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的莲足踏遍大地

2020-10-15 15:00
湖北

原创 花落成蚀 花蚀的人间观察 收录于话题#花老师带你逛博物馆31个

他乡遇故知的感觉,并不一定会出现在人身上。辽宁省博物馆的一尊多罗菩萨铜像,就给了我这种感觉。

多罗菩萨,梵名“Tara”,意为“救度者、保护者”。因为藏传巨大的影响力,如今这位菩萨多被称为绿度母,其实“多罗”这个名字,是玄奘等多位先贤翻译的。

好的东方宗教造像都有个特点:眉眼之间的神态内敛传神。内敛好懂,如何叫传神?不同精神与心态,传的神自然有所不同。但最传神的造像都会有一个神奇的共通点:观察者如果稍稍转动一个角度,就能感觉到造像的神态有微妙的改变。流转之间,仿佛造像在与你传情对话。

这尊多罗菩萨就是如此。假使你从她的斜上方向下看,菩萨的笑靥中会带一分少女的羞涩。如果从微微屈膝,从下往上看,菩萨的面庞上就会多显出一分慈悲。这种稍换角度便能感受到不同气息的感觉,是拍摄佛像时的一大乐事和幸事。

在诸天菩萨当中,多罗菩萨是出现得比较晚近的一位。上面这尊铜像,是标准的藏传多罗菩萨造型。女神丰乳细腰,身着宝饰;左腿半趺状,右腿自然下垂,这样的坐姿叫“游戏坐”;菩萨周身应有花饰,她的右腿必然要踩在莲座上,身侧会有一茎花,只要不是乱了仪轨,这茎花的花心必然向上。与之相对,观音菩萨的莲花花心必然向前。可惜,这尊多罗菩萨身侧的花不见了。

这样的造型,当然不是西藏原创,而来自印度。不晚于8世纪的波罗帝国时期,东印的多罗菩萨就有了这种造型。如上面这尊石像,她就是多罗菩萨。虽然同题,但这两尊造像的气质完全不同。这尊多罗菩萨石像多了许多分母性,少了许多分婀娜。

那时印度的多罗菩萨,还有站姿。

站立的多罗菩萨,身侧依旧有一茎朝上的花。这种花,其实是一种睡莲。印度的睡莲种类特别多,因此有很多睡莲的名字。多罗菩萨拿着的睡莲,名叫拘牟头花(Kumuda),意译为“地喜花”,就是白色的柔毛睡莲。

在印度古典文学中,常把漂亮的脚称为“莲足”,这个词男神、女神都可用。多罗菩萨的脚总在莲上,是莲足无疑了。

最美的站姿多罗菩萨,不在印度,产自斯里兰卡。这是一尊大乘佛教像,曾经是斯里兰卡的上座部佛教君主的收藏,19世纪被英国人带回国之后,又在大英博物馆里封存了30年,因为那时的英国人都觉得这尊佛像太过性感,不能轻易示人。

这几尊站姿多罗菩萨呈现出的体态,是一个自然的S形。她的脖颈、腰和膝盖呈现出了三处弯曲,这在印度化的艺术中称之为三屈,是一种特别微妙的姿势。这种姿势不好用,没塑造好的话会特别扭捏。塑造好了,可以呈现出战士与王者的气定神闲,少年的英姿飒爽,而在这里则体现出了女子的妩媚。

如此三屈,是这尊多罗菩萨最美的部分,她的衣物或者不着衣物,宁静的面容或是发冠间曾经闪烁过的巨型宝石,都不及这一份三屈微妙美好。这样的美,是跨时代跨文化的,能让你第一眼就喜欢上。

多罗菩萨的莲足也曾踏上东南亚。在越南,有一尊被视为国宝的青铜像,就是尊多罗菩萨。

这尊铜像,体态匀称,线条疏密关系搭配得颇为巧妙,整体雍容而肃穆,非常优美。不足的是,这个脸啊,真是满是槽点……这尊造像是件复制品,原件比复制品好看得多,胸脯更润泽流畅,线条更决绝而不似此拖泥带水。但是,那个脸啊,气质和复制品差不多。不太符合我的审美。

有意思的是,这尊多罗菩萨的发间,顶礼着一尊小化佛——这是观音菩萨的鉴别特征。东南亚的多罗菩萨仪轨和印度原版之间已经有些差别了,在造此像者信仰的教派已经把多罗菩萨和观音菩萨联系在了一起。这在前几尊雕像上是见不到的。

这尊多罗菩萨的制造者,其实不是越南的主体民族京族,而是几乎被越南灭亡的占婆人。占婆国信仰大乘佛教和印度教,是个印度化的古国,和汉化的越南不太一样。

好了,我们回头再来看看辽宁省博物馆这尊奇美的多罗菩萨。

神都是人造的,因为人的信仰而有了生命和神力。女神的莲足,踏着信徒们双手洒下的莲花路行遍大地,她的身形、气质也随着信徒的巧思改变。

未来的多罗女神,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花蚀的人间观察

我是花蚀,曾经研究鸟类鸣声中的方言现象,现在是个独立撰稿人、半吊子生态摄影师、狂热的神庙迷和金属党。出版过几本书,爱写点自己关心的东西,关注啦你就知道了。

原标题:《女神的莲足踏遍大地》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