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丨席慕蓉:如何与诗相遇
遇见一首三千年前的诗
文 | 席慕蓉
感谢机缘,让我作为一个追随者得以追随叶嘉莹先生的两次还乡之旅。
叶嘉莹先生在十一岁的时候,她的伯父对她说:你是蒙古族人,我们的先祖是源自蒙古高原上的土默特部,之后往东方迁徙,来到了叶赫水,因此这一部分的部族就用这条河流的名字——叶赫水——作为部族的名字,叫作叶赫那拉。“叶赫那拉”在蒙文中的意思是“巨大的太阳”。之后的几十年里,她一直在想,叶赫水还在不在?是不是有一天自己可以走到这条河流的旁边?
几十年了,不只是对于叶先生,对每一个人来说,要去寻找自己遥远的原乡都不是很容易的。一直到了二〇〇二年的三月,我们第一次见面时,叶先生说:“席慕蓉,如果你能够找到叶赫水,我就跟你一起回去。”听到这个命令,我心里很惶恐,我怎么可能找得到?幸好我的朋友、住在沈阳的内蒙古作家鲍尔吉·原野先生伸出了援手,他拜托《沈阳日报》的记者关捷先生去寻找这条河流。几个月后,好消息就来了。我们得知,叶赫水就在吉林省梨树县,而且还在流动,还是一条很美的河流。
那年九月,在吉林大学的帮助之下,我们跟着叶先生到了叶赫水。叶赫水虽在,但是叶赫那拉部族的旧城已经消失了。我们到那个地方后,看到的是一大片一望无际的玉米田。秋天玉米的叶子有点干了,所以风吹过的时候还有声音。那天有一轮很大的红太阳,但是因为有雾霾,而且到下午了,所以那个太阳有些模糊的感觉。
据说,叶赫那拉的旧城就在玉米田中间微微高起来的一个土坡上。有人担心叶老师走冤枉路,就先跑到那个平台上去看,看完后回头跟叶先生说:“您不要上来了,这上面什么都没有。”幸好叶先生没有听从这善意的劝告,还是自己慢慢地走了上去。我们都觉得不应该跟着叶老师,就站在平台底下,看着她一个人站在那儿。
在叶老师的后方,高大又茂密的玉米已经长到平台上来了,就紧贴着她。当叶老师转过身来,这些玉米枝干就像墙一样逼近到她眼前。叶老师静静地看了一会儿,大概有十秒或者十五秒的时间,然后就忽然侧过身来,对站在平台底下的我们说:这不就是《诗经》中的那首诗吗——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就在这个看似荒芜的地方,叶先生却遇见了那一首三千年前的诗。这次相遇,又一次照亮了这首诗。因为这次原乡中的相遇,叶先生赋予了三千年前就被写就的那些文字新的意义。原来,诗可以是这样的。那个时候你可以是一位真真切切受到感动的读者,你也可以是这一首的作者。
叶先生用她自己的生命、用她一生的坎坷、一生的坚持来向我们证明,你可以在一座一无所有的平台上遇见一首诗。
叶嘉莹先生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
*了解更多
【推荐阅读】
人民文学出版社
从年少时得到的一本日记本开始,席慕蓉就养成了以书写来整理自己的生活甚至生命的习惯。在这本回顾之书里,席慕蓉打开岁月珍藏的宝箧,诚挚地与读者分享她的记忆图册。其中有她在绘画本业上的困惑与拼搏,对诗的痴迷与信仰,以及对原乡的思念与牵挂。我们可以说这是一本回顾之书,也可以说这是一本成长之书。
此刻骑着脚踏车天真烂漫的小女还,知不知道故乡正在以云岚掩拥的幽微和秀媚逐时逐刻地在她幼小的心怀中累积着形貌?她将来要怎么长大?怎么去爱汉字编织出来的汉文化的教育?他日回首,要如何看待自己的家园?自己的故乡? ——席慕蓉
【作者介绍】
席慕蓉,祖籍内蒙古,出生在四川,童年在香港度过,成长在台湾。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后,赴比利时深造,一九六六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出版有诗集、画册、散文集及选本等五十余种。曾任台湾新竹师范学院及东海大学美术系教授,现为专业画家,并为内蒙古大学、南开大学、宁夏大学、呼伦贝尔学院、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等校之名誉(或客座)教授,亦是内蒙古博物院特聘研究员及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荣誉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