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术的发明与早期摄影技术的探索

2020-11-12 12:55
泰国

Louis JACQUES MANDE DAGUERRE. Boulevard du Temple, Paris, c. 1838. Daguerreotype. Bayerisches NationaJmuscum, Munich.

第一章 摄影术的发明

第1节 摄影术的发明与早期摄影技术的探索

摄影术的基本原理来自小孔成像这种光学现象。

1、物理光学的探索:

①、小孔成像的光学现象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墨子(公元前480?~389)的著作《墨经》中就已经有关于小孔成像的文字记载。

约在公元前330年左右,古希腊哲人亚里斯多德( Aristotle,公元前384-322)也已经发现小孔成像的现象。

②、暗箱

1038年,阿拉伯学者阿哈桑( Alhazen,生卒年不详)描述了一种后来被称为暗箱(camera obscura)工作器材。

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巨匠达·芬奇( Leonardo daVinci,1452~1519)于1490年为我们留下了有关暗箱的文字记载。

16世纪,人们已经在暗箱的开孔处装上镜头,由此在暗箱内壁获得了非常鲜明的影像。照相机的原理就是在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起来的。

17世纪,暗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了现在意义上的照相机的形态。

德国人约翰尼斯·开普勒( Johannes Kepler,1571~1630)

1611年,发明了一个可携式照相机的原型,一顶可拆卸与运送的帐篷,人可以侧身其屮把从外面投射进来的影像描在帐篷内壁。

17世纪中期,开普勒的“帐篷”照相机已经得到改善,人可以站在“帐篷”外看到投射在个半透明的窗子上的影像。

英国人贺拉斯·沃泊尔( Horace Walpole,1717~1797)

1807年,研制的明箱( Camera lucida)在他死后问世。人们可以不用钻进暗箱而在暗箱外面通过棱镜在图画纸上看见影像。

暗箱可以认为是现在普遍使用的照相机的最原始形态,其成像原理是小孔成像。当然,人们并不满足于仅仅获得一个不能永久保存的影像。人们梦想中的摄影术就是要把经由暗箱这个成像装置获得的影像通过光学的、化学的方式来加以固定,如此则可达到描绘、模拟、保存形象的目的。在暗箱捕获到了鲜明的影像之后,摆在当时人们面前的另一个挑战是,如何将其保存下来。

2、化学上的突破:

1614年,就有人记录了硝酸银在受到阳光照射后会变黑的现象。17世纪,人们已经知道银盐、尤其是硝酸银可以将皮革等染黑。但当时还没有人把这一化学现象与固定暗箱得到的影像这个目标联系起来。

①、德国人约翰海因里希·舒尔茨( JOhann Heinrich Schulze,1687-1744)

1727年,经过实验发现了通过将光与银接触发生作用的方式来描绘影像的新方式。

②、英国人托马斯·韦奇伍德( Thomas Wedgwood,1771~-1805)

18世纪末19世纪初,试图在一张金属板上捕捉永久性影像,不过这一实验没有成功,因为他使用的银盐溶液的感光能力不强,不足以产生一个可见的影像。

Thomas Wedgwood's first "Sun images", taken in the 18th century

3、摄影术的发明者:

①、法国退伍军官约瑟夫·尼瑟福·尼埃普斯( Joseph nice- phore Niepce,1765~1833)

摄影术:阳光摄影术( Heliograph)。

进展:1824年,成功地捕捉到了一个暗淡的水久性的正像。尽管这个影像并不令人满意,但却使他信心倍增。

代表作:《窗子里看到的光景》1826

为拍摄这张照片,他用了足足8个小时的时间曝光,因此画面中出现了东西两座建筑的墙面都受光的情景。而这种情况在现在的照片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1829年与已经得知他的实验成果的达盖尔合作,继续推进摄影术的研究开发。

Joseph Nicephore Niepce. View from His Window at Le Gras, c. 1827. Heliograph. Gernsheim Collection. Humanities Research Center, University of Texas, Austin.

②、路易·雅克·芒特·达盖尔( Louisacques Mande daguerre,1787~1851)

摄影术:达盖尔版摄影术( Daguerreotype)

职业:绘制全景画( panorama)的画家。(所谓全景画是一种绘有巨大的风景、战斗场面或城市景观的巨幅绘画,长度往往有100多米。全景画在半暗的光线下展出,给观众一种强烈的现实幻觉。在19世纪的欧洲,许多大城市的游乐场所都有全景画展出。)在全景画的基础上,达盖尔发明了具有特色的新型全景画“迪奥拉马”( diora-ma)。“迪奥拉马”是把画在半透明纸上的巨幅绘画投射出来,在投射时伴以变化多端的光照,造成一种逼真的视觉效果。

JEAN BAPTISTE SABATIER-BLOT. Portrait of Louis Jacques Monde Daguerre, 1844. Daguerreotype. International Museum of Photography at George Eastman House. Rochester, N.Y.

优点:曝光时间减少(从8小时一下子减少到30分钟左右。)获得的照片影纹细腻,影像锐利,因此达盖尔版照片也被称为“记忆之镜”。

缺点:人们在观看时视线必须与照片形成一定角度,才能看清影像。一次只能获得一张照片。作为镜像的影像呈反像。不可复制。

虽然这种唯一性使得以这种方式获得的影像更珍贵,但也因此成了它的致命短处,不利于影像的传播。

Louis JACQUES MANDE DAGUERRE. Woodland Scene, n.d. Pencil on paper. International Museum of Photography at George Eastman House, Rochester, N.Y.
UNKNOWN. Joint Meeting of the Academies of Sciences and Fine Arts in the Institute of France, Paris, August 19, 1839. Engraving. Gemsheim Collection, Humanities Research Center, University of Texas, Austin.

1839年8月19日,达盖尔在法兰西学院公布了他的发明。一般而言,摄影史以达盖尔公布发明的1839年为摄影术发明之年。

③、英国科学家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 William Henry Fox Talbot,1800-1877)

摄影术:卡罗版摄影术( Calotype)

对于由达盖尔宣布的发明的如下两个“原则性特点”的优先权:“一,暗箱影像的固定;二,随之而来的影像的保存,以使其能够经受阳光照射。”

William Henry Fox Talbot, by John Moffat, 1864

1834年,塔尔博特与妻子去意大利旅游,科莫湖美丽的湖光山色令他心动,因此想借助暗箱来描绘眼前的景色。

1835年,塔尔博特想岀了一种用氯化银来使纸张感光的办法。他把这种纸放亼暗箱里,施以长时间曝光,获得一张底片。

1841年,塔尔博特为他发明的卡罗版摄影术( Calotype)申请了专利。

特点:卡罗版摄影术得到的首先是一张底片,从理论上说,通过这张底片可以复制岀无数张照片。现在通行的摄影方式基本上就是以卡罗版摄影术为原理的。没有达盖尔版摄影术的影像那样清晰。

William Henry Fox Talbot,Front cover of The Pencil of Nature,Part5,1844

代表作:《自然的铅笔》的摄影集。

从1844年到1846年,塔尔博特制作了名为《自然的铅笔》的摄影集,这套书分为6个分册,共粘贴了24张照片,内容包括建筑、风景、静物、植物等。这本可说是历史上第一本以摄影集方式做成的书,向后人提示了使用与传播照片的新的可能性。

William Henry Fox Talbot,William Henry Fox Talbot and Nicolaas Henneman at the Reading establishment,1846
William Henry Fox Talbot,The Open Door,late April 1844
William Henry Fox Talbot, The Ladder,April 1844

④、法国人希波利特巴耶尔( Hippolyte Ba-yard,1801-189)

职业:法国财政部的一个低级官员。1838年起开始研究“用光作素描”的技术。

代表作:《扮成溺水自尽者的巴耶尔》(1840)

巴耶尔撰写了一篇墓志铭,附在了这幅照片旁边。墓志铭写道:“横尸于诸位面前的是巴耶尔的遗体。与诸位一样,不管是皇帝还是科学院,所有看到过这具尸体的人都曾赞赏过他的照片。对达盖尔优遇有加的政府对巴耶尔却一无表示。因此他在失望之余投水自尽。”

价值意义:他的独特的抗议方式成为人体摄影的滥觞。是人体摄影史上最早的男性裸体照片(尽管是半裸)。而自拍手法的导入,也可能是摄影史上摄影家将照相机面对自己、确认自我的最初尝试。文字说明与照片相结合以加强感染力的方式,也应该是摄影史上的首创。

Hippolyte Ba-yard,Self portrait as a drowned man

4、湿版摄影:以玻璃为底板的火棉胶法( collodion process)

发明时间:1851年

发明者:英国人弗里德里克·司各特·阿切尔( Frederick Scott Archer,1813-1857)

技法:在玻璃底板上所结出的影像非常清晰,因此火棉胶法迅速取代了卡罗版摄影术。火棉胶法所用的玻璃底板必须趁其上的化学涂料还湿时显影,因此又称为湿版法(wet- plate process)湿版法影像的清晰度令摄影师们大为满意,因此获得广泛采用,直到1880年干版法( dry plate process)出现,它才寿终正寝。

Frederick Scott Archer,1813-1857

湿版法的几种形式:

①、安布罗版照片(ambrotype):当显影好的底版被衬以一块黑布或黑纸时,底版上的影像就以正像的方式呈现。这种火棉胶正像法被称为安布罗版照片(ambrotype)。

②、锡版照片( tintype):火棉胶被倒在上了清漆的铁皮上,显影所得的影像为锡版

照片。锡版照片取材方便,价格低廉,但锡版上的影像大多没有艺术价值。

③、名片照片(carte de visite):法国人阿道夫·欧仁迪斯德里( Adolphe Eugene disderi,约1819-1889)在1854年申请了这项专利。这项专利包括了他发明的照相机与这种照相机所拍摄的照片。名片照片照相机有几个镜头,多达12张之多的肖像照片可以被拍摄在一张湿版底板上。名片照片的出现还带来了社会风俗的变化。名片照片流传到美国后,美国人以在节日或生日里相互交换名片照片为一种时尚。这同时还催生了照相簿这个收集整理照片的方式。

carte de visite

④、立体照片(Stereograph):

发明者:英国人査尔斯·维茨顿(Charles Wheatstone, 1802-1875)

原理:人眼看一个给定的事物时,由两眼看到的稍有差别的影像在大脑里被组合起来形成透视上的纵深感的视觉原理。

立体照片是由一对影像组成的照片,它是由两个稍微错开的镜头拍摄而得的照片。通过维茨顿发明的称为立体镜( stereoscope)的装置观看立体照片可以获得三维纵深的幻觉。这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一种对虚拟现实的视觉体验。

Great Sphinx at Gizeh, the Largest Royal Portrait ever Hewn, Egypt, Keystone View Company, ca. 1900

逐渐地,摄影以其特有的方式渗入到大众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了19世纪西方社会大众生活的一个部分。

参考资料:

[1]顾铮著.世界摄影史 修订版[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P8-11

第一章 摄影术的发明

第2节 早期摄影与绘画

第3节 彩色摄影的探索

第二章 十九世纪摄影文化的建立

第1节 都市真相

第2节 “他者”的人类学观察

第3节 战争与灾难的影像

第4节 来自“东方”的影像

第5节 地理空间的确认

第6节 刻画人性的肖像摄影

第7节 艺术美的表达

第三章 画意摄影与摄影的大众化

第1节 画意摄影

第2节 柯达与摄影的大众化

第四章 现代主义摄影的实验光谱

第1节 现代摄影在美国第2节 两次大战间的欧洲实验摄影

第3节 莫霍利-纳吉与包豪斯的摄影实验

第4节 达达与超现实主义摄影

第5节 苏联的先锋摄影与日本的新兴摄影

第五章 纪实的眼光

第1节 纪实的滥觞

第2节 FSA计划

第3节 纪实摄影在欧洲

第4节 摄影联盟

第5节 新闻报道摄影的兴起

第六章 从《人类一家》到“社会的风景”

第1节 “人类兴趣”与主观摄影

第2节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

第3节 摄影的新地平线

第4节 报道摄影与“马格南图片”

第5节 第6节 战后日本摄影的崛起

第七章 新彩色摄影、新地形摄影与观念摄影

第3节 构成摄影

第4节 观念艺术与摄影

第5节 摄影的文化制度

第八章 后现代摄影生态

第1节 后现代摄影的性格

第2节 摄影与美术的越界与综合

第3节 打破禁忌、重估价值与质疑传统

第5节 历史与记忆的视觉化重建

第九章 转变中的当代摄影

第1节 当代议题摄影讨论

第2节 艺术摄影的新探索

第4节 从场面到剧情

第6节 展现“人性变化”的当代纪实摄影

学习,摄影史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摄影史笔记丨摄影术的发明与早期摄影技术的探索》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