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国越战纪念碑,21岁的她靠才华震动美国

2020-11-04 18:22
上海

题图摄影:WalterSmith

你21岁时在做什么?

21岁,还在读大三的林璎设计了美国越战纪念碑——她知名度最高、也让她承受了最多是非的作品。

她的姑姑,是建筑家、诗人林徽因,姑父是建筑大师梁思成,曾祖父是清末革命家林孝恂,叔祖父是黄花岗烈士、《与妻书》的作者林觉民……21岁前,她对家族显赫的历史一无所知。

很多中国人知道林璎是因为林徽因,但是她却用才华,证明了自己独特的美。如今,在国际影响力上,林璎早已超过了姑姑林徽因。

21岁就靠才华震动美国?

她可不只是林徽因的侄女!

01

21岁女大学生设计越战纪念碑

1980年,她在一堂建筑讨论课上构思了一座纪念碑。她被调侃为耶鲁的莫奈,因为设计图太简单了。碰巧看到匿名征集越战纪念碑设计的海报,她决定把它作为毕业设计。

她花两个月时间修改出一份600字的介绍,展览板没有及时送到,她匆忙附上手写文字,还有一些涂改痕迹,“我就这样把它投了出去,从未想过会收到任何反馈……”

林璎的参赛板(图片来源:《雕刻大地》)

“我有一股将大地切开的冲动”,她习惯以直觉主导设计。不像普通的纪念碑高耸入云,林璎仿佛用小刀在地面上用力划了个“V”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出乎意料,凭借颠覆性的设计,她从 27000 多位匿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赢得了这场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建筑设计比赛。

紧接着就是前所未有的非议与人身攻击。越战老兵与保守党言辞激烈:“这是块黑色的伤疤!”“让一个女人、一个亚洲佬来设计亚洲战争纪念碑?我们越战老兵就这么愚蠢吗?”

出资赞助这项设计竞赛的美国富翁罗斯·裴洛,撤走了他的16万美元赞助费。甚至总统里根、国务卿瓦特都出来反对,甚至召开新闻发布会——要么改动,要么放弃建造。

华盛顿政界,乃至整个美国社会的矛盾集中投射到一座纪念碑上,对于旋涡中心仅仅21岁的少女无疑太沉重了。

林家的女儿不辱家风。在录像里,她略带紧张、声音有些颤抖,面对一轮又一轮的听证会,坚定、勇敢地表达和捍卫了自己的设计理念:

这座纪念碑传达的不是愤怒、憎恨,甚至没有谴责,也没有英雄主义的讴歌——无关战争与政治,只关乎生命。

图片来源:《雕刻大地》

在抛光后的大理石上,死者的姓名与生者的面孔两相照应的瞬间,唤起的正是对人类同胞的生命的爱。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两面墙伸向左侧的华盛顿纪念碑、右侧的林肯纪念堂,也将越战纪念碑带入历史。

图片来源:《雕刻大地》

纪念碑围成的区域是一块安静的留白。她说:“我们活着的人,清楚地感受到这些生命的逝去。带着这份强烈的逝去感,每个人自行决定,是排遣这种感觉还是与之和解。”

“只有承认并接纳了伤痛和死亡,才能超越它们,走出阴影,回归现实和光明。”她把史诗般的悲壮,通过水一样的语言,转变为亲切宜人的体验,融咆哮为潺湲,化铿锵成委婉。

传统的高纪念碑会成为地标性建筑,但顶部的名字是看不见的——这是给国家、给游客的纪念碑,唯独不是给该被纪念的这些生命。林璎颠覆性设计的背后,是更深刻的人文关怀。

这种精神内核使她的作品直指人心。最终,评审依然认为林璎的纪念碑是“天才的设计”。

1982年纪念碑落成,没有任何人在揭幕典礼致辞时提及林璎的名字。

历史和时间证明了她是对的:

两年后,她凭借越战纪念碑,获得了“美国建筑学院设计奖”“总统设计奖”;

1995年,讲述这段史实的纪录片《林璎: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夺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2002年,她以83%压倒性的票数当选耶鲁校董;

2009年,她获得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美国国家艺术奖......

如同名人听音乐都爱找马友友拉大提琴,女星婚礼都爱穿王薇薇的婚纱,要设计纪念碑、花园和景观,就一定会首先想到林璎。林璎已成为行业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如今,每年多达400多万人到此参观,越战纪念碑成为极少的、被拥戴为美国象征的景观。

图片来源于网络

02

林璎与姑母林徽因

在战乱年代,林璎的父母前往美国留学定居,从此一生从事艺术教育工作。

童年时期,她只是一个父母在大学教书的普通小孩:“我的父母来到这个国家时一无所有,但作为教育家,他们深知教育的重要性。”

21岁遭受纪念碑争议时,她才第一次从父亲那里了解到,原来祖父是知名的学者,曾参与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也了解到,姑姑林徽因和姑父梁思成——他们也是建筑师,也在美国留过学,他们设计了天安门广场。

林璎(右)与姑姑林徽因

林璎照片拍摄者:Cheung Ching Ming

林徽因当年与梁思成一同投身建筑,谁又能想到,她竟是梁思成的引路人呢?梁思成最初打算子承父业,钻研西方政治,第一次见林徽因时,还不知建筑是什么。林徽因告诉他,那是兼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学科。梁思成因为喜欢绘画,也选了这个专业。

当时的建筑界性别歧视严重,不招女性学生,林徽因曲线救国报考了美术系,再选修建筑学全部课程,以优异成绩毕业。

无独有偶,林璎也面临着性别歧视:“我刚开始工作的5-10年,经常房间里就我一个女性,其他同事会过来拍拍我的头。过去的几十年中,至少对我而言,已经变得容易得多,但是在设计、建筑行业中,成功的男性与女性依然不成比例。”

相比姑姑的时代,林璎不需再被动。她明白自己的力量,用它获得关注,启发变革。

1993年,她设计了《女性之桌:耶鲁大学耶鲁大学招收女生20周年纪念碑》:“水流从泉眼里流出,在最开始的地方是数字0,然后还是0,还是0——然后开始有了一位数,再是两位数、三位数......这串数字逐渐变宽,说明女生就读耶鲁大学的比例在逐年增加。”

图片来源 《雕刻大地》

谈起林徽因,林璎也赞赏自己素未谋面的姑姑——不光有热情,而且有冷静的思考,缜密有效的执行力的现代女性。某种程度上,她感觉火炬传到了自己手中。

所谓家族传承,除了财富的沿袭外,更重要的是品格与才华的一脉相承。在林璎父亲眼里,她和林徽因很像:“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犟,果敢独断,才华横溢而心想事成。”

03

她将东方美学带向国际

山本耀司曾谈到第一次去巴黎参展的时候,“排除了一切日本式的东西......如果用和服去做时装秀,是非常不好意思的,好像自己做的是个土特产。”对他来说,民族文化过于直白的呈现是简陋的,设计应显现艺术的简洁。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说来简单,但真正将民族文化带上国际舞台的亚洲人非常少——但林璎做到了。

水是传统中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意象,林璎对水与河流的迷恋,贯穿了她的设计生涯。她通过平静、有秩序的诗意环境思考水的美感和特质。“波场系列”让人想到中国山水画和瓷器上描绘的波浪图案。

“波场系列”第二件作品《颤振》

图片来源:《雕刻大地》

巨大的海浪是自然最雄伟的景象之一,她成功地把水里的波浪,转变为一种波形象征。

“波场系列”第三件,也是最后、最大的一件作品《风暴国王波场》

图片来源:《雕刻大地》

不同于北欧、日本,她的极简很中式。受中国书法笔触的启发,她的设计充满优雅的弧形,如大笔挥就的曲线,简单且富于美感。

林璎设计的艾伦·S. 克拉克希望广场

图片来源:《雕刻大地》

历史学家兼评论家迈克尔·布兰森称林璎的作品拥有“中国山水空间的留白”,东方的诗性、禅意与自然,让她的作品高雅而优美。

林璎作品《海啸》(图片来源:《雕刻大地》)

林璎作品《11 分钟线》(图片来源:《雕刻大地》)

她的作品总是简约中散发着宏伟,展示着东方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回望越战纪念碑,还有比切入地面的 V 形花岗岩墙体更简单的形式吗?但林璎的杰出就在于此:她用极简主义的感知力表现复杂微妙的想法。

在21世纪做一名艺术家意味着什么?林璎给出了她的回应:让艺术拥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她成为一个潮流的引领者,其影响力已经跨出了艺术世界,被公认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纪念碑建造者。

《雕刻大地》是迄今为止内容最全、最权威,也是国内唯一的林璎作品集。书中完整收录林璎30年来,50个作品、8个系列、300多张图片,建筑、艺术、景观设计等领域作品——专业人士必备案头书,读透林璎这一本就够。

海量未曾流出的珍贵手稿、林璎亲笔回顾、顶尖评论深度解析,让你窥见让人意想不到的创作方式,充满启发的理念与哲思。

装帧典雅精致,可180度平摊阅读,高级涂布超感纸,完美还原作品质感。

严谨与诗意的碰撞,东方与西方的交融,带你走进一个超越时间、语言、门类的艺术世界。

原标题:《21岁就靠才华震动美国 | 她是林徽因的侄女,更是前辈的超越者》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