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裹挟下的“魏诚年”

2020-10-21 17:36
重庆

魏诚年是来自云南大山深处的一个小男孩,上学、摘花椒、和小伙伴玩耍便组成了他一天的日常。然而自从他无意间打开奶奶手机上的一个短视频软件,“新世界”的大门就此打开……

(点击播放键与魏诚年通话)

(数据来源:《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

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相当于日韩两国的人口总和。其中,未成年网民在互联网上经常收看短视频的比例达到46.2%,较2018年提升5.7个百分点,仅次于听音乐和玩网络游戏,成为使用最普遍的网络娱乐之一。

一方面,经常收看短视频的未成年人数在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各大短视频平台中的未成年群体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活跃力量,观看、点赞、转发、创作等一系列操作轻车熟路……大数据算法不断向他们推荐各类短视频,而他们也正潜移默化的接收着一个个扑面而来小视频所传递的讯息与观念。

在中国,还有许许多多的“魏诚年”,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短视频用户群体。

(数据来源:statista,横坐标表示国内短视频平台各年龄段用户数量占总体用户数比例)

 

当互联网把万物“联”在一起的时候,你永远也不知道网线另一端会是谁。和其他互联网产品一样,短视频平台亦不是“无菌环境”,“免疫力”薄弱的未成年人远比成年人更容易被感染。在抖音官方每月违规账号及内容的处罚通告中可以看到,2019年5月累计清理27169条视频、永久封禁23216个账号,而2020年5月累计清理79281条视频、永久封禁250241个账号,2020年5月永久封禁账号数量达到去年同期的近10倍。事实上,在抖音每月都有大量的账号因为涉及“色情低俗”“辱骂谩骂”“侵犯未成年权益”等内容被封禁,可是下个月又会有新一批的不良账号出现。在巨大的流量红利面前,总有人前仆后继地刷新道德下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魏诚年”们的三观,可谓是“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数据来源:抖音对违规账号及内容的处罚公告中的部分下架挑战示例)(00:21)
如今做父母的70、80后中大部分人是在大学、职业学校毕业后(18-22岁)才开始步入现实社会的,而00后孩子们的网络社会身份在初中阶段(11-14岁)就已经形成,在高中阶段(15-18岁)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网络为未成年人提供了新的社会化机制, 让他们得以提前“步入社会”,这对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未成年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但是未成年人对短视频中内容的分析、判断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弱, 价值观念尚未形成,因此容易出现刷短视频成瘾,价值观被“当网红”“求点赞”扭曲的情况。前有温婉爆红,让一批小学生粉丝的职业梦想成了“整容当网红”,后有小学女生在抖音上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我妈妈死了,能给我一个赞吗?”。该视频被网友P上“直播死妈”的标题后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随后引发其他低龄儿童的竞相模仿,又出现了“今天妈妈火化了,求求你们给我1万赞”等令人咂舌的抖音视频。无奈短视频平台封得了温婉,却封不了小学生的网红梦和逐渐走歪的“脑回路”,未成年人的价值观一旦被扭曲,后果不堪设想。

除了上述这些网络上的不良影响,短视频之毒也衍生到了线下。在社会新闻中,未成年人花费巨额偷偷打赏主播的事件屡见不鲜,以至于抖音直接开辟了“未成年人充值退款”的功能。另外,未成年人对热门短视频的盲目跟风模仿也是一大隐患。2019年8月两名女孩在家中模仿知名网红短视频博主“办公室小野”,用易拉罐制作爆米花引发爆炸,女孩哲哲重度烧伤后不幸去世。这条新闻在去年热度高居不下,也点燃了公众心中长期存在的对危险短视频内容的不满和忧虑。

从互联网普及率来看,城乡未成年人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随着“数字基建”、“信息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2019年,城镇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9%,而农村未成年人达到90.3%,两群体的差异较2018年的5.4个百分点下降至3.6个百分点。当互联网在城乡都已经完成了大范围普及后,当下的核心问题就不再是“有没有网”,而是“如何上网”。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城市孩子容易沉迷于网络,缺少运动且眼睛近视,而农村孩子则更贴近自然、远离网络喧嚣。但事实却恰恰相反,据《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统计,乡镇农村儿童电子产品使用时间(每周末108.18分钟)已经明显高于城市儿童(每周末88.40分钟)。调研还发现,城市儿童在学习、体育锻炼、外出游玩上的时间更多,而乡镇农村儿童在使用电子产品看视频打游戏、家庭劳动上的时间更多。

(数据来源:《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

108分钟对比88分钟,这一结论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但是如果对农村未成年人(尤其是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这一结果的出现绝非偶然。

患上“手机病”的青少年一般都有以下共性:有较多的空闲时间,消遣娱乐渠道较少,现实社交面窄等等.....而农村,尤其留守家庭正是其中重灾区。在留守家庭中,隔代教育的弊端正突出显露,面对新兴的电子产品,爷爷奶奶辈的老人们“无力”也“无能”管束小孩,常常采用“手机带娃”的方式,甚至会把小孩使用手机的熟练程度当做智力高低的标志和向外夸耀的资本。

在这样的环境下,留守儿童父母由于常年不在家,缺少亲情陪伴,容易缺乏安全感并感到孤独。正如快手的那句标语“在快手,看见每一种生活”,短视频平台出现后,农村留守儿童在拍摄和观看短视频的过程中得以互相“看见”,弥补了这种孤独感。有学者曾对云南省彝良县某村的留守儿童进行调研,发现100个孩子中,就有75个拥有快手、抖音、美拍等短视频账号,而会拍短视频主动发到平台上的孩子占五分之一,其发布视频的点赞收藏数平均为30个,里面几乎都是本村的同伴。在短视频平台上共同观看、互相点赞、转发成为了留守儿童群体间的新型社交方式。

(数据来源:《短视频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的互动机制》)

长时间沉浸在短视频中,不仅给农村孩子带来了近视眼镜和节节下降的学习成绩,更阻断了农村未成年人正常社交的意愿和能力。在《湖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手机使用状况调查分析》中,有约60%的农村家长表示,孩子沉迷短视频之后平时不怎么与他们交流,喜欢把自己封锁在一个地方,且易怒易躁。

鉴于过度观看短视频的种种危害,从2019年3月起,国家网信办开始指导主要短视频平台试点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进入青少年模式后,用户的使用时段、服务功能、在线时长均受限,并且只能访问专属内容池,侧重为青少年提供课程教学、人文历史、手工制作、自然科普等内容。

设立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听上去是个好主意。但是当一名未成年人出现短视频沉迷情况,本身就说明其时间管理能力和网络素养的薄弱,因此当弹窗出现“是否进入青少年模式”时,他们中大部分人不会自觉选择进入。此时若家长能强力介入,设置限制时长的密码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手段,但是仍然会留下两个问题:第一,青少年模式可以通过重新安装软件、注册新的账号等方式来破解;第二,外界强力的时间限制,并不能提升未成年们自身的自控能力和网络素质。未成年人总有一天会成年、会脱离家长的管束,届时我们的社会中可能又会多出一批“短视频沉迷”的成年人。

虽然现在有了人脸识别、强制公安实名校验等新技术出现,短视频平台防沉迷的技术防线日益成熟,但是光有这些平台的“硬技术”远远不够,还得靠家长学校同步进行“软约束”。科技一旦进步就很难再回头,未来世界的娱乐产品只会变得更多更吸引人。既然完全“无菌”的成长环境已经不再可能,我们能做的唯有提高未成年的“免疫力”。因此,家长们光是在嘴上抱怨“快手抖音害人”毫无益处,科学有效的网络素养教育才是孩子们真正需要的。

网络素养内涵很复杂,包含了网络信息获取能力、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网络学习能力...........但最根本还是两方面——不要害人和不要被人害。前者要求具备合格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观,后者则需要孩子有基本的网络常识(比如短视频内容,是谁生产?谁传播?谁获利?),以及批判性的思维来鉴别出“诈骗”“色情”“谣言”等危险内容。可以想见,这些素养都不是可以一日速成的,只能靠家长、学校的共同行动,把网络素养教育真正提上日程,让它成为孩子成长中与文化课、思想品德课同等重要的一环。

城市孩子由于总体触网时间早、父母平均学历高等原因,在网络素养上整体高于农村孩子。而在农村,中小学师资本就紧缺,家中父母或是缺席或是自身素养不到位,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教育问题可谓是更加严峻。

除此之外,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背后的更深层原因不在于网络,而在于现实生活。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患上“手机病”的青少年常常有娱乐渠道少、不善社交等共性,手机中刷不到尽头又丰富多彩的短视频便成为了一些孩子们逃避现实、寻求安慰的“庇护所”。换句话说,未成年人沉迷于短视频,并不全是孩子的错,也可能是是周围环境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情感交流和娱乐的渠道。如果只是强行将孩子从“庇护所”中剥离,而非在现实中提供支撑和改变,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虽然过度刷短视频害处多多,但也不能单线条地认为孩子刷短视频就是不学好。如果孩子拥有良好的网络素质,短视频完全可以成为学习知识的新场所。

《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和阅读实践报告》指出 ,有52.4%的人认为,互联网使“获取知识变得容易了”,26.9%的人则“通过网络学习了新的技能”。

比起慕课等平台上动辄几十个小时的学术大课,短视频平台上精炼短小易消化的知识类小短视频更易受到未成年群体的青睐。短视频化,已经成为线上知识传播的新趋势。在抖音平台,知识类作者的平均粉丝数、每条视频的点赞数都远远超过平台上的整体水平。在青少年观看的知识类短视频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科普、才艺和考学类内容。

从这个角度来说,能够熟练并有自制力地运用短视频来学习,或许正在成为新时代学霸的“标配技能”。

(数据来源:《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和阅读实践报告》)

人生格子与短视频

如果按人均75岁算,人生不过900个月,量化为30*30个格子。刷短视频的时长可以占据你的几个人生格子呢?

选择出生年月时间、最初接触短视频的日期,以及每天看短视频的时长,即可生成专属于你的观看短视频时间占人生时间比重图。

(点击链接可体验交互效果:http://123.56.24.118:8088/life.html)

短视频,说到底是不断地声光电的感官刺激加上一套智能的算法推荐,可它却有魔力让我们心甘情愿地沉浸其中。人类永远都需要有娱乐产品,可是从书籍、报纸到电影、电视......还没有哪一个像15秒短视频这么碎片化,碎片到了我们很难发现它“偷”走了多少时间。面对短视频需要警惕的,不止是漫画中的“魏诚年”和现实中的未成年,还有自诩清醒的每个人。

原文链接:https://634500217.wixsite.com/website

【数据来源】《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和阅读实践报告》、《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19)》、《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湖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手机使用状况调查分析》、《短视频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的互动机制》等

【数据展示方式】数据可视化工具:Adobe Illustrator、Adobe After Effects、海致BDP      网页制作工具:Wix Website Editor

【团队成员】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姜懿宸、金灿、赵旭豪、张铭轩、王家祺

【指导老师】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梅明丽、徐翔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