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前线记录中国军队的血性铁骨——专访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老战士、战地记者、原牡丹江日报社…
10月23日 星期五
天气:6/-2℃ 晴间多云
明日:7/0℃ 晴间多云

10月23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在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家中的俞凤楼老人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聆听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讲话,让他的思绪再一次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70年前,他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身为战地记者的他亲历战争并用镜头记录了那些最可爱的人中国军人的血性铁骨,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钢铁意志!
俞凤楼,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老战士、原牡丹江日报社主任记者。10月23日,俞老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风华正茂,他义无反顾随军入朝
俞老的镜头中,烙印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可爱的面孔,也记录下了那场伟大战争的时代烽烟,为人们留下了关于抗美援朝的珍贵史料。特别是他的成名作《再见吧,阿妈妮!》,记录的是志愿军撤离朝鲜前,一位朝鲜大妈与战士相拥的画面。这张照片,先后被《解放军画报》《人民日报》刊登,并被国家永久收藏。这幅象征着和平、友谊和正义的照片,感动了无数人,也成为俞凤楼在抗美援朝战地摄影的一个见证。
俞凤楼出生在浙江武义俞源乡的一个大家族。1950年初,刚刚解放,当时他正就读定海的浙江水产学校,学校还没复课,在上海姐姐家的他得知解放军九兵团在征兵,便踊跃报名参加了革命队伍。
报名之后,俞凤楼先到上海松江参加政治思想学习,6个多月后,他被分配在九兵团23军后勤部,成为一名文化教员,主要是给部队的军官和新兵上文化课,组织各类文化活动。
1952年8月初,俞凤楼所在的驻昆山部队开始调防,俞凤楼跟随部队奔赴朝鲜战场。电话中,已经90岁高龄的俞凤楼讲述起那段经历,依然思路清晰,就像在述说昨天发生的事情一样。
“我们是从丹东步行1000多公里入朝的。朝鲜北部山多、河流多,我们一个晚上走40多里,要蹚好几次河,过河后接着走。每个人还要背枪、背行李——一条薄棉被、一块方油布、一个装有日用品的小帆布袋,还有米袋或压缩饼干。一到天亮,部队便找片树林山地休息宿营。为了不暴露目标,炊事班都不点火做饭,大家到河沟里找来水,啃着背包里的压缩饼干。天一黑,继续行军。有的时候困的不行了,后面的战士就拉着前面战士的衣服或背包,拽着往前走。在炸弹的轰鸣中走了28天,才终于到达20军防地。”
到了防地,也没有营房,大家住在树林子里用树木泥土搭成的半地窖式小屋,为了防止敌机空袭,每个小屋都充分利用山坡地形,傍坡而建,又隐蔽,又分散。但危险随时都在,美国飞机一来,炸弹就下来了。
这是俞老对战场上的一段回忆。
从1952年8月入朝,到1953年7月停战,俞凤楼经历了抗美援朝,并用镜头记录下了时代烽烟中属于中国军人的血性铁骨。
烽火岁月,用镜头定格最可爱的人
战争是残酷的,与他并肩战斗的战友们有许多永远留在了那片土地上。

俞凤楼说,在抗美援朝作战一线,战士们牺牲后的最大遗憾,是没有照片。像我们耳熟能详的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人的形象,都是根据战友回忆,然后由画家创作,再经集体认定确定下来的。因此,给一线作战的战士留下照片,鼓舞战士士气,同时也为组织部门留下一份宝贵的档案资料尤为必要。
为了弥补这个缺憾,1953年1月,入朝第二年,俞凤楼被23军政治部摄影组选中,进入仅有十几个人的学习班培训,培训的内容就是摄影。经过一月的速成培训后,他变身为一名“战地摄影记者”。组织上给他配发了一台苏联基辅135相机,一大筒上海胶卷。他们三人一组,既要拍摄,还要洗胶卷,开始为前线的战士们逐一拍照。
在战壕里,他们利用作战空隙,给战士们拍照。俞凤楼介绍,每个人的照片都要洗三张,一张让他们寄回家里,一张交给战士所在连队,一张由组织部门存档,“战士们把照片写好名字装在空子弹壳里,然后放在上衣口袋,万一被炮弹炸中,即使只剩下半截身体、面目不清,有这枚子弹壳就能知道他是谁。”
作为战地记者必然身在前线,每次按下快门,俞凤楼也都是冒着生命危险。记得有一次,正值作战间隙,俞凤楼来到前线为战士们拍照。进程过半时,俞凤楼走到一个年轻战士面前,正要举起相机拍摄,一发炮弹就呼啸着飞了过来。“快跑!”有人喊道。千钧一发之际,俞凤楼第一反应是用身子护住相机,然后拼命跑回附近的坑道。
“相机就是我的生命呀。”俞凤楼说,那时相机是稀缺物品,更重要的是相机记录着战友们珍贵的画面,值得用生命去守护。
和谈停战后,摄影组解散,俞凤楼被调到了志愿军67师政治部文化科任摄影干事,相机仍然归他使用。他们驻在三八线以北,一边帮助人民军防守,一边帮朝鲜搞建设。
这期间,他沿着战斗过的山地,为战争留下宝贵史料,其中就包括经典之作《再见吧,阿妈妮!》。
这张照片拍摄于1958年3月,谈起这张成名作,俞凤楼回忆道:“当时部队奉命从朝鲜撤军回国,很多战士都去向住‘三八’线不远的南村里和一位志愿军阿妈妮——柳梅大娘告别。”朝鲜语里的“阿妈妮”就是我们普通话的“妈妈”。
在抗美援朝的战争岁月里,柳梅大娘曾想尽办法救护过中国志愿军伤员,并节省口粮支援部队。在临别现场,大家都很动容,尤其是柳梅的婆婆一把搂住了我们的战士,老与少的那种亲昵,那种发自内心的不舍之情,感动了许多人。俞凤楼抓拍下的这张《再见吧,阿妈妮!》 后被编入《光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画册,并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永久珍藏,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
和平年代,镜头里书写新中国发展故事
1958年,俞凤楼随志愿军撤军回国。同年5月,俞凤楼从部队转业到牡丹江日报社从事新闻摄影工作,一干就是30多年,直到1992年退休。
告别那段烽火岁月,在新闻工作岗位上的俞凤楼扎根第二故乡牡丹江,开始用镜头记录新中国的发展故事。作为地道的南方人来到北方,苦是肯定的,原本做教师的妻子从武义来到牡丹江,因为生活习惯上的不适应哭过好几回,因为冬天不习惯烧煤,家里还发生过煤气中毒,差点出了人命……但这一切付出俞凤楼都觉得是值得的。
他曾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摄影家协会理事和牡丹江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市政协常委、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等职务。
作为记者,他珍惜为党为人民工作的机会,更看重新闻事业的社会责任。他下农村、走林区、进企业、访百家,拍摄出了大量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他还曾承担为谢觉哉、贺龙等多位国家领导同志到牡丹江视察拍照的任务。
作为摄影艺术家,他钻研理论、爬冰卧雪,拍出最好的作品展示给读者,把北国风光黑土民情展现给世人。
作为政协委员,他走乡串户、访贫问苦、了解民意、反映民情,积极参政议政。
作为普通公民,他关心他人、甘于清贫,把节省下来的钱捐献给需要帮助的人……
耄耋高龄,仍在奋斗中感受幸福
俞老常对家人说,被人民需要是种幸福。俞老的这种幸福感正是源自于自身的不懈奋斗和特殊经历。
退休数年后,俞凤楼和妻子回到浙江杭州生活。俞凤楼依旧保持着在部队养成的优良作风和一名新闻人的韧劲,投身于社区公共事业。社区孩子们参加小队活动,俞老是常驻课外辅导员,从激烈的抗美援朝战争故事,到建国后老一辈艰苦创业,他用一段段有血有肉的故事激励着青少年们;在环境整治活动时,俞老一马当先,冒着酷暑,在社区里宣传起垃圾分类;他还在社区设立了“俞凤楼基金”,专门帮助那些困难党员。
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他始终守护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坚定的政治信仰,如同70年前在抗美援朝战场一样,对党、人民和祖国的忠诚与热爱,从未改变。令人高兴的是,俞老表示,虽然自己90岁了,身体依然硬朗着呢,“这都是年轻的时候在部队里锻炼出来的。”
现在,他是江干区丁兰街道长虹社区的第一党支部书记,继续为党和人民发光发热。在2018年,他被中共杭州市委组织部授予新时代浙江省“万名好党员”(杭州)、杭州市江干区2019年“最美退役军人”等光荣称号。
电话中,俞老还关切地的问到牡丹江的发展近况。俞老说,自己2014年曾回到牡丹江,看到第二故乡日新月异的变化,真是满心欢喜。希望有机会还能再回来看一看,走一走那些熟悉的街道,见一见曾经一起奋斗过的老朋友。
俞老说,今天看到国家举行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倍感振奋,“战争年代,我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守住了‘三八’线。和平年代,我们更要雄赳赳、气昂昂,奔向好日子。就像总书记说的那样,雄赳赳、气昂昂,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
记 者:马腾 李昊 供图 俞欣
编 辑:臧 淼
审 核:臧 喆

原标题:《在抗美援朝前线记录中国军队的血性铁骨——专访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老战士、战地记者、原牡丹江日报社主任记者俞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