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芒市|“美丽县城”建设之芒市历史篇

2020-10-09 18:56
云南

微美芒市—芒市最具影响力的公众号

芒市历史悠久,驰名中外。自古至今,芒市就是一个以重要而著称于世的地方。早在公元前4世纪,芒市就是蜀身毒道,由成都通往古印度的重要驿站。远在秦汉时期,芒市又是“南方丝绸之路”云南段的终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著名的滇缅公路云南段终端基本上在芒市境内,成千上万吨的物资从缅甸仰光过境芒市运往昆明等地支援抗战前线。今天,芒市作为德宏州州府所在地和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正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面向南亚东南亚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节点和门户高地作用。相信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芒市必将迎来更大更强的快速发展和全面飞跃。

历史沿革

芒市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距今约2500—3000年。早在新时器时代中后期,芒市便有人类繁衍生息,境内考古发掘的尖山遗址、等线遗址等,出土了大理碗形石器、石斧、石手镯等古石器。茫施(后更名为芒市)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距今约1300多年,根据攀绰《云南志·名类》记载可查证。茫施(后更名为芒市)最早建城始于元代,距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元十三年(1276年)朝廷以今芒市为治所置茫施路,设行政机关茫施路军民总管府。芒市古为“乘象国滇越”地,后改置为茫施(茫施蛮),怒谋,茫施路,茫施府,芒市御夷长官司,芒市安抚司、遮放副宣抚司、勐板土千总,芒市弹压委员辖地、遮卯弹压委员辖地,芒遮板行政区,芒遮板设治局,潞西设治局,潞西县,潞西市、芒市等名称。2010年7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更名为芒市。

(考古现场)

(考古发掘石饰品)

地名起源

芒市由“茫施”演变而来。“茫”广义上泛指部落名称,“施”为部落首领称谓。相传在上古时代,有一只暴虐的猛虎经常伤害人畜,有个勇敢的人披上虎皮,装扮成一只勐(“茫”)虎为民除害。他融入虎群,终日以虎为伍,出没山林,最后将那只凶猛的老虎驯服,使其成为守卫村庄的忠诚卫士。这位驯虎者智勇双全,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大英雄。“茫”是古代德昂族先民对首领的尊称,后演绎为部落名称。傣语和德昂语有一部分相同,两个民族都称老虎为“施(社)”。于是,人们便将“茫”和“施”二字合并在一起,变成英雄的名字,统一称为“茫施”,意指征服老虎的大首领。随着时间的推移,“茫施”便由此演绎而来。

“芒市”最早记录出现在《明史·土司传》,距今约有570多年的历史。明正统八年(1443年),王骥第二次征麓川时,芒市当地首领刀放革(后代改姓“方”)协助明军作战有功。被封为长官司职,以“茫施府”改置“芒市御夷长官司”,隶属于金齿军民指挥司,后隶属云南布政司。至此,“芒市”一词一直延续使用至今。后改名为“潞西”,后又更名为今“芒市”。

(“芒市”地名起源故事)

(芒市广场)

重要历史事件

芒市人杰地灵、英勇爱国,在这片充满神奇的土地上,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和重要事件。

1

保家卫国抵抗侵略的英雄事迹——反击缅甸蒲甘王朝入侵

元十年(1273年),朝廷遣使赴缅,被蒲甘国王全部斩首,元朝与蒲甘关系恶化。元十四年(1277年),蒲甘王突然发兵四五万人,战象八百,战马万匹,以骑兵在前,象队居中,步兵断后,入侵今德宏一带,欲再进袭保山、大理。时任大理路蒙古千户忽都、大理总管信苴(段信苴),总把千户脱罗孩等仅领兵700人住梁河。尽管敌我兵力悬殊,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仍立即命令反击侵略者。忽都带领部队昼夜急行,抵芒市河畔轩岗附近,选择侧翼有森林,背靠大山,前为平原的地形扼守,他动员官兵,不要因为敌军数量上的优势而气馁,应相信自己的力量,胜利不在于人数的多寡,而在于勇敢和纪律。两军恶战过程中,敌人血肉横飞,断臂截腿者不计其数。蒲甘王残部终于再无法招架,夺路逃跑。傣族、阿昌族等各族群众积极协助作战,同仇敌忾,蒲甘王军队多被歼灭,战败而归。这就是缅甸历史上所称著名的“牙嵩延之战”。

(芒市全景)

2

滇西抗日战争之——红崖山、桐果园战役

芒市是滇西抗战主战场之一。1944年5月10日滇西反攻战役开始。1944年8月,中国远征军76师227团攻占并坚守桐果园。顽固的日军不愿放弃反扑,以数百人为一个梯队,在炮火的掩护下,自8月29日起,连续6天夜以继日发起10余次进攻桐果园。227团官兵决心与阵地共存亡,进行顽强阻击,歼敌千余人。战斗至9月4日,全团能战者不过百人。当夜,日军近千人再次进攻,团长杨庆孚、营长黄智源沉着应战,率士兵在喊杀声中冲出战壕,敌人不知虚实,仓皇溃退,后又发起数次冲锋,将敌打退至相邻的红岩山。10月29日,远征军新编第33师97团发起对红岩山的攻击。30日,227团加入战斗,在盟军空军及地面炮火支援下,全线出击并击退敌人几次反扑,突入敌阵地展开肉搏战,战斗极为惨烈,当晚12时全歼敌守军,为收复芒市扫清了障碍。桐果园、红岩山战役是以少胜多的重要实战,是芒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奠定芒市作西抗战主站场之一的重要战役。

(红崖山、桐果园战斗遗址纪念碑)

3

建设当时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陆路通道——滇缅公路芒市段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占领大部分中国领土。云南省成为中国的大后方,大批国际援助的战略物资须从缅甸经芒市运至昆明。为抗战求存,拯救危亡的祖国,必须修建一条昆明至畹町连接缅甸的运输线。1937年11月,云南省政府发布修建滇缅公路的决定:“现在国难当头,形式紧张,军火都停在缅甸的八莫,运不进来,只有在短期内把这条路修好,才能打败日本,中国才有出路。”并决定滇缅公路衔接段应经龙陵过潞西(芒市)出缅甸。滇缅公路芒市段由时任潞西设治局局长、芒市土司三代办方克光,遮放土司多英培带领边疆十土司(芒市、遮放、勐板、干崖、南甸、户撒、盏西等),用最简陋的工具修建,每天出动一万多民工。在“一切为了抗战”的口号下,芒市傣族、景颇族、德昂族、傈僳族、阿昌族等群众自带工具、炊具和粮食,纷纷加入筑路大军,粗茶淡饭,野菜充饥,一张席子一堆草,从早到晚高强度劳动,以惊人的毅力日夜苦干,承受了巨大的痛苦。施工期间,劳累、疾病、营养不良、工程事故等夺去很多人的生命,大量民工致残。1938年8月31日,滇缅公路昆明至畹町终于全线通车,全长1183公里。一条漫长的运输线凝结了无数人的生命和血汗,创造了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赢得了战局的主动。随着日军进占越南,滇越铁路中断,滇缅公路竣工不久就成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陆路运输通道,为支援全国抗战取得全面胜利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芒市各族人民修筑滇缅公路)

4

充分利用人民外交促进友好往来的成功范例——中缅边民联欢大会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缅甸是世界上最早承认并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中缅两国胞波情谊源远流长。1956年2月21日,时任缅甸总理吴努写信给周恩来总理提出:“在我看来,每年举行这种会议(边民大会)将会有助于促进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总理先生,如果您同意明年在云南举行同样的会议的话,我将非常乐于派遣缅甸代表团前往参加”。后经过两国政府首脑友好协商,决定由中国在中缅边境召开两国边民联欢大会,届时由两国政府总理率领代表团参加。1956年12月15日至17日,举世瞩目的“中缅两国边民联欢大会”在芒市举行,中国总理周恩来和缅甸总理吴巴瑞共同出席联欢大会。美联社、路透社、共同社、法新社、塔斯社、印度报业托拉斯等各大报社记者随行采访。来自中缅两国的政府代表和各民族群众共同欢呼,芒市广场成为了一片欢腾的海洋。周恩来总理在讲话中指出:“举行这样的边民联欢大会,让中缅两国边民之间建立更加广泛和密切的直接接触,对于促进中缅两国人民的友好、团结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吴巴瑞总理在讲话中强调:“缅甸人亲密地把中国人称作胞波,胞波是缅甸话,是对同胞生的兄弟姐妹的称呼。这次大会又为缅中友好打下了一块基石”。两国总理的讲话,引起了两国人民长时间的鼓掌。中缅边民联欢大会结束后,两国总理共同在下榻的芒市宾馆种植了两棵象征中缅友好的缅桂花树,成为中缅友谊不断巩固发展最忠实的见证人。1987年胡耀邦总书记亲临芒市视察时,特意为两棵缅桂花树题词“友谊之花香飘万代,祝愿中缅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下去”。中缅边民联欢大会的成功举办,是新中国充分利用人民外交促进国与国之间友好往来的成功范例,是我国正确处理邻国关系的一个生动实例,同时也是世界外交史上的一个创新,必将因其巨大而长远的影响永载中缅外交史册。

(首次中缅边民联欢大会在芒市举办)

重要历史人物

芒市人民历来忠党爱国、勤劳思进,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先进人物和优秀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芒市人不断前进,建设家乡、奋斗不止。

1

德宏州第一位共产党员——罗志昌

罗志昌(原名罗自昌),是1937年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到云南省恢复地下党组织发展的第一批共产党员之一,是德宏州第一名共产党员、德宏州第一名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的进步青年。罗志昌为汉族母亲所生,傣族乳娘养大。在民族生死存亡、白色恐怖的关键时期,血雨腥风中毫不犹豫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圣地延安学习马列主义坚定信仰,积极投身绥德抗日烽火锻炼成长;在东北林海雪原发动群众剿匪肃奸,领导开展土改运动;在新中国成立后随军南下解放家乡,主持建设云南省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项目——以礼河发电厂。罗志昌17岁离开家乡芒市,为了抗日救亡图存和民族解放事业,转战大半个中国,无论身在何处、从事何业,始终坚持追求进步、担当实干,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坚定革命理想信念。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罗志昌是芒市乃至全州极为宝贵、十分难得的党史党性教育资源和爱国主义教育题材。

(罗志昌)

2

写入《世界名人录》的德昂族医生——蒋腊摆

蒋腊摆,男,德昂族,1955年出生,芒市人民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擅长治疗各种皮肤病、劲椎腰腿病等。德宏州第八届、九届、十届人大代表,德宏州第八届人大常委会会员,云南省第六届人大代表,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全国第八届、九届委员。1994年9月,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他热爱医学事业,将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结合国内外先进医疗技术及多年临床经验,研究出了一套治疗各种皮肤病外用药物配方,采用注射疗法加内服药物综合治疗,收到良好效果。曾入编《世界优秀人才大典》《中国专家大辞典》《世界名人录》《中外名人辞典》《近现代中国少数民族英名录》《中华人物辞典》等。

(蒋腊摆)

3

被誉为“傣乡剪纸王”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邵梅罕

邵梅罕,女,傣族,1968年出生,傣族剪纸民间艺人。继承和发扬了傣族民间剪纸艺术的传统,同时融入中原地区剪纸艺术的长处,形成独特风格,其作品粗狂、质朴、传神,造型优美,题材广泛,内容带有浓厚的民族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曾多次获得国内外比赛大奖,在省内外各类刊物上发表作品。还被介绍到美国、日本等地,被傣族群众称作“傣乡剪纸王”。1993年,获《全国南北民族剪纸精品联展》优秀奖。1998年,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傣族民间剪纸艺人”。1999年,被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师”。2004年,被评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方面的天才传承人,代表作“吉祥如意”被选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才传承者图文库》,应邀到美国参加中国非特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艺术交流;同年生平介绍和作品被中央美术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京代表处收入“走进母亲河——中国民间剪纸传承者的生活和艺术”。2006年5月20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时,傣族剪纸列入“国宝级”保护名录。2010年,先后受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艺术学院邀请,为艺术系学生授课。2012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剪纸》项目代表性传人。2014年3月14日,中国邵梅罕傣族剪纸艺术馆在芒市风平镇弄么村举行开馆仪式,集作品展销、参观鉴赏和传承培训为一体。

(邵梅罕)

wentu:芒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来源:史话芒市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风云芒市|“美丽县城”建设之芒市历史篇》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