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聚焦!首次发现!北林大科研人员发现超千只世界级濒危物种

2020-10-09 16:47
北京

近日,央视聚焦了

一则来自黄海湿地的喜讯

在世界遗产地江苏盐城条子泥湿地

首次发现超千只世界级濒危物种小青脚鹬

超过全球学界目前公认的种群统计数目

这也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的例证

在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工作等方面

北京林业大学一直在行动

此次发现,正是来自

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亚候鸟研究中心

和红树林基金会联合调查队

2020年9月16日

黄海湿地世界遗产地志愿者李东明在东台条子泥一处高潮位区域,监测到小青脚鹬数量967只。

2020年9月18日

12:03-14:39,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亚候鸟研究中心和红树林基金会联合调查队,在同一区域监测小青脚鹬数量1150只。

同期

东台条子泥区域监测到勺嘴鹬种群数量超过80只。

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CEAAF)以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EAAF)迁徙候鸟及其栖息地的相关科学研究与科技服务为主要任务,旨在有效推动学术交流与创新,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体系的重要智库与研究平台。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迁徙水鸟生态学研究、栖息地保护与修复理论及技术研究、候鸟迁飞监测技术与装备研发、迁飞区国际多边合作机制研究等。研究中心对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逾250种群迁徙水鸟进行监测与研究,重点物种包括鹤类、勺嘴鹬、中华秋沙鸭、青头潜鸭和小白额雁等。

红树林基金会(英文缩写MCF,全称为: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由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热衷公益的企业家以及深圳的相关部门提倡发起。王石、马蔚华担任联席会长,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雷光春担任理事长。

条子泥湿地是黄海生态区的明珠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雷光春教授

更是盐城申遗工作的首席支持专家

与国内外专家、组织曾为此努力多年

盐城黄海滩涂湿地

2020年8月江苏南部滩涂秋季迁徙季第一次天文大潮期水鸟同步调查团队部分成员合影

2019年7月,盐城黄海湿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的代表,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开启了我国生物保护从陆地走向海洋的新境界。

2019年10月,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东台研究基地揭牌成立,这有利于发挥北京林业大学、深圳红树林基金会和东台沿海经济区三方优势,共同促进条子泥湿地的保护与有效管理。

据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调查员、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贾亦飞介绍,小青脚鹬在俄罗斯远东繁殖,东南亚越冬,对于小青脚鹬来说,条子泥是最重要的迁徙停歇地。东台市条子泥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上重要的候鸟栖息地,也是黄海世界遗产一期的主要组成部分,条子泥为超过200种、总数达数百万只的迁徙水鸟提供了栖息地。

小青脚鹬

是小型涉禽,鸟纲鸻形目鹬科鹬属,分布区域狭窄,全球数量稀少。

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定的全球濒危物种。

"此次发现,大大提高了小青脚鹬全球数量的统计,意义深远。"也从侧面反映了黄渤海湿地保护工作所取得的良好效果。

在《光明日报》2020年9月13日

一篇名为《这片滩涂 连接了中国与世界》的报道中

记录了研究中心调查员、北林大师生

在盐城东台条子泥湿地观察候鸟的场景

也带我们走近了

这片万众瞩目、赢得了世界尊重的美丽滩涂

这片滩涂,

连接了中国与世界

8月14日 凌晨4点。

太阳还没有从黄海上升起,北京林业大学的三名师生已经穿着胶鞋,在泥滩上深一脚浅一脚,摸着黑走向远方的潮沟。他们要赶在涨潮前,尽快占据有利位置,观察滩涂上的候鸟。

科研人员守候在盐城东台条子泥湿地,准备观察觅食的候鸟

他们所伫立的这片滩涂,是江苏省盐城市东台条子泥湿地保护小区。它与毗邻的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子泥市级湿地公园、东台市高泥淤泥质海滩湿地保护小区共同组成了总面积2686.99平方公里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

北京林业大学保护学院外聘研究人员杨洪燕(左)指导学生梁婉儿观察记录滩涂上的候鸟

北京林业大学学生曹镓玺过筛滩涂上的泥样,以获取底栖动物进行鉴定记录

2019年7月,这片湿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时万众瞩目。没有细腻的沙滩、没有碧蓝的海水,这片泥泞的、甚至有些不起眼的滩涂,凭什么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因为这片滩涂,连接了过去与未来。

早在200万年前的更新世,亚洲大陆东部有数条像黄河、长江这样的大河流。它们奔涌不息,蜿蜒数千公里,源源不断地将远至青藏高原、中亚荒漠的泥沙与营养物质输送到这片海域。在历史洪荒的不断冲击下,诞生了富饶的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形成了肥沃的黄渤海岸线。它们滋养着众多物种的族群,点燃了文明的星火。

白鹭与麋鹿

在中国生活了数百万年之久的麋鹿,曾广布于我国东部的湿地与海岸。但随着人类文明的扩张,沼泽湿地不断消失,这一物种一度绝迹。20世纪80年代,随着麋鹿人工种群的壮大与盐城沿海湿地的保护,这群历经磨难的动物再度回到了世代栖息的故乡。

因为这片滩涂,连接了中国与世界。

在世界九大候鸟迁飞区中,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是其中最繁忙、最重要的一条迁徙通道。它从美国阿拉斯加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向南途经日本、韩国、中国东部,继而向东南亚延伸,直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覆盖了22个国家,最长距离达12000公里。

中国盐城的这块世界自然遗产地,正处于这条迁徙通道的心脏位置。每年有20万到30万只候鸟在此越冬,300多万只候鸟在此过境停歇。它就像一座独一无二的加油站,为飞行了数天数夜的鸟儿们提供了安全的停歇地与觅食场,让它们的生命得以延续。

在这些候鸟中,有全球野生迁徙种群数量仅1000余只的丹顶鹤,有数量仅200余对的极度濒危物种勺嘴鹬,有黑脸琵鹭、东方白鹳、小青脚鹬、大滨鹬等全球受胁物种,有拟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黑嘴鸥……

卷羽鹈鹕

铁嘴沙鸻

黑脸琵鹭

黑嘴鸥

它们每一个个体,都承担着族群复兴的沉重使命。它们的种群能否延续,取决于黄渤海的滩涂是否肥沃,鱼虾是否丰美,水草是否茂盛。

因此,保护好这片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的不仅是一时一地的生态环境。从俄罗斯楚科齐半岛的苔原,到缅甸莫塔马湾的滩涂,从黄海北部的鸭绿江口,到新西兰的米兰达海滩,这些相距遥远的地理单元被迁飞的候鸟连接了起来。生态环境发生的细微变化,将会在数千公里外的湿地上得以呈现。

凌晨5时21分,一轮红日终于从遥远的海平面上升起。它染红了天空,照亮了滩涂上的四角蛤蜊,也照亮了觅食蛤蜊的候鸟。

“绿旗,编号24。”一只腿部佩戴着彩旗的勺嘴鹬出现在镜头中,这是一只幼年在北极圈被科研人员环志的勺嘴鹬。

今天,它来到了中国。

一片净土,一群候鸟

镜头下的候鸟自在灵动,惹人喜爱

镜头外的人们目光如炬,安静专注

在这片连接了

中国与世界的美丽滩涂上

有这样一群北林人

将继续怀揣心中热爱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矢志为科研,写精彩论文于祖国大地

小彩蛋:

猜猜图中共有多少只小青脚鹬(yu)

请在评论区留言互动

点赞前三名并接近答案(±5只)的粉丝

将有官微原创品赠送

期待您的参与!!!

-bjfu1952-

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北京林业大学新媒体联盟

特别鸣谢 |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CEAAF贾亦飞&杨洪燕、光明日报周梦爽

来源 | CCTV13、公众号“CEAAF”、光明日报、中国江苏网、荔枝网、盐城市申遗办、黄海湿地研究院等

图源 | 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光明日报周梦爽

原标题:《央视聚焦!首次发现!北林大科研人员发现超千只世界级濒危物种》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