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假靳东”的中年女性们,如何走出心理困境?

2020-10-29 16:34
北京

原创 简单心理 简单心理 收录于话题#热点:这世界又出什么事了?17个

李歪歪 ✑ 撰文

酒鬼 ✑ 编辑

前几天“中年阿姨爱上假靳东”的新闻,许多人大概都看过了。

61岁的黄月在抖音上刷到一个每天都在说甜言蜜语的“靳东”,于是坚信自己在跟靳东谈恋爱。为此体重骤减、跟丈夫分房睡、离家出走去长春见“靳东”……

(点击视频,了解“假靳东事件”)

一个看起来拙劣的骗局,却让她在镜头前说:“早也是死,晚也是死”。

然后黄月在节目中接受了心理专家的辅导,表情和语气从笃信渐渐变得困惑迷茫:

——“我也不清楚了,我不相信。”

——“你不相信什么?一下子坚信靳东,一下子又不相信靳东。”

——“反正我不相信,我还会继续等下去……”

这里其实有两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第一,黄月接受的这个“心理辅导”,到底对她有没有帮助?第二,像黄月这样的中老年女性,在遇到情绪、情感方面的问题时,到底需要怎样的帮助?

借这个事件,我们也来聊聊该如何找到合适的求助方式,帮助自己走出情绪困境。

黄月接受的是“心理咨询”吗?

单纯通过节目的片段来看,心理专家用了“催眠”和“空椅”技术,给黄月做了心理辅导:

先坐在一张椅子上,对着手机跟“靳东”对话。

再坐在另一张椅子上,扮演“靳东”的角色,接受扮演自己的心理专家的提问。在这个过程中,说出自己没能向“靳东”说的话,分清幻想跟现实的区别。

如果你对心理咨询有过基本的了解,就能看出这个辅导过程,跟专业的咨询有非常大的差异——

通过大众传播媒体,为前来求助的读者或者观众进行心理服务,这种干预形式在行业中被称为“媒体中介治疗性沟通”,跟封闭的正式咨询是不同的概念。

Barnlund (1990)以治疗性的沟通( therapeutic communication )和治疗中的沟通( communication in therapy ),来区分媒体中介治疗性沟通和正式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治疗中的沟通”,本质是“治疗”,这个动作最终导向问题的解决。

而“治疗性的沟通”,本质上是一种“沟通”,虽然沟通内容是为了启发、开导对方,跟心理咨询中的沟通有相似性,也可能发挥一定的治愈功能,但并非心理治疗,不能取代心理咨询的服务和功能。

那么,专业的心理咨询,与电视上的这种“心理辅导”有哪些区别?

对心理咨询来说,首先要明确:谁是真正求助的人?

这次向电视台和心理专家寻求帮助的人,是黄月的儿子。他觉得母亲有问题,需要干预。而不是黄月本人想要接受干预。

通常来说,这样的情况,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是不会接受咨询的。咨询师要解决的是“来访者”的问题,而“来访者”是“意识到自己有问题并且想要改变”的、拥有自主性的个体。

另外,更重要的一点:心理咨询是一个全程保密的过程,一定不能暴露在镜头之下。

对一段咨询关系来说,信任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说是心理咨询的一道“底线”。底线一旦被突破,当我“无法再相信我的咨询师了”,这段咨询关系也就难以延续了。

再看看她在“辅导”中得到的建议:

让丈夫“不要急着改变自己的妻子,多一些理解和宽容”。

让儿子多陪伴母亲。

让老年人在追星过程中加强判断能力,量力而行。

这些建议,哪一条是给“来访者”本人的?好像都是说给来访者家人的。

这也是节目中的“辅导”跟心理咨询很大的不同。在真正的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和来访者在私密空间下探讨来访者个人遇到的具体情绪和问题,咨询师往往不会给出具体的建议。心理咨询更在意的是帮助来访者探索自己,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而不是把依赖的对象变成咨询师,让来访者在咨询师指导下生活。

当然有时针对具体情况,不同的心理咨询流派,也可能会给一些建议,但这些建议肯定是给来访者本人,并基于具体问题的,会非常有针对性。

不仅针对每个人给出的建议会不同,同一个来访者,在不同的情境和阶段,建议也会有很大不同。

这样持续的观察、沟通和调整,最终会让来访者获得实质性的改变。比如:分清了幻想和现实,意识到自己情感缺失的问题,找到了弥补的方法,精神状态更好,压抑的情绪减轻。

还有一个细节,节目中对进行心理辅导的工作人员的称谓一直是“心理专家”,而不是“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医生”。

“心理专家”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词,你会发现,我们很容易在电视节目或者其他媒体上看到“心理专家”,但在专业的心理读物和期刊上,却很少见到这个词。

那“心理专家”究竟是做什么的呢?跟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医生有什么区别?

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都是专业称谓:

心理医生是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的统称,精神科医生是具有专业医科背景的医生,他们在本科以上学历毕业后,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并在当地卫生局依法注册后方可执业;而心理治疗师是具有一定医学背景的人士,通过考试取得卫生部的心理治疗师证,他们都有一定医学背景,只能在医院工作。

心理咨询师则是持有国家部门所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人士,可以在医院以外的环境下工作。

而“心理专家”这个词,并不是行业内的职称或是职务。

很多媒体因为缺乏对心理健康行业的了解,也很容易在报道中把这些称谓混淆,给大众造成误导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这里也要给大家提个醒,如果在生活中遇到自己无法调节的心理问题,还是要去专业的平台或者医院,确保自己的隐私得到保护,也能最大程度保证问题的解决和避免治疗过程中的伤害。

关于如何鉴别咨询师是否靠谱,可以参考我们之前的文章:

中老年女性,遇到心理问题怎么办?

假靳东事件发生后,“如何满足中老年人女性的情感需求”成了热门话题。我们找来了几位咨询师,聊聊对这件事的看法。

简单心理认证咨询师虞国钰认为,这件事不完全是黄月的问题,相当程度上是她的文化和社会认知水平使她容易陷入这样的骗局之中。

但她也的确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和很大的情绪困扰。如果她本人愿意进入心理咨询,专业的心理咨询可以给她很大帮助,但这个咨询会有很大难度,因为相当程度上涉及到对于当下她偏执念头的松动,甚至涉及对于她长久以来各种深层次问题和性格的扰动,这必然是一个长程的工作。

虞国钰咨询师说,除了情感缺失,中老年女性还有可能在心理上遇到其他问题:

中年女性需要面对因子女离巢而带来的生活变化与丧失,包括与孩子的分离、重新与丈夫独处一室、重新找到自我及自已的生活重心的挑战,此外,还要面对更年期导致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提前到来的老年危机等。

而老年女性则需要更直接地面对死亡焦虑、因自己和丈夫退休而带来的种种变化,包括对于生活节奏的重新适应等。

这些问题,作为自身和周围的家人朋友,都是应该及时去关注,为这些变化和问题做好准备的。

“黄月”也许是个极端情况,但中老年女性在迈入这个特定人生阶段时遇到的心理问题,却是我们每个人和身边的家人,都可能经历的。

怎么更好地度过这个阶段,更从容地面对老去?我们整理了一些心理咨询师的建议,希望可以带给你一点启发:

1.尽早了解和探索自己的情感需求,建立适合自己的关系网。

亲密关系,亲子关系,朋友,同好圈……发现对自己重要的关系出现问题,及时弥补和修订。

2.已经步入老年,也来得及。

我们的社会对老年这个阶段是不够重视的,在很多人眼里,步入老年就意味着生活定型、失去成长的可能性,忽视老年人的心理成长需求是很普遍的现象,对老年人生活的设定也非常单一。

但其实,中老年女性跟所有人一样,都有需求,都需要成长。这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包括荣格在内的众多心理学家就经常与老年人工作,帮助他们在进入老年期,继续修复早年创伤,面对死亡焦虑,发现更好的亲密关系。

不要因为步入老年就忽视心理需求,自己或者家人都是。

3.发展兴趣爱好。

家人可以根据老人的自身特点,帮助他们引入一些适合的兴趣爱好,比如旅游、摄影、手工、阅读、美食等等。适当给予鼓励,帮他们建立自我价值感。

4.找到更真实的人际互动渠道。

比如老年大学、老年兴趣活动小组,可以获得稳定真实的人际互动,满足自己的社会交往需要。

5.子女和家人:帮助父母了解互联网世界的“游戏规则”。

引导他们关注靠谱的信息来源,让他们了解互联网上常见的骗局,增强辨别的能力。

最后,还要借用简单心理认证咨询师丁洁薇的一句话提醒大家:

每个家庭的问题都是不一样的,这里的任何建议,在具体的问题前都是空泛的,不能取代正式的咨询和治疗。

如果大家遇到了自己无法调节的心理问题,还是要去专业的平台求助。

本文合作咨询师&文章审核:简单心理认证咨询师

本文合作咨询师:简单心理认证咨询师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