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围墙的公园|在公园中,浮生一梦

陈鑫培
2020-10-22 11:19
来源:澎湃新闻

《在公园中,浮生一梦》在“没有围墙的公园”展区,《公·园》展览,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2020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图

对于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求生存的人而言,下班、午休、茶余饭后有机会进入的公园,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桃花源。因为公园的属性一方面趋向于自然,它拥有一些人造景观外的动植物,一些本真的生态。另一方面,公园又让你和其他世俗琐事产生了物理上的距离,场域本身营造了真实又幻化的原始本真的环境。镶嵌在城市内部的一个个公园,在精神上滋润着都市男女。

在给予精神养分这一命题上,公园是最具有包容性的场域之一。阅读需要识字,真正的旅行需要体力和整段的时间,听音乐会需要财力。而公园,极度包容整个年龄段全部阶层的男女老少,“没有围墙的公园”,更是让这种包容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外延。

当我把镜头对向苏州河边的不夜城绿地里的人时,在一个下午的时间内,用视觉语言记录了从婴儿、垂髫,到青年、中年和老年的状态。

我选择性地接触了六位人物,分别是婴儿车里的孩子、玩游戏玩捉迷藏的小朋友、终年操劳工作的园林工、遛狗的退休中年大叔、扶着轮椅踱步被保姆照料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拄着拐杖的长者。他们的年龄阶段,代表了一整段从头到尾的人生历程,从出生到成长,奋斗到养老,再到面对最终的死亡。在这个基础上,我和他们、他们的照料者做了更进一步的沟通互动。孩子多大了?您的工作状态?您的退休生活怎样?您来自哪里? 

一位母亲推着婴儿车路过。我开口后,她讲述着自己的宝贝快九个月了,医生说ta是大头娃娃。 以下图片均为 陈鑫培 图

小孩们淘气得很,不愿面对镜头,我抓拍了他们捉迷藏的瞬间。

日夜工作的园林工,几乎没有休息日,她说唯一的假期是春节前后15天。所以,我标记了350个工作符号。

当我提出想要拍他的萨摩耶时,大叔欣然接受,还和我念叨着它特别贪吃。

我先抓拍了再上前交流。保姆搀扶着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太太出来散步,她们就住在附近。

孤独的异乡人,从山东来到上海度过人生的晚年时光。

通常,婴儿无法阅读纸本,垂髫没有独自长途旅行的能力,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无法欣赏音乐会,而公园对他们都是开放、包容的。在作品的后期制作中,我把摄影图片的对比度和自然饱和度拉低,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灰调子。在这个大时代下,生活在城市中的布衣草民,都在公园中沉浸式休憩,而园林工在为其他所有人服务,大家是生生不息的命运共同体。彼此的底色是统一的,都生活在这个大时代下,这一片土地上。

我又把沟通后产生的有效信息用不同深浅的橘黄色和不同的笔触绘制在摄影图片上。不同年龄阶段用了不同颜色的笔触,从鲜艳的亮黄到温和的橙,再到衰败的草木灰黄。这何尝不是生命循环往复的必然。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自己年龄阶段的人生任务,几乎无法快进或倒退。呼应着照片呈现的循环和橘黄色差的循环,是一个六边体结构,让它们相连。

无论你身处哪一个视角,都是盲人摸象,只能观察到作品的一个局部,人生的一个局部。只有当观者走了一圈,在动态的视线中进行观察一周,才能洞察到整体的表达。我希望能够提供给观众有一定张力的叙事,让他们有自己去公园漫步,去接触个体生命的想法和冲动。

上述影像只是在某个绿地公园的某个下午,由随机交流而产生的只言片语,在更宽阔的时空纵深下,公园来者不拒,容纳着无数路过或者驻足的都市男女。片刻间的对话和影像,能让人像做一场梦一样感受到生老病衰的冲击。

医院从现代医学的背景出发去缓解人的病痛,帮助人战胜疾病,而公园用另一种力量,润物细无声地治愈着我们。是什么力量?泥土的气息,树叶的淅索,雨丝的清新,小鸟的呢喃,以及真正的迷你森林的元气,而不是钢筋混凝土森林的冰冷。是一座座消费主义拜金主义激流中的沙洲,一场场转瞬即逝的梦。

《公·园》

学术主持:顾铮

策展人:施瀚涛

参展艺术家:btr、蔡东东、弗搭界小组、甘莹莹、顾铮、郭盈光、陆元敏、鸟头小组、徐杰、许海峰、薛宝其、严怿波、殷漪、朱浩

特别合作:澎湃新闻·城市漫步“没有围墙的公园”

特别鸣谢:中华艺术宫

技术支持:英国PermaJet艺术纸

主    办: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展览时间:2020年9月26日—12月13日

展览地点: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虹口区多伦路27号)

(作者陈鑫培系“没有围墙的公园”项目合作者,版画专业毕业。)

    责任编辑:沈健文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