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之路|编外雷锋团:疫期成立先锋队,诠释新时代雷锋精神

澎湃新闻记者 段彦超
2020-10-26 14:59
来源:澎湃新闻

志愿者们在地里收菜。  本文图片 资料图

在河南省南阳市,有座“雷锋城”——邓州市。在城里,随处可见雷锋元素:雷锋路、雷锋小学,甚至洒水车几十年来播放的都是《学习雷锋好榜样》。

这里还有1997年4月成立,已发展为有34个营21000多名志愿者的“编外雷锋团”。2014年6月,该团曾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今年疫情期间,该团成立“抗疫先锋队”,组织捐款采购防疫物资发放给一线防疫人员,同时采购菜农们因疫情无法销售的蔬菜,并组织志愿者到地里收菜、分装,然后捐给武汉或发放到当地各村贫困户手中。

近日,“抗疫先锋队”负责人孙甜向澎湃新闻介绍,在抗疫期间,他们仅向邓州16个小区(其中4个保障房小区)和各村贫困户,就捐送蔬菜150吨。

“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大家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雷锋精神,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新时代的雷锋故事。”邓州“编外雷锋团”政委姚德奇说。

编外雷锋团向武汉捐赠的菜发车。

冲在抗疫一线,有时饿得啃菜心

新冠疫情暴发后,邓州“编外雷锋团”立即成立“抗疫先锋队”,来自义工雷锋营、薪火雷锋营、吧友雷锋营、中心医院雷锋营、交警雷锋营等雷锋营(连、排)的280名雷锋志愿者,火线报名。义工雷锋营营长孙甜担任负责人。

孙甜回忆说,面对疫情,“编外雷锋团”迅速发起捐款,前后募集资金60余万元。主要用来购买防疫物资捐赠给一线防疫人员,购买蔬菜捐给困难群众。

“因为疫情封锁,一边许多菜农包括贫困户种的菜没法收,眼看要坏在地里,另一边许多困难群众吃不上菜。”孙甜说,“抗疫先锋队”收购这些蔬菜,并组织志愿者去地里收,然后再送到各村委会或直接送到贫困户手中。

每个“雷锋蔬菜包”有四五十斤,有包包菜、花菜、莲菜、大葱等。

有时,降雨下雪,志愿们需要把菜从泥泞地里一袋一袋扛出来;有时,天气好,志愿者们顶着30多摄氏度的高温,在大棚里收菜;经常一天两顿饭,都是泡面,就根大葱也觉得是美味。最极端时,快餐面都捐了出去,忙到下午两三点吃的没送来,只能生吃菜,“萝卜还好些,包包菜就只能啃菜心”。

据介绍,当时,“抗疫先锋队”每天出动约200名志愿者,大部分人收菜,20多人在集合点分装菜,10多人开车送菜,每天忙得热火朝天。志愿者里,年龄最小的只有十二三岁,最大的六十多岁。有名大学生志愿者,从小没干过活,干了一天,浑身疼得第二天不想来,但想了想,还是坚持了下来。

作为负责人,从正月初七开始,孙甜就没睡过一个囫囵觉。他每天早上六七点起床,忙到夜里十二点。“需要协调的事太多了,只有睡觉那五六个小时是自己的。其余时间,都在打电话、安排工作、募集资金、收送菜。”孙甜说。

许多居民也纷纷站了出来。看到“编外雷锋团”在网上发布的消息,有菜农直接把自己种的十几间大棚的生菜、茼蒿捐了出来;还有菜农捐了十几亩花菜;志愿者的车陷地里了,民警联系铲车司机,司机说什么都不收钱……

孙甜介绍,疫情期间,“抗疫先锋队”向邓州市区16个小区(其中4个廉租房小区)和全市几乎所有乡镇的贫困户,捐送将近150吨蔬菜。有位贫困户大娘让孙甜记忆深刻。“她家没种菜,我们去的时候家里就剩点干面条。见到我们就哭着要下跪,说疫情这么严重,我们还出来给她送菜。”

此外,“抗疫先锋团”还分多次向湖北武汉捐赠8车蔬菜,约150吨。

邓州市与湖北省接壤,当时防控压力很大。从正月初七到三月份,“抗疫先锋团”用一名志愿者的饭店做饭,坚持每天中午为重要卡口的工作人员送饭,每天100多份。实在做饭来不及时,才送方便面。

志愿者们把菜送到贫困户家中。

在“雷锋城”,传承“雷锋精神”

“雷锋影响了我的一生。”邓州“编外雷锋团”政委姚德奇告诉澎湃新闻,他和雷锋是战友,而且是上下铺,用土话讲是“一个锅里搅勺把”。

1960年,邓州市560名青年应征入伍,成为雷锋战友。后来,他们相继复员、转业回乡,始终以“雷锋战友要为雷锋争光”要求自己,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编外雷锋团”。如今,已发展到34个营,21000多名志愿者。

“编外雷锋团”的信念,是传承雷锋精神,在该团带动下,邓州市成为全国知名的“雷锋城”。在该市,随处可见“雷锋”元素:雷锋路、雷锋岗、雷锋小学……甚至洒水车几十年来播放的都是《学习雷锋好榜样》。

吧友雷锋营营长金胜利说,虽然疫情期间成天在外跑,家人有些担心,但他们已经习惯了自己在雷锋团做好事,所以都很支持。

义工雷锋营的志愿者来自社会各界,营长孙甜近日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他回忆,疫情期间,一名工友坚持要捐100元,这名工友的女儿患白血病刚刚去世,母亲因脑梗还在住院。孙甜知道,这位40多岁的汉子为女儿治病四处借债,可能工作五年都不一定能把债还清。“这100元让我心里既沉重,又感动。”孙甜说。

义工雷锋营教导员魏厚明,一直资助彭桥镇南岗村的乔梅(化名)。乔梅一家四口,父亲双目失明,弟弟患癫痫,精神也不太正常的母亲在她四岁时就去世了。从那时起,她就承担起做饭,照顾父亲、弟弟的责任。

读小学四年级时,看到乔梅每天放学回家割草、做饭,老师很心疼,就在网上发帖。这引起魏厚明等志愿者关注,他就带了几名志愿者去“暗访”:乔梅正在下面条,洗把红薯叶丢里面。灶房黑洞洞的,案板上啥都没有,就有点盐。

回去后,魏厚明马上发动捐款。乔梅至今记得志愿者们第一次到她家的情形:“当时感觉非常温暖,那些叔叔阿姨还过来抱我,我想哭,却不好意思。”

各种油、宽面条、细面条、调味品、衣服……每次去乔梅家,志愿者们拿的东西,起码够他们吃穿半年。

初中三年,乔梅的生活费,是同学捐的。高中的生活费和学费,则是魏厚明给的。乔梅的父亲告诉澎湃新闻,“要指望我,她早就读不成书了”。他说,尽管享受有低保等待遇,但若不是魏厚明等照顾,自家日子早过不下去了。

乔梅目前读高三,成绩优秀。去年冬天,她的被子很薄,半夜会被冻醒。“我给魏叔打电话,他很快买了两床厚被子送过来。”乔梅说,她心里很暖,“感觉魏叔就像我另一个爹一样,对我特别好”。

魏厚明说,乔梅“懂事得让人心疼”,而且学习优秀。等她考上大学,所有费用他全包。“等她大学毕业,找到一个好归宿,我的任务才算完成了。”

“将来我有能力,也要做好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乔梅说。

    责任编辑:汤宇兵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