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世美文 | 从泥土路到幸福路的那些记忆!我的家乡在变化

2020-10-19 21:05
湖北

原创 巩新民 杨红 陈瑛 秀美浠水

前脚打电话,后脚就到家!在“四好农村路”征文大赛参赛作品《家乡的变化在路上》一文中,作者巩新民回忆了家乡道路从泥土路到砂石路,再到水泥路,最后变成幸福路的点滴变化。下面,我们一起跟随他对路、对家的记忆,回味浠水这数十年的变迁。

家乡的变化在路上 /文 巩新民

“四好农村路”征文大赛参赛作品

近日,回老家看望父母,走在平坦舒适的乡村公路上,三十多公里的路,转眼就到家了。83岁的父亲惊喜地说:“你怎么前脚打电话家里,后脚就回来了!”我笑着说:“四好农村路修到了家门前,我随时都能把家还。”

抚今追昔,那些关于路的记忆如放幻灯片般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四好农村路"摄影大赛

参赛作品《山路行驶》(摄影:杨红)

泥土路

我的老家在巴河镇的一个偏静幽美的小村。那里地势平坦,田地肥沃,门口一条小河流入清代状元陈沆描绘的“日有千人撒网,夜有万盏明灯”的望天湖。美中不足的是交通闭塞,一条七弯八拐、崎岖不平的黄泥土路是通向外面的主干道。“天晴一块铜,下雨一包脓”形象地反映出路的状况。

那时,“行路难”是村民最烦心的事。长期生活在那里的人总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刚换的干净衣裤,很快就脏了。只要连续几个晴天,路上就会布满尘土,汽车跑过,尘土飞扬。如果遇上一场大雨,一脚踩下去,鞋底便沾满泥巴,又厚又重;自行车往上一走,车轮很快变得又粗又肿,被泥巴卡得死死的,这个时候必须找根棍子清除车轮上的泥巴,没办法时只得扛起自行车走到稍好的路段再骑。

上小学和初中时,我最讨厌怕的是下雨天。一下雨,泥土路如同糯米粉和上了温开水,变成了松软的泥泽,每走一步,鞋子都会陷进泥里迈不动腿,每走一脚,我都要蹲下身来用手将鞋拽出来,往前放一大步,踩上去,然后再去拽另一只鞋子,寸步难行用在那时真的一点也不夸张。

▲“四好农村路"摄影大赛

参赛作品《护路者》(摄影:杨红)

砂石路

上世纪九十年代,泥土路被铺上了一层细碎的麻骨石,摇身一变成了砂石路。砂石路平坦了些,也拓宽了,我高兴极了。但好景不长,砂石经不住风霜雨雪的洗礼,没过几年,砂石路被打回了“原形”,砂石下面,坑坑洼洼的土路若隐若现。砂石路没从根本上解决人们“行路难”,村民们还是怨声载道。

“小坑水常有,大坑能卧牛。”那些年,路上跑得最多的是拖拉机和大卡车。有时拖拉机装满黄砂、红砖之类的物资半路抛锚,冒着黑烟,在路面打滑,前面两只轮子在路面留下两个半车轮深的坑,爬出坑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拉货的大卡车、拖拉机一不小心就会陷进坑里,就像光脚走进蒺藜窝——进退两难。司机只得请附近的村民们帮忙,村民们找来石头或稻草垫在坑里,喊着“一二三”的号子,前拉后推地将车从坑里“救”出来。

那个年代,走一脚好路,成了一种奢望。由于路不好,乘车很不方便。1992年,我在洗马高中求学时,每月回一次家。每次返校,我得起早赶一天仅有两趟的客运班车,一路摇晃到县城的客运站,然后买票乘到洗马的客车,又是一路前摇后晃,像荡秋千一样,好不容易到了洗马街,还得走一段小路才到学校,大半天的宝贵时光花在了路上。有一次,从县城回家,客车像醉汉一样在路上不停颠簸,车突然熄火了。司机检修大半天也没能修好。二三十人只得步行回家。我走了二十多里路才到家,天都黑了。

工作后,有一年春节,我带着妻子和女儿高高兴兴地回老家过年。当客车走到赵坳村附近时,遇到堵车,等了二个多小时,还是没疏通。于是,风雪中,我背着两岁多的女儿,打着伞艰难地往家走。妻子提着大包小包,顶风冒雪前行。一路磕磕绊绊,深一脚,浅一脚,到家时,一家三口狼狈不堪。那时,我多么盼望能有条像样的公路走啊!

▲“四好农村路"摄影大赛

参赛作品《精心铺设》(摄影:杨红)

水泥路

进入新世纪,老家的砂石路变成了白色水泥路。水泥路宽阔平坦、坚实耐磨,灰尘少,行车也安全。

“路是车的魂,车是路的景”。路好,车也多了,大小货车、客车、农家三轮车、私家小轿车等从路面疾驰而过,犹如一幅幅流动的图画,汇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以前路不好,收入低,老家的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现在路好了,许多外出的青壮年也可在家门口致富。水泥路成了致富路。正如一副对联写道:上联“公路通了,车子快了”,下联“心情畅了,百姓富了”,横批“路通人和”。

走进新时代,老家的公路再次换了新妆。2019年,老家门前的水泥路铺上一层细石混合沥青并加宽处理后,改造成黑色的沥青混凝土路。刷黑的道路深沉稳重、大方美观,路面柔软,行车震动小,非常舒适,让人如沐春风。与此同时,村村开通了农村客运车,村民出行十分方便,城乡发展更加融合。有人用“门前招个手,汽车到县城。做好生意往回走,县城就在家门口。”生动地描绘了出行的便捷。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乡间阡陌纵横的公路网,承载了千家万户的安康,编织着一幅幅春天的图画,演绎着振奋人心的“春天的故事”。

目睹巨变,感慨万千,我写下一首小诗:往昔土路出行愁,今朝好路到门口。村组公路织成网,父老喜上眉梢头。

▲“四好农村路"摄影大赛

参赛作品《涵洞》(摄影:杨红)

幸福路

泥土路——砂石路——水泥路,老家路的变迁,是浠水乡村公路变化的一个缩影,折射了乡村在改革开放后、在新时代征程上的变化,见证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乡亲们的日子,正如路一样,从贫穷、到温饱、再到奔向全面小康,越来越富裕、越来越红火。

2017年,浠水被确定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的重要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目前,基本形成村镇之间10分钟、邻镇之间20分钟、镇县之间30分钟的交通圈。通行道路基本实现黑色化,交通出行更安全、快捷。

▲“四好农村路"摄影大赛

参赛作品(摄影:陈瑛)

“四好农村路”一头连着党对群众的关爱,一头连着老百姓的期盼,是一条幸福路、民心路,让老百姓的生活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路好了,又长又重的水泥电线杆运进来,笨重的变压器安装起来,电压稳定,各种电器,微波炉、烤箱、浴霸和暖风机等进入寻常百姓家。路好了,宽带顺路而进,手机信号由弱变强,走到哪都可以上网。紧接着,电商来了,网上销售、网上购物,乡亲们的土鸡、土鸭、土蛋等农特产品像长了翅膀飞向四面八方,所需农用物资和生活用品从四面八方飞进来。路好了,乡村资源得以开发,乡村游蓬勃发展。夜幕降临,伴随动感十足的旋律,村民们欢快地跳广场舞,脸上洋溢幸福的笑容。走新路,住新房,享受幸福快乐的新生活,已成为父老乡亲生活的真实写照。

▲“四好农村路"摄影大赛

参赛作品(摄影:陈瑛)

四十多年来,从老家到县城,从乡村到城市,虽然没有走出浠水的怀抱,但是我亲眼看到家乡的路变宽了、水变清了、路灯变亮了、文化生活变丰富了、村容村貌变美了、老百姓收入变多了、精气神变足了。这些巨变得益于党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县委、县政府心系民生、奋进拼搏,离不开百万人民的大力支持,凝聚着公路建设者的汗水和智慧。

▲“四好农村路"摄影大赛

参赛作品(摄影:陈瑛)

金秋九月,正值收获的季节。登高远眺,浠水广袤的乡野,满目金黄,一条条崭新漂亮的乡村公路,雪白的分隔带,配以翠绿色的安全防护栏,宛如一条条色彩鲜丽缎带,飘舞在青山绿水之间,通向充满希望的远方。

岁月悠悠,乡路绵绵。新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四好农村路”还在不断延伸,家乡的发展变化还在路上,浠水人民紧跟时代步伐,走向更远更广的康庄大道……

浠水县 “四好农村路”摄影、微视频和征文大赛

2020年是浠水争创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关键之年。浠水县交通运输局联合浠水县融媒体中心、浠水县摄影协会举办“四好农村路"摄影、微视频和征文大赛活动,激励交通人再添干劲、加紧建设“四好农村路”,并展现近年来浠水县“四好农村路”的建设成果和农村交通的巨大变化,反映农村公路在美丽乡村、产业发展、生态旅游和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的巨大效应,展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美丽农村路”创建的获得感、幸福感。

征集时间:2020年9月10日至2020年10月30日。

征集内容:

1、摄影、微视频参赛作品要求力求以全方位、多角度的创作手法表现近几年浠水农村公路的风貌和交通人的风采,做到内容真实、形象生动,富有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2、征文内容以浠水县农村公路建设纪实、公路变迁、交通人风采,四好农村公路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和扶贫攻坚等方面带来的变化和效应为主。

点击这里,查看具体参赛要求

投稿方式:

本次大赛只接受网络投稿,请将作品和附有报名信息(参见文末报名表)的电子文档按奖项设置组(类)压缩,命名为“姓名+四好农村路大赛(征文/摄影/微视频类)”后,发送至投稿邮箱(752681846@qq.com)。

联系人:王维。联系电话:13635898999

编审:黄习文 王应良

编辑:韩菁 周珍 | 校对:韩菁

来源:浠水县融媒体中心 浠水县交通运输局

原标题:《浠世美文 | 从泥土路到幸福路的那些记忆!我的家乡在变化》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