人,抖森下面还有两个妹妹,一个在印度当记者,一个是演员。

从小到大,抖森一路读的都是顶级名校:

7岁,在温德尔沙姆寄宿学校(Windlesham House School)寄宿, 这是英国第一所男子预备学校;

8岁搬到牛津的龙学校(Dragon School),Dragon School创建于1877年,是由牛津大学教师创建的预备学校,也是全英国最知名的私立小学之一…

校园沿着谢韦尔河(River Cherwell)河岸延伸,官方介绍占地达十五英亩(相当于8.5个足球场),和英国著名诗人约翰贝杰曼John Betjeman是校友…

12岁父母离婚了,抖森说:“这让我更有同情心,因为我理解了人类的脆弱…”

13岁进入伊顿公学(Eton College)学习,这是英国最好的贵族中学,培养了20位英国首相…

著名的校友还有雪莱、乔治 · 奥威尔、凯恩斯、威廉王子…

到了大学,他读的是剑桥彭布罗克学院古典文学专业,获得双优成绩。

剑桥毕业后,抖森在业内顶级的英国皇家戏剧学院深造…

在他的整个求学生涯中,他读了大量的莎士比亚文学,还学会了英语、拉丁语、希腊语、法语、西班牙语等七八个外国语言…

接受采访,莎翁金句张口就来,《仲夏夜之梦》:“Take pains, be perfect…”

《亨利五世》:“Every subject's duty is the king's, but every subject's soul is his own…”

他非常喜欢研究语言的魅力:

“事实上,我在数学或科学方面并没有特别的天赋。但是当我学习法语、拉丁语、西班牙的时候,我发现我对语言有一种亲和力。我们作为人类有许多复杂的感情和思想,语言是我们最主要的外化工具。

所以我对那些用语精确的作家非常着迷。当我们如此复杂,感受和思考的能力又如此深刻的时候,人类如何让自己被人理解呢?

你会看到莎士比亚和平托这样的作家,他们真正明白,与他人交流的唯一途径就是精确地使用语言。”

I am fascinated by language as a way. I suppose it is our primary tool of externalizing, the many complex feelings and thoughts we have as human beings.

And writers who are precise about language fascinate me. How can we as human beings make ourselves understood when we are so complex and our capacity to feel and think is so profound.

You have writers like Shakespeare or Pinter who really understand that the only way you can try to connect to another human being is to be precise about language.

因此除了记得大段的古典文学段落,抖森还对怎么说话、讲台词颇有研究,譬如在电台采访中聊到“品特沉默”(哈罗德•品特 Harold Pinter,英国著名剧作家、散文家、诗人…创作了29部舞台剧,是自萧伯纳以来英国20世纪最重要的剧作家):

沉默是品特表达人物思想和情感的方式…

The silence is how he holds the characters thoughts and feelings without language. And then the silence ends, because somebody says something and they've chosen deliberately to say it.

分析了莎翁台词的音乐性,举例说明停顿的重要性…

国内也有记者采访过“抖森”,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跟他聊天是件很舒服的事。他回答问题有条理,有深度,是位难得的优秀采访对象。谈吐的不俗气质主要在于他措辞讲究,从句式到用词都显示出良好的教育,内容也有深度,有思考,跟常见的“Well, you know, I was like, literally, oh my god”式明星访谈完全是两种画风…

怎么样,这样的配音员,别说给娃“磨耳朵”了,花友们自己也能“磨”得开开心心吧…

2

和以往昏暗、单色调的夜晚不同

它有如同白天拍摄的全彩画面…

讲晚上的动物世界,《Earth at Night in Color》并不是第一部,BBC的自然系列纪录片中,就有不少关于夜晚自然生物活动的片段;今年年初,网飞也上线过一部《地球的夜晚》,但仅仅利用热成像技术,黑夜中的画面大都是暗色调的,不够“鲜艳”,譬如下图…

这一次,Apple TV《夜色中的地球》用的是比人类眼睛敏感100倍的低光度摄像机,说简单点,就是它可以把夜晚拍得像白天一样清晰、鲜活、多姿多彩…

据说,片组人员不仅用到了世界上最顶级的夜视技术和高速摄影,还用到了天文级的摄影镜片,和低光相机进行各种组合,拍摄了从可见的白光到不可见的红外光的全段光谱。

拍摄后,与专门从事电影修复的公司NULIGHT Studios合作,去掉了粉色和红色的部分,以便于展现出全彩画面…

不同于传统的夜视仪,低光度摄像机必须靠着微弱的月光还原出全真色彩,所以摄制组必须要利用满月的光线,每个月只能拍六天,有6到8个拍摄小组全球各地同时进行,分别是肯尼亚的马赛马拉保护区、东南亚的森林、巴西的潘塔纳尔保护区、北极圈外围以及北美洲的几个城市…

譬如第一集拍摄狮群,现场的环境是黑乎乎一片,

拍出来,就像在白天,周围环境看得一清二楚…

第二集拍摄眼镜猴,请来了攀爬专家,爬到高达10层楼的树冠上,白天做没什么问题,但是在晚上,啥都看不清…

高空拍摄,用上了滑轮装置,

地面摄影师,用上了天文学家的装备…

终于拍到了都没网球大的眼镜猴,小小的一团躲在树洞里…

为了在几乎没有光污染的情况下捕捉熊和北极光,摄影师在严寒中越野滑雪20多公里…

另外,这部片子是第一部在夜间拍到游隼的哦。游隼通常是在白天捕食,但在芝加哥,有一部分游隼已经开始在夜晚捕食了(后面会说原因)…

3

你认为的动物夜晚模样

跟实际可能完全不同…

节目组花费这么大力气,拍到了哪些故事呢?

本片第一集,聚焦非洲肯尼亚一个三代同堂的狮子小家庭。白天,成年的狮子夫妻常常打着哈欠,一副慵懒劳累的模样,小狮子精力充沛,在一旁打闹玩耍。

等到太阳落山,成年狮就开始“养家糊口”了。狮子80%的活动是在天黑后进行的,它们的夜间视力,比人类敏感六倍。

在晚上,公狮负责巡逻,守住40平方公里的领地,时不时发出高达100分贝的吼叫,8公里内潜在的敌人都能听到…

母狮负责整个家族的食物来源:先奶孩子,小狮子吃饱喝足,再撇下娃想办法解决一大家子的生计。

一般来说,狮子是群体作战,但这部纪录片拍到了母狮单打独斗的激烈场面:她趁着夜色,靠近、埋伏、猛扑了一头角马,整个动作一气呵成…

前一秒威猛不已,下一秒又尽显母性:开始担心起孩子的安危。等她火速往回赶,却发现只有一只幼师在原地等待,另外两只,不知所踪…

娃没了,母狮四处召唤,找了三天三夜,要知道小狮子离开母乳,一般活不过四天,这个时候,小狮子生存的希望已经非常渺茫了,母狮不肯放弃,第四天终于找到了…

同样是凶猛的猫科动物,南美的美洲豹们也有温情的一面。

当镜头转到巴西的潘塔纳尔湿地,你会看到一对互生爱意的小情侣,在黑夜里

面对面坐下,好似初次约会的害羞情侣。这样的画面是人类镜头第一次捕捉到哦…

看完大型动物,来瞧瞧小小只…

第二集,东南亚的热带雨林里有一群幽灵眼镜猴,它们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夜行动物,体型和一只网球差不多大,藏在无花果树洞里…

每次猎食前,它们要做好一系列“准备运动”:拽耳朵,歪脑袋,摇头晃脑的…

拽耳朵是为了清洁耳部以便听清楚周围的动静;摇头晃脑歪脑袋是方便自己判断猎物与自己的距离。

别看它小小的,遇到了天敌蟒蛇,一点儿也不怂,一家子汇聚在一起,左跳跳右跳跳,也能把敌人吓跑…

相比之下,黑斑岩蛙的生存法则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了…

有天晚上,它和比自己体型更大的沙巴溅蛙,同时看中了一处不错的觅食地点。在以往,大叫一声就能吓退他们。但瀑布“哗啦啦”的水流,减弱了他的声音…

于是黑斑岩蛙不得不改变战术,向侧面伸腿,告诉对方:我肌肉很强壮的,你别挑事…

对方也不是吃素的,不仅腿比他长,还会同时伸两条腿,你服不服?

好吧…服,干不过我就先走了…

还有更聪明的动物,学会了利用人类创造出的条件,来帮助自己猎杀食物。

在芝加哥,生活着一群游隼。因为城市里的灯光极具迷惑性、干扰性,迁徙中的鸟类很容易误闯游隼的捕猎场。

游隼一般利用建筑物做掩护,锁定猎物后俯冲,每小时能轻轻松松抓到十几只小鸟。

除此以外,在片中我们还会看到许多难得一见的自然光景:夜空下划过的一道梦幻闪电;

河流的树丛里,萤火虫星星点点闪着光…

曼妙的极光…

……

说了这么多,不再剧透了。有一点,相信花友们和我一样好奇:为啥最近一两年,纪录片导演开始对晚上的动物感兴趣?为啥越来越多的动物选择在半夜活动?他们不休息么?

这部纪录片给出了答案。

的确,地球上有不少动物是“夜行者”,比如狮子、眼镜猴…但也有不少动物是被迫的,比如生活在北欧的熊,人类数百年来猎杀它们的行为,让它们知道黑夜里活动才是最安全的时间。

此外,随着城市越建越大,很多动物被迫生活在城市之中。为了避开人类,它们就调整自己的生物钟:

螽斯、啄木鸟、灰狐和骡鹿已经成为了洛杉矶夜晚中的“常客”,一头美洲黑熊和它一岁大的幼崽,不仅在城市的泳池边喝水解渴,还在泳池里开起了“私人派对”…

距洛杉矶市中心不远处还有座山丘,在这座山周围,全是混泥土建筑和高速公路…

白天,这里是登山者最爱的地方,晚上狼、鹿、美洲狮开始活跃。但,不是所有动物都能配合人类的作息活动,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的。

前面提到了利用光污染,制霸芝加哥夜晚天空的游隼,同时还有很多夜间飞行的鸟类因为建筑反光,一头撞上玻璃窗。单美国芝加哥一个城市,每年统计下来就有五千多只小鸟因为光污染失去生命…

借用网友的一段话自省:

人类惧怕黑暗,所以点亮了夜晚,却不知道黑暗之下,蕴藏着更强大的生命力。也许,只有当人类不再盲目自信,不再以自我中心,改变才有可能发生…

原标题:《男神来了! 他用世界上最好听的英音, 给孩子们诠释“自然科普大片”…》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