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文艺 || 蒋集政:岳麓书院与潇湘人物

2020-11-12 17:34
湖南

以下文章来源于岳麓文艺 ,作者岳麓文艺

岳麓文艺

宣传文艺政策的窗口,展示创作成果的平台,增进学习交流的纽带,繁荣岳麓文艺的园地。

岳麓书院与潇湘人物

作者:蒋集政

岳麓山下,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因为种种原因,多少次参观游览过岳麓书院,踯躅徜徉在岳麓书院的角角落落。

或许是所见所闻多了,便想为岳麓书院写点什么。

但每当我想产生此想时,总感觉与岳麓书院之间缺少一点什么,就像一对妙龄男女,仿佛缺少一根情线相牵,虽然时时邂逅相逢,却往往擦肩而过。

为此,还特地在陪同外地客人参观岳麓书院时买了一本朱汉民院长主编的《岳麓书院》,想从中受到某种启发。

直到某一天,在写作《湘江北去》一文时,想起岳麓书院内濂溪祠的门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作为一名永州人,一位潇湘游子,忽然“福至心灵”,我似乎抓住了“那根线”——岳麓书院与潇湘山水、与永州人物其实是有联系的。

永州,位居湘江上游,发源于永州蓝山县的潇水与发源于广西兴安县的湘水,至永州零陵区萍岛汇聚,始称湘江。永州因此有潇湘大地之称,“潇湘夜雨”成为“潇湘八景”第一景观。

湘江北去,经永州、衡阳、株洲、湘潭到长沙,自此,潇湘山水、永州人便冥冥之中与湘江之滨的岳麓书院产生了某种联系。

首先得说说“濂溪先生”周敦颐。

濂溪,是潇水的一条支流,而世称“濂溪先生”的周敦颐,号濂溪,祖籍就在濂溪之畔的湖南道州(今永州道县)楼田村。

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9年(976年),40年后出生的周敦颐(1017—1073年),后成为北宋五子之一,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他所提出的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周敦颐自庆历6年(1046年)担任郴州郡郴州县县令始,在公务之余兴教讲学,在任职郴州郡桂阳县令(今郴州市汝城县)期间(1050—1054年)更是创办了濂溪书院,传播思想,教导后人。

被成为“二程”的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就曾拜周敦颐为师,可见其影响。现岳麓书院内设有濂溪祠,存有《濂溪祠记》碑、《移建濂溪祠碑记》碑。

周敦颐子孙昌繁。据了解,周敦颐的后裔广泛分布在江、浙、湘、赣、粤、闽等省并移居繁衍至海外,仅在港、澳、新、马、泰等地的周氏后裔就超过了30万人。周恩来、鲁迅(周树人)等均为其后裔。

据考证,周恩来为周敦颐第33代孙。可见,周敦颐及其理学思想的影响早就超越了潇湘山水、超越了岳麓书院及其湖湘大地,名扬全国,走向世界。

岳麓书院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学脉延绵。

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29年(1903年),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中华民国15年(1926年)正式定名湖南大学,一直沿用至今。

期间,不少永州籍学子求学岳麓书院,定名湖南大学后,更有成千上万永州籍年青俊杰成为“湖大学子”。

早在南轩先生张栻(1133—1180年)主教岳麓书院时,永州零陵人吴伦,字子常,就与同乡蒋复,字汝行,成为南轩先生最得意的弟子。南轩先生临终时对吴伦说:“蝉蜕人欲之私。舂容天理之妙。”

近代以来,更多永州籍学子来到岳麓书院求学,并颇有建树。如清代著名诗人杨 季鸾(1799—1856年),字紫卿,永州宁远人,被御赐“孝廉方正”;湘军平黔之战主帅席宝(1829—1889年),字研芗,永州东安人;曾任民国省参议的黄矞(1873—1951年),字麓生,永州祁阳人,书法家,有楹联现存于浯溪碑林及潇湘楼门,等等。

特别是何绍基(1799—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湖南道州人,晚清是知名的书法家、教育家、学者、藏书家。

曾主讲长沙城南书院、岳麓书院。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书画协会首任会长李志敏曾评价:“何绍基自成一家,从魏碑得力不少。” 一位书法界朋友告诉我,中国有史以来具有重大影响的30位书法大家就有两位出自永州,分别是怀素、何绍基。

忽然想起游览南岳时,在祝融峰南天门处所见的“寿比南山”石碑,“寿比南山”4个狂草大字乃怀素所题。怀素(737—799年),俗姓钱,字藏真,永州零陵人,唐代书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

既然何绍基到过岳麓书院讲学,那么好遗憾怀素竟早出生了200年!若晚出生200年,那时候已建立了岳麓书院,怀素能够顺着湘江游历到了南岳,就有可能继续沿江北上来到南岳72峰的尾峰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虽然不能题写一幅“岳麓书院”牌匾取代宋真宗的御赐匾额,但至少可以题写“学海无涯”什么的牌匾留存后世。如此,既可以让岳麓书院增一丝书卷气,也可以让永州人添一分自豪色。

定名湖南大学后,永州人更争得了“首个第一”——首任校长雷铸寰(1884—1941年)为永州东安人。

1926年湖南大学成立,经省会议票选,雷铸寰出任首任校长。雷铸寰历任国民党省党部第二届执行委员、常务委员等职,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与中共湖南区委合作,同“左社”等国民党组织进行斗争;与中共湖南区委一起制定国共合作下湖南省政府第一个施政纲领《湖南省行政大纲》,对大革命时期湖南国共合作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其实,在此之前,就有永州人主掌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后,于1912年奉令停办,同年,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奉命迁入,1917年,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奉令停办,同年,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迁入。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长宾步程(1879—1943年)就是永州东安人。

如今在岳麓书院上悬挂的“实事求是”牌匾就出自宾步程之手。“实事求是”受到后来几次寓居岳麓书院的毛泽东的极力推崇,后来成为中共中央党校校训和我党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宾步程题写的讲堂联:“工善其事必利其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上联语出《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下联语出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上下联中首字既隐藏了“工业”,更表达了学校的办学宗旨。

对湖南大学最有影响的永州人恐怕要属新中国成立后,湖南大学首任校长李达 (1890—1966年)先生了。

李达,永州零陵县(今永州冷水滩区)人,出生于一个佃农家庭。李达从永州苹州中学毕业后出外求学,1920年从日本留学归国,与陈独秀、李汉俊等组建上海共产党组织,筹备和组织中共一大,并当选为中央局宣传主任。中共一大代表住处、会址及转移到嘉兴画肪开会等,都是其夫人王会悟安排的。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央政法大学副校长、湖南大学校长、武汉大学校长,并担任中国哲学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和教育家。

从建党初期,毛泽东就同他有密切交往。

1922年7月,在出席中共二大后,应毛泽东之邀,李达出任湖南自修大学校长。1923年4月,毛泽东创办《新时代》月刊,李达任主编。1932年8月,李达到北平大学、中国大学等校任教,被称为“红色教授”,毛泽东称赞他是“真正的人”。

抗日战争期间,他四处避难,虽妻离子散,家境困窘,始终不向恶势力低头。1949年5月受毛泽东邀请,抵达北平。后出席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同年12月,经党中央、毛泽东批准,由刘少奇介绍,他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献身新中国的教育科学事业,历任北京政法大学副校长、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副主任、湖南大学校长、武汉大学校长等职。

他主编的《唯物辩证法大纲》等书,毛泽东评价“对于用通俗的言语宣传唯物论有很大的作用”。毛泽东还当面评价说:“你从五四时期,直到全国解放,都是理论界的黑旋风”,“你在理论界跟鲁迅一样”。

遗憾的是,“文革”开始后,李达被错误批斗,开除党籍。由于林彪、康生一伙的残酷迫害,于1968年8月24日含冤去世,终年76岁。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党中央批准公开发表毛泽东给他的3封信手迹,1980年中央批准为他平反昭雪,给他作了公正评价……

其实,不止永州人物与岳麓书院渊源深厚,也有永州风物与岳麓书院一脉相承。

据考证,湖南有五处“忠、孝、廉、节”石碑:一是东安文氏宗祠,二是江永上甘棠月陂亭,三是零陵福寿亭,四是岳麓书院,五是长沙文庙。这五个地方的“忠、孝、廉、节”,都为大字榜书,从字面上对比,大小基本一致,笔迹完全一样,乃文天祥一人所书。

文天祥遗笔“忠、孝、廉、节”榜书最先石刻于东安文氏宗祠,是湖湘第一块碑。江永上甘棠月陂亭临摩东安文氏宗祠“忠、孝、廉、节”石刻,为第二块碑。上甘棠月陂亭临摩石刻上载着:永州东安有文天祥后裔,江永月陂亭王伟士所临“忠、孝、廉、节”榜书盖出自东安文氏宗祠所刻信国公遗笔“忠、孝、廉、节”。其后才有零陵福寿亭、岳麓书院、长沙文庙的“忠、孝、廉、节”石刻……

当张家界因为吴冠中先生《养在深闺人未知——失落的风景明珠》的文章和画集推向世界,名声大噪时,自信自豪的永州人便形容“张家界是一幅画,而永州是一部书”,为永州悠久的历史传承、厚重的文化底蕴而骄傲。

其实,濂溪故里也好,岳麓书院也罢,张家界也好,永州也罢,在960万平方公里的美丽中国,在具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悠悠华夏,哪一个地方都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哪一座城市都是一部厚重的史书。

蒋集政

长沙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湖南省、长沙市作协会员。

来 源 | 岳麓文艺

编 辑 | 欧阳靓洁

校 审 | 潘振兴 罗 瑶 杨 刚

原标题:《岳麓文艺 || 蒋集政:岳麓书院与潇湘人物》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