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什么,就能成就什么?年轻人,努力吧 | 自证预言
原创 师建国 心声经典
心理学上面有一个现象叫自证预言,简单解释就是人会不自觉的按自己内心的期望来行事,最终令自己当初的预言发生。也就是你信什么,就会吸引什么,自证预言这个现象在生活中很多方面可以看到。1、自证预言
“自证预言”,又名“自我实验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一种在心理学上常见的行为确认效应,意指人会不自觉的按已知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也指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对方的行为,使得对方按照期望行事。
20世纪,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Robert K. Merton)对应这种情况,创造了“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一词,并将其结构和后果正式化。并在1948年发表的《自我实现的预言》一文中将其定义如下:自我实现预言,一开始是对情境的一种错误定义,继而引发了一连串的行为,使最初的错误概念变为现实,并导致这种似是而非的正确性,使错误的行为永久化。因为,当我们陷入这种情景时,我们会不由得引用事件的实际过程,来证明其从一开始就是正确的。
皮格马利翁效应和罗森塔尔效应就是一种自证预言。
2、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来自于英国剧作家G·B·萧伯纳的剧作。古代塞浦路斯的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有名的雕塑家,性格很孤僻,喜欢独居。他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热情和期望,用象牙精心地雕刻了一个美少女塑像,他深深爱上了这个“美女”,并给他取名叫盖拉蒂。他还给盖拉蒂穿上美丽的长袍,并且拥抱它、亲吻它,他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少女”接受。他的真诚期望感动了阿佛洛狄忒女神,女神决定帮他。皮格马利翁回到家后,径直走到雕像旁,凝视着它。这时,雕像发生了变化,它的脸颊慢慢地呈现出血色,它的眼睛开始释放光芒,它的嘴唇缓缓张开,露出了甜蜜的微笑。盖拉蒂向皮格马利翁走来,她用充满爱意的眼光看着他,浑身散发出温柔的气息。不久,在他的感情投入下,盖拉蒂开始说话了。最后,皮格马利翁得偿所愿,娶了雕像美女。
3、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A组和B组,先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你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接着告诉B组饲养员说,你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罗森塔尔对两组老鼠做穿越迷宫测验,结果发现,A组老鼠的表现显然比B组老鼠要好。
随后,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森塔尔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的学生,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
小白鼠的实验和学校的实验,告诉人们权威的期待,可以强有力地影响人和动物。这个发现,被罗森塔尔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但因为是他做的实验,所以也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面对这个结果,罗森塔尔提出了一个词,叫“权威性谎言”。他认为,他对于校方来说是权威,而校方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权威,将“你最有发展前途”的“谎言”传递到那些作为实验对象的学生身上,最终这些学生果然变成了这样的人。而且,很有意思的是,这些学生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语言信息,来告知自己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人,是老师们通过情绪、态度影响了他们。
4、暗示的力量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其实体现的就是暗示的力量。热切的期望与赞美能够产生奇迹:期望者通过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为达到他的预期要求。也就是说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
“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满怀期望的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你怎么想、怎么相信就会如此成就。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一定会发生的。这种称为积极期望的态度是赢家的态度。事前就期待你一定会赢,而且坚守这种看法,因此,只要你充满自信的期待。
我们在心里为自己描绘的形象,就决定了自己的未来。暗示往往是无法改变的,因为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成长。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姆·詹姆斯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激励暗示的人,只能发挥其能力的二分之一左右,而当他受到激励暗示时,其能力可以发挥至五分之四。这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激励后,所发挥的能力相当于激励前的三四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