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东京审判最后一位亲历者高文彬:他热爱祖国、潜心治学

澎湃新闻记者 张慧 见习记者 陈悦 实习生 文祺
2020-09-19 23:03
来源:澎湃新闻

“九一八”事变纪念日警钟犹响。从9月7日至9月19日,东京审判最后一位全程亲历者高文彬已逝世十三天。

作为我国著名国际法学者、东京审判中方代表团全程亲历者、上海海事大学资深教授,高文彬先生曾总结说:“我这一生大概就这样两件事情:一是东京审判,一是大词典。”

众人眼中,高文彬的形象有共同之处:热爱祖国、潜心治学。回想与之相处的过往,他的亲人、同事、学生、法律学者又各有赞叹:生活一丝不苟、追求生活乐趣、有着强大的定力。

他是亲历者,讲国际法特别有说服力

“高老和其他老师不一样,在国际法课上,他以亲身经历的东京审判中所涉及的战争罪行和相关法律实践,为学生们讲解国际法理论和制度,讲得特别鲜活、有说服力。况且,他是亲历者。”上海四维乐马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周琦至今仍记得,高文彬教授上课时,讲述了一批优秀的中国法学家,为审判战犯而作出的卓绝努力,令学生钦佩不已。

9月13日,上海海事大学举行了高文彬教授追思会。原本,这应是纪念他从教40周年的座谈会。

多位学生说起高文彬的课堂,都表示“获益良多”。这与他一生沉浮堪称传奇的经历有关。

1945年,高文彬从颇负盛名的东吴大学法学院毕业,1946-1948年东京审判期间,作为中国检察官向哲浚的秘书兼翻译,他与其他成员一道,配合中国检察组起诉、举证、辩论、庭审和量刑,最终将日本战犯绳之以法。

改革开放后,他进入上海海运学院(今上海海事大学),在国际法领域耕耘四十载。

作为东京审判的“活历史”和见证人,高文彬始终认为,自己有责任让更多的人知道那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审判。

女儿高岚也说,父亲常常提及:“要让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珍惜现在的和平环境,更加热爱祖国,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多做贡献。”

未曾见过本人,但被他的校订手稿感动

追思会出席者之一,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郑戈说,自己可能是会上唯一没有见过高先生的人。是《元照英美法词典》的编写,成就了他和老先生的缘分。

郑戈也曾参与这部词典编写。他说,当时的编写团队很年轻,多为法学专业的研究生或是刚任教的法学老师,因而需要权威、富有经验的前辈来把关。

1997年,高文彬欣然答应了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薛波的请求,参与《元照英美法词典》的审订工作。

对于这项没有酬劳的工作,高文彬倾注了大量精力,夜以继日工作,甚至累倒住院。他的审阅工作做得极为细致,由年轻人草拟好的词条交给他,他把每条修改意见都用钢笔工工整整地批注在旁,甚至有些词条的每个字都有改动。

“凡是看过稿子的,都非常感动。”郑戈说,高文彬教授当初没有考虑是什么人担任主编,他是觉得这件事非常重要,从这能看出,他有很深的历史使命感。

2003年,这部词典一经出版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一致认可。

生活上一丝不苟,关爱后辈

在许多人的回忆中,高文彬总是西装革履的模样。

从影像资料看,在上海海事大学2019年举办的110周年校庆活动上,在2019年9月18日“东京审判”主题展览开幕时,时年97岁高龄的他,需要依靠轮椅行动,但领带、衬衫、西装一样不少。

看着曾经与高先生的一张合照,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主任程兆奇回忆,合照当天很热,高老来到办公室,仍旧穿着整洁的衬衫、皮鞋锃亮,头发梳得一丝不乱。

这种老派文人风格不止体现在穿着上,高文彬对生活也一向如此。言谈间,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退休教师唐兵还是将自己视作高老的学生,他曾每年到恩师家拜访,每次去之前,总要遵从老人的习惯,提前说好,不做不速之客。

当时,高文彬已经80多岁了。令唐兵印象深刻的是,家里收拾得整整齐齐,老人总是对他说,“不能来了就走,必须在家吃饭。”至于吃什么都经高文彬本人看过,有的甚至由他亲自去买,去哪家店买也有讲究。唐兵说,高老对小辈非常关爱,见到来家里的学生,常常询问工作如何,学习如何,还要留他们在家吃饭。

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陈晶莹也是高文彬教过的学生。在追思会上,她想起去年校庆活动最后一次见到高老的情景,“我们和高老师约好,等哪天他方便时,还想去他家里吃碗面,再聆听他的教诲。”陈晶莹说。

    责任编辑:陈斯斯
    校对:张艳